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谢如凡老师</p> <p class="ql-block"> 谢如凡是我们南山中学的一位普通老师,深耕讲坛几十年,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正直善良、关爱学生、责任心强、品德高尚,深受学生们的爱戴。</p><p class="ql-block"> 他总能在课堂上用最朴实的语言讲出最深刻的道理。</p><p class="ql-block"> 那些年,我们坐在教室里,听他讲地理、讲历史、讲人生的道理,总觉得时间过得太慢。如今回想起来,又觉得那段日子转瞬即逝。</p><p class="ql-block"> 谢老师现己八十多岁的高龄,仍笔耕不己,写出了长篇记实散文《空了吹》。</p><p class="ql-block"> 散文扑实感人,文笔流畅。读他的文章,就像听他再上一堂课,娓娓道来,却字字入心。</p><p class="ql-block"> 他写的是南山中学的旧时光,也是我们共同的青春记忆。</p><p class="ql-block"> 现摘取南山中学相关章节发在美篇里,以了学生时代的那情那景。那些熟悉的教室、操场、梧桐树、图书馆。还有他站在讲台上健硕的身影,都一一浮现在我们眼前。</p> <p class="ql-block">《空了吹》六十五</p><p class="ql-block"> 1958年,我接到市教育局的通知,调我到重庆南山中学工作,我的一位同学看了通知就说:“他们都分配到四中、五中、六中等等学校,你咋个调到南山的民办中学哟”!</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年代的我们,听从组织安排,服从上级分配,这样的思想是扎了根的。我管它民办公办,背起铺盖卷就去找那南山中学。</p><p class="ql-block"> 我吃了午饭就从龙门浩过河到上新街,爬黄桶古道到黄桶垭。</p><p class="ql-block"> 我就在黄桶垭和老厂之间来回走动找南山中学,碰见人就去问南山中学在哪里?都说不知在何处,也有说解放前就有一个南山中学,但也不知在哪里。</p><p class="ql-block"> 我心里想:“这个南山中学,难到硬是一所民办中学不成!</p><p class="ql-block"> 管不到那么多了,找到再说”。随后我又一想:“学挍问学挍,可能找得到”!</p><p class="ql-block"> .我在街上吃碗小面后,就走到五中(广益中学)去问,刚巧碰见从厕所解手出来的金德湘老师,他是几天前就分配到该校的,這才帶我下到半山腰的南山中学。</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南山中学,四周是用竹杆子编成的围墙,我们不能走捷径,只得从大门进入校园。</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学校大门,是用几窝大葡萄树编织而成,挺漂亮的。一进校门就是一个打造成的花园,四周麦麦冬围成圈,里面长有杂草,还是有许多盛开的鲜花,挺美的。</p><p class="ql-block"> 此时已傍晚了,只见有个老师提着两根凳子过来给我介绍说:这是许主任!我立马就说:“许主任,我来报到”!</p><p class="ql-block"> 许主任看了我一眼就说:“报啥子到哟!走!去搬桌子板凳”!</p><p class="ql-block"> 我把補盖卷放到教室后,立刻就同他去搬桌子了!</p><p class="ql-block"> 他告诉我:“南山中学不是民办中学,它是新办的一所全日制的高完中,学生全部住读,老师从各校抽调。我就是从四中调来的,开办学挍我们要先来,这几天就是为开学作准备工作的”。</p><p class="ql-block"> 我听他这么一讲,能成为开办学校的一员,还是挺高兴的。我搬起桌子板凳就更加卖力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一批,分到南山中学的是3女4男,即刘学曼、刘承容、卢玉衡、张贤杰、徐松林、欧晋兴和我。</p><p class="ql-block"> 我还记得,当晚我将堆在总务处那一大堆旧幕布为地铺,我好多天都是睡在那幕布上。