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数字平台 <p class="ql-block"> 童年期(尤其是小学阶段)是习惯塑造人格的黄金期——年龄越小,习惯的影响越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孙云晓,长期研究习惯与人格关系,提出了“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的核心理念。 新密市政通路小学于2025年6月23日组织全体家长,观看了该学校家长学校数字平台家长胜任力课程之孙云晓家教方法<span style="font-size:18px;">《培养好习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span></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跟随孙云晓专家的教育理念,共同探索良好习惯的养成与健康人格的重要性吧。</p> 家长学习感悟 <p class="ql-block">109班冯胤硕妈妈学习感悟:</p><p class="ql-block"> 听完“培养好习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这个讲座,我收获颇丰。对于一年级孩子,好习惯是成长基石。这次的学习让我明白,培养习惯需家校协同。原理上,要遵循孩子认知规律,从简单生活、学习小事入手,如按时作息、整理书包。方法上,需以身作则,家长做好榜样;及时鼓励,强化正向行为;耐心引导,允许试错与反复。家校共育,学校传授知识与规范,家庭给予陪伴和实践,二者合力,才能帮孩子筑牢习惯根基,让他们在成长路上稳步前行,绽放光彩。</p> <p class="ql-block">110班李正宇妈妈学习感悟分享:</p><p class="ql-block"> 好习惯能让我们生活更健康、学习更高效、工作更顺利。但培养好习惯不容易,了解背后的原理和方法能帮我们事半功倍。</p><p class="ql-block"> 一个好习惯是在重复行为中养成的,大脑喜欢把经常做的事变成“自动模式”(习惯),这样就不用每次都费力思考。重复次数越多,习惯越牢固。我们天生喜欢立刻得到奖励(比如刷手机很快乐),不喜欢等很久才有回报(比如运动很久才变瘦)。所以,让新习惯立刻有点小甜头很重要。</p><p class="ql-block"> 好习惯的实用方法:从小处着手,把大目标拆成小到不可能失败的行动。例如:想养成跑步习惯?先定目标:穿上跑鞋出门站2分钟。完成这个,往往就愿意多跑几步了。做完后马上给自己一点小奖励,让大脑觉得“值”!比如读完书,喝杯喜欢的茶,或者简单夸自己一句“我真棒!”</p><p class="ql-block"> 重复!重复!再重复! 习惯是“练”出来的。每天坚持做,哪怕只做一点点(坚持2分钟规则),比一次做很久但只做几天强得多。对自己有耐心,允许失误,偶尔没做到很正常!别自责放弃。</p><p class="ql-block"> 培养好习惯的核心是:找到明确的信号,从小行动开始,设计即时小奖励,不断重复,并让行动变得超级简单。理解大脑的“偷懒”和“爱尝甜头”特性,利用它们来帮自己,而不是对抗它们。</p> <p class="ql-block">210班王涵熙妈妈学习感悟:</p><p class="ql-block"> 通过学习关于培养好习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专家讲座,我深刻意识到,好习惯的培养是一场关于教育的方向指引。好习惯的养成直接影响着孩子成长的方向与温度。通过系统学习,我对好习惯的养成有了全新的认知与感悟。</p><p class="ql-block"> 作为家长,自身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深远。通过学习好习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唯有以身作则,方能让好习惯的理念深入人心。</p><p class="ql-block"> 好习惯的深远意义,需要长期坚持才能显现效果。它关乎着孩子们的未来,是身体与智力发展的基础。唯有重视这一份责任,方能让孩子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携手同心,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这不仅是对生命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期许。</p> <p class="ql-block">304班卢尚波 卢佑波妈妈学习感悟:</p><p class="ql-block"> 读完关于培养孩子好习惯系列文章,我深感震撼和启发。作为三个孩子的母亲,我以为自己已经很重视孩子的习惯培养,但通过系统学习才发现,习惯教育中蕴含着如此深刻的智慧和科学规律,这不仅仅是一套教育方法,更是一种人生哲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教育方式和家庭生活。</p><p class="ql-block"> 过去我总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考试成绩和特长培养上,却忽视了最基础的习惯养成。孙云晓教授"培养好习惯用加法,克服坏习惯用减法"的原则让我恍然大悟。我大儿子写作业拖拉的问题,原来不该一味催促,而应该像文中那位智慧母亲一样,用"减法"逐步减少他离开座位的次数。通过这次学习,我认识到习惯培养是慢教育的艺术。以前我总是急于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现在明白了"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深刻道理。孩子的改变需要时间,就像文中那个允许孩子迟到两节课的家长,有时候"不教"反而是最好的"教"。这种教育定力是我最需要修炼的。</p><p class="ql-block"> 作为家长,我也在努力培养自己的新习惯:每天记录孩子的三个进步,每周一次家庭会议,每月读一本教育书籍。这些微小的改变正在让我们的家庭氛围发生积极变化。我深刻体会到,教育孩子的过程其实是自我教育的过程,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要朝那个方向努力。