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正在规划中的广场,拟命名为“红太阳广场”,乍一听,似乎充满热情与朝气,但我总觉得这个名字与这片土地的历史脉络不够契合。红太阳,是那个特殊年代的象征,而那段历史,是整个民族难以抹去的伤痛。我们铭记历史,但不应让名字成为某种特定记忆的符号,尤其当这片土地本身有着更深远的文化根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对于在会泽古城生活了数十年的人,对脚下的每一块石板、每一面墙所承载的岁月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感受。会泽,这片土地自古以来就是彝族同胞的家园,他们在这里生活了三千年,留下了无数的传说与痕迹。直到1731年“庚戌之变”,清廷的镇压才让这片土地的民族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如今,汉族成了主体民族,但那段彝族主导的历史,不应被遗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因此,我建议将广场命名为“彝人广场”或“夷人广场”。这不仅是一个名字的改变,更是一种对历史的尊重与铭记。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中心区域,广场的设计应体现出这座城市的文化厚度与历史纵深。一个名字,可以唤醒一段记忆;一座雕塑,可以讲述一个民族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曾翻阅过一些历史资料,其中有一幅一百五十年前法国人绘制的彝族同胞画像,令我印象深刻。他们的服饰、神态、生活方式,都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如果能在广场中设计一座以这幅画像为灵感的雕塑,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能成为游客了解会泽历史的窗口。当然也可以考虑建造彝族历史上“六祖分支”的领袖阿布杜莫的雕像,但我个人还是倾向建造集体塑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诚如是,相信未来的人们在这里驻足、拍照、聆听讲解。无论他们来自远方,或许就生活在这座城市,但无论谁站在那里,都应该能感受到这片土地的温度与记忆。一个名字、一座雕塑、一片广场,不只是空间的划分,更是文化的延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深知,规划一座广场不是小事,它需要多方考量与平衡。但作为一位热爱这片土地的市民,我仍愿发声。因为真正的历史文化名城,不只是建筑的堆砌,更是记忆的传承。而“彝人广场”或“夷人广场”,或许正是这段记忆最合适的归宿。</p><p class="ql-block"> 对于曾经在这里存续过的“东川矿务有限公司”,同时在这里存续过的还有“钱王”王炽先生的“庆丰号”钱庄,那是和矿务股份有限公司配套服务的钱庄,也不应当被忘记,而且也是一段充满趣味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