</p><p class="ql-block"> 我们忙于开学的准备工作,没有搬进宿舍,大家都是为大跃进的“产物”南山中学,这所新办的学校尽了一份力的。</p> <p class="ql-block">重庆南山中学校门</p> <p class="ql-block">重庆南山中学教师合影(87中)</p> <p class="ql-block">《空了吹》七十</p><p class="ql-block"> 我写《空了吹》就是吹牛、摆龙门阵。我早就说过,我绝不是瞎编乱造来糊吹,吹都是真实性的,不然我是不会吹的。</p><p class="ql-block"> 下面我又来吹我们的南山中学,我说了几个好像,它确实是真像:</p><p class="ql-block"> 我在想,如果我们南山中学还存在的话,我们可从校门开始,一直往上,一坡一坡的走,可走到南山脚下原学挍的伙食团处。</p><p class="ql-block"> 你若站在此处,可把渝中区看得清清楚楚;往下走到学校大操场处,用手好像都触碰得到它。</p><p class="ql-block"> 现在渝中区几十层的高搂林立,一两百米的高楼,甚至更高的大楼彼彼皆是,那些搂层的高度,已同原南山中学的校园几乎平行了,好像我们也就生活在那渝中区的搂层中,你站在学校任何地方呼喊叫,楼层中的住户都听得见。</p><p class="ql-block"> 每到夜晚,你可看见你面前的整个渝中区灯火辉煌,好像你又在美丽的仙景中。</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南山中学呀!虽然在市郊外,你好像又在市区内,那校址是真正建在一处奇妙的宝地上。</p><p class="ql-block"> 我在南山中学生活了20多年,这里是我开始工作和建立家庭的地方,可以说是我的笫二故乡,感情相当深厚,永远忘不了它!</p> <p class="ql-block">《空了吹》七十二</p><p class="ql-block"> 我在前面“七十吹”的时候,不是谈到南山中学是我建立自已小家庭的地方吗?我想再把這个问题深吹吹。</p><p class="ql-block"> 我找出来了1965年那张像奖状一样的“纸飞飞”结婚证书。60年后,当我又把它拿在手里时,已经碎成好多块了。</p><p class="ql-block"> 我小心翼翼的花了好长时间,像修复古物那样,才修复好一半边,另一半边无法修复了。</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结婚证书,夫妻是各有同样的一半边证书的。</p><p class="ql-block"> 我记得那是1965年1月28日下午,南山中学教职工开大会后放假,趁这个时间,我和爱人赶忙跑到海棠溪街道办事处,开据好了结婚证明书后,办事处工作人员就下班了,不然那一天我婚都结不成。</p><p class="ql-block"> 像和时间赛跑一样,又赶忙跑到海棠溪街上的糖果店,买了几斤糖果后,急怱忽的赶回学校会议室,请全体教职工吃“喜糖”。大家都成了我的“证婚人”,这样简简单单就算是我和愛人结了婚。</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婚礼,完全不能同现在的大操大办婚礼相比,而且是根本没法比、不能比,那时候我们的婚礼,简单得不过再简单了。</p><p class="ql-block"> 这集《空了吹》是七十二。我突然又联想到孙悟空的七十二变,他大圣可以变过来变过去,随他郎个变。但是,我们的婚姻是不能变的,也是不可能变的。</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婚姻是牢固的,婚后的生活也是甜密的,真正做到了白头偕老。这要感谢我们的国家给了我们安宁祥和的好时代!</p> <p class="ql-block">《空了吹》七十四。</p><p class="ql-block"> 六七十年代的南山中学老师的主要愉乐,除了打打篮球外,就是搓麻将。</p><p class="ql-block"> 那时经常听到有年轻教师,扯起嗓子在喊:“三缺一”!“三缺一”!当时我在想:啥子东西“三缺一”哟?后来我才知道,这是喊搓麻将的代名词。</p><p class="ql-block"> 只要这样一喊,三三两两的年轻教师,很快走到医务室堡坎下袁光亚老师住屋,那是搓麻将的唯一埸所。</p><p class="ql-block"> 主人家又好客,开水早就准备好的。