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六月初夏,我踏上了探索西夏文明的旅程,在上海历史博物馆的一隅,揭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这场展览以“贺兰山下桃花石”为主题,串联起西夏王朝从崛起到鼎盛再到消亡的完整脉络,让人仿佛穿越千年,走进那段民族交融、文化共生的辉煌岁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展厅中,一组关于历史背景的展板尤为引人注目。它们详细介绍了西夏建立前的族群迁徙与融合过程,特别提到公元1038年党项人正式建国的历史节点。地图上标注出西夏疆域的变迁,配合“民族交融”“政权兴衰”的文字说明,将这段历史清晰地呈现在眼前。</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随着参观深入,一件件精美的文物令人叹为观止。鎏金佛像庄严肃穆,青铜器纹饰繁复精致,陶俑栩栩如生,金牌饰上的荔枝纹样更是彰显了西夏工艺的高超水准。展出的西夏文木雕版和汉文书碑,则无声诉说着双语并行的文化包容与认同。</span></p> <p class="ql-block">鎏金铜牛</p><p class="ql-block">1977年出土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夏陵区101号陪葬墓。由青铜铸造而成,中间空心,外表通体鎏金。牛屈肢而卧,牛首高昂,牛角耸立,两耳竖起,双眸远眺,四肢有力,体态健壮,个体硕大。铜牛造型生动逼真,颈部肌肉以及皮下的脊椎骨线条清晰可见,栩栩如生,体现出西夏时期较高的金属铸造工艺水平。</p> <p class="ql-block">①鎏金寒山铜造像 </p><p class="ql-block">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通高55厘米,正面宽26厘米,侧面宽21.5厘米。该造像为站姿,青铜实心铸造,通体鎏金。黑发披肩,细眉长目,满脸笑容,身着宽袖紧身袈裟,系腰带,衣衫褴褛,左肩斜挎结绳串联的五个宝葫芦,右侧腰胯下挂一锦囊, 左手捻持一物,用途不详。足踏双层六边形须弥台。面容幽默而诙谐,神态自若,形象逼真,充分表现出寒山和尚不拘小节、放浪形骸的性格特征。</p><p class="ql-block">②鎏金拾得铜造像 </p><p class="ql-block">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青铜铸造,实心,通体鎏金。造像取立姿,足踏双层六边形须弥台。披长发,圆面长耳,满面笑容,含胸腆腹,胖而不臃,身着宽袖紧身袈裟,系腰带,衣衫褴褛,右肩斜挎结绳串联的五个葫芦,左腰胯下挂锦囊,右臂自然上举,右手掌心朝左,五指微分,食指朝上,左臂宽袖下垂,手执笤帚,赤足免冠,面容诙谐,蓬头憨笑,形象逼真。</p> <p class="ql-block">汉文</p><p class="ql-block">西夏时期上至党项贵族下至普通百姓,都能熟练运用汉语。党项人骨勒茂才在《番汉合时掌中珠》的序言中这样说:"今时人者,番汉语言可以俱备,不学番言,则岂和番人之众;不会汉语,则岂入汉人之数。"这句话直接指出汉语的重要地位。从出土文献来看,这一时期汉文文献有文书、布告、请假条、欠款单、日历、石窟题记、墓葬题款、佛经等。有时还有西夏文和汉文合璧刻写于碑文、钱币、题记之中。西夏陵的碑亭中,也是西夏文碑和汉文碑并立。可以看出汉语渗透在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了汉文化对西夏深入且具体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西夏文木雕版 </p><p class="ql-block">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1990年宁夏贺兰县宏佛塔一次性集中出土了两千余件西夏文木雕版残块,这些雕版无论从数量还是制作工艺上,都直接反映出当时西夏先进的雕版印刷技术。宏佛塔一次性集中出土了两千余件西夏文木雕版残块,大多已碳化。大小不一,有单面版,多数为双面版,近一半已炭化变黑,字迹模糊。经过清理,按文字大小可以分为三类,大号版7件,中号字版最多,约占50%以上,小号字版占40%以上。木雕版的文字内容至少包含有六种不同的西夏文佛经,丰富了西夏文佛经种类,为佛教史研究提供了新资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些带有佛教元素的艺术品。迦陵频伽陶塑造型独特,人头鸟身的形象充满神话色彩;而那尊金光熠熠的佛像端坐展柜之中,神态安详,仿佛仍在守护这片曾经的盛世疆土。