这次学习不仅给了我实用的方法,更改变了我对家庭教育的根本认识。</p><p class="ql-block"> 好习惯的培养不是简单的行为训练,而是为孩子一生的成长奠定基础。感谢这些充满智慧的教育理念,让我在教育路上少了一份焦虑,多了一份从容和信心。我期待将这些原则和方法持续运用于日常生活,与孩子共同成长,静待花开。</p> <p class="ql-block">305班宋听芸妈妈学习感悟:</p><p class="ql-block"> 大脑具有神经可塑性,当我们重复某种行为时,神经元之间会形成新的连接或强化已有的连接。比如每天坚持早上起床后叠被子这个行为,一开始需要刻意去做,随着不断重复,大脑中负责这个行为的神经通路会越来越顺畅,最后形成习惯,不叠被子反而会觉得不舒服。</p><p class="ql-block"> 奖励机制:大脑的奖励系统在习惯养成中起着关键作用。当我们完成一个行为后,如果能获得某种奖励,大脑就会记住这个行为 - 奖励的关联,促使我们再次重复该行为。例如孩子按时完成作业后,得到了父母的表扬和一个小零食作为奖励,大脑会把按时完成作业和得到奖励联系起来,下次更有可能主动按时写作业。</p><p class="ql-block"> 明确目标:要清楚具体想培养什么习惯。比如不是模糊地说“我要养成学习的习惯”,而是明确为“我要养成每天晚上7 - 8点做数学题的习惯” 。</p><p class="ql-block"> 制定计划:把习惯养成过程分解成小步骤。以养成阅读习惯为例,第一天可以只读5分钟,第二天读8分钟,逐渐增加时间,让自己更容易坚持。</p><p class="ql-block">建立提示:设置一些能提醒自己去执行习惯的信号。像把运动装备放在门口,提醒自己出门要去运动;在手机上设置喝水的定时提醒。</p><p class="ql-block"> 立即行动:看到提示后,不要拖延,马上开始行动。比如听到闹钟响了,就立刻起床,不要想着再躺几分钟。</p><p class="ql-block"> 及时奖励:完成习惯行为后,给自己一个小奖励。如果坚持每天早起,周末就可以看一场喜欢的电影或者吃一顿美食。</p><p class="ql-block"> 保持耐心: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可能需要21天甚至更长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偶尔忘记或者没做到也不要自责,重新开始就好。</p> <p class="ql-block">306班王梓琪妈妈《培养好习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感悟:</p><p class="ql-block"> 家庭是培养习惯的学校,父母是培养习惯的老师。第一次理解“暗示-惯常行为-奖赏”的习惯回路。养成好习惯的孩子终身受益,养成坏习惯的孩子终身麻烦。习惯的传递从不是说教,而是生活场景的复刻。现在为人父母,刻意在孩子面前践行“物品归位”“吃饭不看手机”,发现孩子会模仿着把玩具放进箱子,吃饭时主动说“妈妈我们聊天吧”。真正的习惯无需意志力支撑,当行为小到无法拒绝时,坚持就成了本能。</p> <p class="ql-block">408班位子航妈妈学习感悟:</p><p class="ql-block"> 家庭是培养习惯的学校,父母是培养习惯的老师。第一次理解“暗示-惯常行为-奖赏”的习惯回路。养成好习惯的孩子终身受益,养成坏习惯的孩子终身麻烦。习惯的传递从不是说教,而是生活场景的复刻。现在为人父母,刻意在孩子面前践行“物品归位”“吃饭不看手机”,发现孩子会模仿着把玩具放进箱子,吃饭时主动说“妈妈我们聊天吧”。真正的习惯无需意志力支撑,当行为小到无法拒绝时,坚持就成了本能。</p> <p class="ql-block">409班杨尚颖家长学习感悟:</p><p class="ql-block"> 养成良好的习惯可以使你更加完美。好习惯成就一生,坏习惯会使你更加堕落,甚至错上加错, 俗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在学校,在家里,这样的公共场所和私人场所都有制定一些必须要去遵守的规则,也正是这些在必要场合的规则,维持了社会秩序,维护了社会和谐,才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有条理。</p> <p class="ql-block">410 刘垚宽爸爸学习感悟:</p><p class="ql-block"> 习惯,这条贯穿我们日常的无形河流,其源头与流向,竟深藏于神经科学的精密构造中。每一次重复,都是对大脑神经回路的无声雕琢——如同一次次踏过林间小径,终将荒径踩踏为通衢大道。这条原理揭示了习惯的生理基础:重复即是在大脑中铺设自动化的高速公路。</p><p class="ql-block"> 而在这条大道上,查尔斯·杜希格揭示的“习惯回路”则为我们提供了精准的施工图:</p><p class="ql-block"> “暗示”是行动的发令枪。 一个清晰的信号——或清晨闹铃,或书桌一隅的宁静,或疲惫时的一杯清茶——如同路标般为行为指明方向。</p><p class="ql-block"> “惯常行为”重在微小可行。 不是宏伟目标,而是“翻开书读一页”、“穿上跑鞋走五分钟”这样细微而确定的动作,减轻了启动的心理阻力。</p><p class="ql-block"> “奖赏”是持续的动力引擎。 即使是一句自我肯定、片刻满足的深呼吸,也能在神经层面留下愉悦的烙印,强化这条回路,让偷懒的大脑爱上这种“好感觉”。</p><p class="ql-block"> 原来,习惯养成并非依赖虚无的意志,而是对神经可塑性的巧妙运用。掌握神经回路的刻印原理,善用暗示启动行动、以微行为降低门槛、凭即时奖赏锚定成果,我们便掌握了将短暂冲动转化为长久习惯的钥匙。从此刻起,用神经回路的魔法,让每一个微小行动汇聚为改变生活的洪流吧!</p> <p class="ql-block"> 教育,是一场温暖的相遇,是家庭与学校心手相牵的旅程。</p><p class="ql-block"> 每一个孩子的绽放,都离不开家校共同的灌溉与守望。让我们带着爱与期待,共同学习成为孩子生命旅程中更智慧的引路人。</p><p class="ql-block"> 点亮心灯,共育花开。期待与您同行,为孩子的未来播种希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