大家围成一桌后,就听到声声“吃起”!“碰了”!“割啦”!屋里头传出阵阵的欢笑声。</p><p class="ql-block"> 麻友们是不搓成都的“血战到底”,说是搓那种麻将慢得要死,适合慢悠悠的成都人。</p><p class="ql-block"> 要搓就搓重庆本土的“倒倒福”。说是“倒倒福”整得快,速战速决,能充分体现重庆人的急性子性格。</p><p class="ql-block"> 为了体现输赢,就来点小小的刺激,输赢一支支的香烟。赢者桌面前摆满像粉笔样的一堆香烟,他们说搓麻将不仅帶来欢乐,而且增进了友谊。</p><p class="ql-block"> 他们确实友谊深厚,捆挷在一起,麻友就是:袁光亚老师、胡祖勲老师、王春龙老师、何玉芳老师和尚元老师等。</p> <p class="ql-block">《空了吹》七十五。</p><p class="ql-block"> 六七十年代,经常听到南山中学老师在相约:走!去“罗国营”!我还以为“罗国营”是一个人的名字。</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才知道,那是“罗家埧国营食堂”的简称。我真佩服南山中学老师把它简称得好,也可以听成《乐国营》。把它称其是“食堂”,其实是个餐厅。</p><p class="ql-block"> 当时罗家埧街上有几个饮食店,而“罗国营”是最大的餐厅。其“所有制”从字面上看,它不是私有制,而是公共制。</p><p class="ql-block"> 公有制又有两种,一是集体所有,二是国家所有。這样看来《罗家埧国营食堂》,有“国家”两个字,自然就属于国家所有了。</p><p class="ql-block"> 我看见服务员身穿的白围裙上,明显还印有几个很亲切的字《为人民服务》。这个“食堂”的食品价廉物美。</p><p class="ql-block"> 南山中学的老师们为了改善一下生活,常去光顾光顾,炒两个莱喝杯小酒。</p><p class="ql-block"> 我在那里吃过几次面,也吃过炒的回锅肉,味道还挺不错的。</p><p class="ql-block"> 我顺便还问过店里的人,你们的吃食这样便宜,没有什么赚头哈?服务员回答:“薄利!”</p><p class="ql-block"> 据我所知,在计划经济那个年代,吃食店的利润,一般都控制在24一27%之间。而且多是毛利(人工、食材等在内)哪里象今天获取暴利!一锄想挖个金娃娃哟!可能这是计划经济的一点好处吧!</p> <p class="ql-block">《空了吹》七十六。</p><p class="ql-block"> 我把罗家坝吹起瘾了。不要小看罗家那个坝。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就是这个“坝儿”,还是南岸区的经济中心之一,它给南岸区创造不少税收,时不时区里的头儿,还要来视查视查,关心关心。</p><p class="ql-block"> 当时南岸区有四大经济中心:</p><p class="ql-block"> 一是弹子石地区的重绵六厂。</p><p class="ql-block"> 二是上新亍地区的柴油机三联厂、南岸皮鞋厂。</p><p class="ql-block"> 三是罗家坝地区的翻胎厂、化工厂、织布厂和纸盒厂。</p><p class="ql-block"> 四是四公里的长江橡胶厂。</p><p class="ql-block"> 那个时候,它们都是南岸区赫赫有名的工厂。</p><p class="ql-block"> 我把罗家坝地区概括为一场(牛奶场)、二库(粮库和油库)、三校(南山中学、十七中学和罗家坝小学)、四工厂(即前面说的那四个厂)。</p><p class="ql-block"> 我还清楚的记得十七中学的师生经常埋怨:罗家坝工厂林立,污染严重,造成环境破坏,影响人们健康,是得癌症的罪魁祸首,强烈要求搬迁。</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见罗家埧,还是我们南岸区经济繁荣之地。</p><p class="ql-block"> 现而今眼目下的罗家埧,高楼林立,成了南岸区的宜居城区。你想在那里买套住房吗?还要看你荷包里的“数数”够不够耶。</p> <p class="ql-block">《空了吹》七十七。</p><p class="ql-block"> 70年代我对古物的价值,没有什么认识。