沙溪古镇(一)~~云南

霞姐

<p class="ql-block">出发一一云南沙溪</p><p class="ql-block">沙溪古镇曾是云南茶马古道剑川段的重要节点、重要集散地。这条古道,属于滇藏茶马古道的一部分,形成于南诏大理国时期,一直延续至民国,有悠久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玉津桥,茶马古道上的桥。</p><p class="ql-block">玉津桥,原为铁索桥,后毁于兵乱,后募资建成半圆形单孔桥。</p> <p class="ql-block">玉津桥,作为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通道,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p> <p class="ql-block">黑潓江流域--民族融合交流的走廊</p><p class="ql-block">黑潓江是国际性河流澜沧江--湄公河水系的重要支流,源于剑湖。“沙溪”一词中的“溪”指的就是"黑潓江"。“黑潓江”最早见于唐元兴年间(784年)南诏国王异牟寻册封境内的“五岳四渎”之时,把黑潓江同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一起册封为四渎之一。从黑潓江--澜沧流域沿江两岸分布着20多个民族的现状与考古发掘文物证明,黑潓江流域自古以来就是民族迁徙、融合、文化交流的走廊。</p> <p class="ql-block">玉津桥的守护神</p> <p class="ql-block">站在玉津桥上,一派田园风光展现在眼前,令人心旷神怡。早晨和傍晚,薄雾笼罩,桥影绰约,恍若仙境。</p> <p class="ql-block">南寨门,寺登街的护卫。</p><p class="ql-block">从四方街前行,不远处即南寨门,始建于明代中后期。从诺邓等地盐井的马帮进入寺登街,都走这个门。</p> <p class="ql-block">这是古镇的中心地带,曾是茶马古道上的集市。被誉为“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集市”</p> <p class="ql-block">古戏台</p><p class="ql-block">戏台建于清嘉庆年间(1795-1820年),历代通过多次维修,其建筑独具匠心,结构勾心斗角,精巧而壮观,由三层十四个飞檐翘角歇山式建筑组成,均施以彩绘,酷似展翅欲飞的凤凰,使整个建筑集魁阁、戏台、商铺为一体,在全国也属罕见,是寺登街上标志性的建筑。在马帮行走的年代,戏台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上演着各种各样的古戏,这里人声鼎沸,骡马嘶吼之声、讨价还价之声,晨钟暮鼓之声不绝于耳,使以戏台为中心的四方街成为了马帮与商贾心中的天堂。</p> <p class="ql-block">古戏台的建筑,精美绝伦;古槐树已316年树龄,仍枝叶繁茂,充满生机;兴教寺,始建于明代,融合了汉族和白族建筑特色。这里的每一处,都见证了古镇的繁荣与变迁,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这里曾是古道上茶叶、盐巴的集散交易、马帮休息的驿站。这里有保存完整的古戏台、寺庙、寨门等,具有丰富的历史背景。</p> <p class="ql-block">四方街,古镇的中心。</p><p class="ql-block">这是古镇的中心,古戏台、百年榕树,还有兴教寺都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沙溪古镇,历史底蕴深厚,自然风光优美。来到沙溪,体验茶马遗韵,品岁月沉香。来到沙溪定不会后悔。</p> <p class="ql-block">兴教寺</p><p class="ql-block">兴教寺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是中国目前保存规模最大、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白传佛教密宗阿吒力寺院;兴教寺大殿和二殿建筑保留了宋、元时期的古建筑遗风,又深受白族建筑和藏密寺院建筑风格影响,属国内罕见;寺内保存的16幅明代壁画深受中原绘画风格影响,又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是中国西南边疆古代白族的绘画艺术瑰宝。</p> <p class="ql-block">兴教寺介绍</p><p class="ql-block">兴教寺始建于明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是三进院明代建筑群。由大雄宝殿、天王殿、观音殿、山门、厢房、戏台等组成。兴教寺为是古代滇藏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古集市的代表性建筑群,是马帮文化及佛教密宗"阿吒力"文化、白族原始宗教文化、儒家文化、寺登街民族商业文化等文化的汇集点。兴教寺古建筑群的平面布局和空间组合形式,是云南白族地区村镇格局的代表性建筑。白族地区村镇格局的代表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p><p class="ql-block">天王殿又称二殿,单檐悬山顶,抬梁式木构建筑,东西进深分五间,共有42根柱子,多梁多柱,斗拱相扣,每间十三架梁。其梁柱肥硕,气势稳健壮观,斗拱浑厚大方,结构紧凑,简洁古朴,保存完好,独具地方特色。</p> <p class="ql-block">东寨门--寺登街的神圣护卫</p><p class="ql-block">东寨门始建于明代中后期,往东可通达洱源、大理。初建时是两层楼土木结构碉堡式建筑,毁于咸丰六年(1856年)兵乱祸及沙溪之时,后来重新修建;民国十年(1921年)茶马古道上大土匪罗高才来沙溪寺登街抢劫时被毁;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年又重新修建,到了民国后期,毁于了一场倾盆大雨。值此时,沙溪匪患很猖獗,寺登街上的马帮经济走向了萧条,已无力恢复原来碉楼式的寨门,只修建了现存的这座既简单又实用兼具防御功能拱形寨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