</span></p> <p class="ql-block">道教文化 </p><p class="ql-block">西夏对道教的信仰可以从文物遗存中探知一二。黑水城出土的西夏文献中有道教经典;天盛律令中一般将佛教和道教相提并论;新华街出土的青铜钟上有八卦纹饰。可见道教文化对西夏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是联系辽宋夏金各族的重要文化纽带。</p><p class="ql-block">天盛律令规定: "僧人、道士之居士、行童,若册上无名,或册上有名而落之,不许为免摊派杂事,还为变道之学子。若违律册上注销及不注册而为伪道士,转寺院时,与前时现已死未及注销、及不注册为伪僧人、同类自相为转院等之罪情相同。"</p> <p class="ql-block">猶勃</p><p class="ql-block">唐卡 丝制 原大 原作于十三世纪</p><p class="ql-block">现藏俄罗斯冬宫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鎏金文殊菩萨铜造像 </p><p class="ql-block">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招商</p><p class="ql-block">该道像通体验金。通高58.5厘米,正面宽46.5厘米,侧面宽25.5厘米。上部为文殊菩萨,头戴高冠,面部圆润,大耳垂牌,双目微合。身着宽袖紧身天衣,胸佩璎珞,飘带绕体,手持如意,左手在上,右手在下,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莲花坐下垫一火云纹蟠龙戏珠图案的披毯于下部坐骑青狮背上。狮子双目圆睁,尾巴卷曲。喜萨神态安详,狮子伏卧,呈现出既驯眼顺从又不失威猛雄健的姿态。</p> <p class="ql-block">④彩绘泥塑佛头像</p><p class="ql-block">宁夏园族自治区博物馆置</p><p class="ql-block">这尊佛头像泥塑中空,头顶为螺发,中间有一白色肉酱。面部方颐,双眉隆起,眉间有白毫。眼珠乌亮,为黑色釉料特制。下眼脸上有黑色"泪痕",佛鼻梁高直,双唇闭合,厚唇上墨线绘出八字胡须,下颌用墨线绘出日、月、云状纹饰。面部曾经两次用白粉涂饰。宏佛塔出土这种泥塑佛头像共6件。从佛头的造型风格来看,基本继承了犍陀罗时期佛造像的特点,面部圆润饱满,线条大气,富有唐代造像遗风,是西夏吸收继承唐文化的典型物证。佛头眼珠内的黑色釉料因高温而溢出,好像佛祖悲悯世间疾苦流下的眼泪,使得佛像更具慈悲之感。</p> <p class="ql-block">绿釉迦陵频伽 </p><p class="ql-block">西夏陵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该器物人首鸟身,头戴四角叶纹花冠,面浑圆,细眉长眼,双颊丰腴,眼睑略垂,以阴刻细线,突出眉眼,眼半睁,神态静谧安详丰乳细腰,双手作实心合掌印于胸前。羽翼丰满,状如大鹏展翅,长尾似蕉叶。双腿及爪跪骑于座,底座抹角方形,正面饰卷云纹盘绕于两侧。雕刻细腻,造型优美。"迦陵频伽"为梵语音译,又译为"嫔伽",意译为"美声鸟""好声鸟""妙音鸟"。它以美妙的声音和优美的舞姿来供养和娱悦于诸佛。目前所知道的中国最早的迦陵频伽纹饰出现在北魏石刻上。唐代佛教在中国日益兴盛,迦陵频伽纹饰的使用也日益广泛,大多出现在壁画和金银器上。西夏迦陵频伽形象延续唐代的传统而来,作为建筑构件出现在考古发现中尚属首次。</p> <p class="ql-block">红陶迦陵频伽</p><p class="ql-block">西夏陵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绿琉璃花纹方砖</p><p class="ql-block">该器物为正方形,四周有边框,中间饰莲花蔓草卷叶纹。表面施绿釉,釉面磨损。这件方砖是西夏时期典型的琉璃建筑材料。琉璃建筑构件在中国历史悠久,起源于北魏,唐代已在高等级建筑上大量使用,鼎盛于元明清时期。西夏同宋辽金并立,吸收和继承了中原的硫璃制作技术,共将其应用在西夏陵的建造中,因此西夏陵出土了大量琉璃建筑构件,造型优美,制作精良,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p> <p class="ql-block">此次展览不仅是一次视觉盛宴,更是一场对中华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深刻理解。西夏虽存续仅190年,却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