</p><p class="ql-block"> 我记得,家里爷爷他们留下的一大叠清代时期的青花瓷盘和大花瓷盘,有十几个之多。我认为放在家里占地方,倒不如把它们处理掉买几块钱。</p><p class="ql-block"> 当时解放碑附近那条街上在收购古董,我就拿去把它卖了,卖了几个钱我已记不太清楚,反正卖脱就行了。</p><p class="ql-block"> 最后我还剩下几个小的淺花盘和两个花盖碗茶杯。</p><p class="ql-block"> 当时胡祖勲老师自学木工,手艺还不错,做了两把椅子,你不认真注意看,还以为是木匠师付做的。我顺便还说他一句,他“鬼点子”多。</p><p class="ql-block"> “文革”中有老师称他是“軍师”,他烟酒不离身,有损他的健康。我知道他很喜欢喝茶,我就把那两个花盖碗茶杯,换了他做的两把椅子。不知他那盖碗茶杯还在不?如果在的话,还可以买几个钱。</p><p class="ql-block"> 那两把椅子在我调到十七中时也不要了。与报章杂志资料等乱七八糟的东西的一齐丢掉。就这样结束了我在南山中学的22年的教学生涯。</p><p class="ql-block"> 我只背几件衣服和一个被盖卷就到十七中学,开始了我后二十年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我一生中最宝贵的42年,两个学校就给我打发掉了!</p> <p class="ql-block">《空了吹》七十八。</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些“南山人”,很长一段时间,把去上新街,等同于去了市中区的解放碑;到罗家坝,等于去了市中区的七星岗两路口。</p><p class="ql-block"> 我已吹了罗家坝,现在就来吹上新街。上新街又叫上浩,它曾是我们南岸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委区府所在地。</p><p class="ql-block"> 区教委也在那里,周围有好几所学挍,如39中学、123中学、下浩中学、上新街小学、区教师进修学校和社会主义教育学挍等。</p><p class="ql-block"> 工厂有三联柴油机厂、皮鞋厂、前驱路口还有制钉厂、电线厂等。</p><p class="ql-block"> 我们从上新亍到南山中学,往往就从前驱路口,走杨家山这条熟悉的路。</p><p class="ql-block"> 当时有名的南岸区第二人民医院也在那里,那是南山中学的定点医院,医院牙科医生“陶牙巴”名气大得很。</p><p class="ql-block"> 我还记得上新街还花了一亿元,修了一条去南山的索道,起点就在39中学外面一点。如果你先坐长江索道,再坐這条上山索道,可直达南山。</p><p class="ql-block"> 我还专门坐了两次,觉得起动快了点,坐上去时,还有点搞不赢。他们说比坐出租车去南山还要划算些。</p><p class="ql-block"> 索道经营长期亏损,随后就把索道撤销了,投资的那一亿元也就打了水飘。现在想起来,还有点可惜。</p><p class="ql-block"> 下面我就来吹这条上新街,你莫小看这条短短的街道,行人熙熙攘攘,好不热闹。</p><p class="ql-block"> 它曾是赫赫有名的《红旗一条街》,也就是一条模范街。它的建设、坏境、卫生、安全、繁华、管理等等。市里的电台和报纸都作了宣传报道。来此参观和学习经验的人也不少,这是区府和人民引以为骄傲和自豪的。</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上新街有无变化?有多大变化?我没有去走走了,让你亲自去看看吧!</p> <p class="ql-block">《空了吹》七十九。</p><p class="ql-block"> 南山中学的课表排有劳动课,劳动也是我们师生的光荣传统,学校是我们亲手建立起来的。</p><p class="ql-block"> 由于学挍地处向家破上,交通不便,可以说劳动是师生生活中的第一需要。</p><p class="ql-block"> 就在学挍开办时,很多桌椅板凳和宿舍的床,都是学生从四公里搬运来的。修建女生宿舍和红砖教学大搂,也运了砖瓦木料。</p><p class="ql-block"> 学校伙食团每天的米菜油盐都是学生从罗家坝担回学挍的。学生时常还要去海棠溪担煤,去盐店湾抬面粉,还要去黄桶垭老厂担红苕和担煤。</p><p class="ql-block"> 在伙食团缺水时,同学们拿着自已的面盆去红旗煤矿一盆一盆的端水(我不知是否有洗脚盆)。</p><p class="ql-block"> 每班还要轮流负责全校环境的清洁大扫除等等,同学们回忆起这些,说得精精有味,乐趣多多。</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我还要顺便说说老师们的家属区,每家都有一个背兜,许主任还发给老师一把大伞,是天晴落雨用来挡背兜的。</p><p class="ql-block"> 常常能看到老师们三三两两相约去上新街、黄桶垭和老厂,购得所需物品后,背起背兜撑起大伞,有说有笑的走成一串回学校。</p><p class="ql-block"> 这是其它学挍难得见到的一道风景线,这是南山中学特有的,可惜這道风景再也看不到了!</p><p class="ql-block"> 劳动多么幸福!</p> <p class="ql-block">南山中学教师蓝球队合影</p> <p class="ql-block">学校女子蓝球队员合影</p> <p class="ql-block">《空了吹》八十。</p><p class="ql-block">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飙起比梭起还要快,时间就是这样飙到整《八十吹》了。</p><p class="ql-block"> “八”在中国文化中有吉祥的寓意,而“八十”可指八十岁,是人的高龄,敬称为耄耋之年、耄耋大寿。</p><p class="ql-block"> 在这大寿之年,我继续“吹”,吹什么呢?我就吹点有关体育的事。</p><p class="ql-block"> 70年代前南岸区的群众体育运动,开展得还是比较好的,特别是篮球。</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每个学挍、每个单位、每个工厂都成立有篮球队。我们南山中学当然也有学生代表队和教师代表队,学生队还是南岸区的中学强队,参加比赛常常获胜。</p><p class="ql-block"> 我们学校也有个“正二八斤”的教师队,它有统一的队服、队名就叫《南山》。</p><p class="ql-block"> 队长是袁光亚老师,教练是郭琪老师、领队是许主任。</p><p class="ql-block"> 在校内,教师队和学生队比赛过,也去上新街的灯光球场同其它的教师队比赛过。</p><p class="ql-block"> 我们南山中学有一个好的传统或者特点,那就是文体活动,师生同时参加。</p><p class="ql-block"> 南岸区的大型运动会在弹子石广场举行,篮球比赛就在上新街灯光球场举办。</p><p class="ql-block"> 这个灯光球场是全天候开放,不收费用,随时可去打球。若要比赛,只要去登个记,就会给你排出比赛时间表,到时候去打球就行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南岸区首屈一指的篮球队,就是望江机器厂的厂队,它有个球员赫赫有名,袁光亚老师谈到他佩服不已!</p><p class="ql-block"> 只要有望江厂队比赛,那简直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座无虚席。仅仅是一个工厂的厂队比赛,要是在今天,就很难看到这种场面了。</p><p class="ql-block"> 不过时代不同,时代变了,样样都变得不一样。这就不足为奇,不足为怪了!</p> <p class="ql-block">南山中学操场边的石碾</p> <p class="ql-block">《空了吹》八十一。</p><p class="ql-block"> 向家坡那坡坡上的南山中学,从开办到撤办,我在那里工作了整整22年。</p><p class="ql-block"> 我对那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石一地有深厚的感情,我吹起它来特别津津有味。</p><p class="ql-block"> 前次我吹过大礼堂,今天我又来吹运动场。</p><p class="ql-block"> 这个运动场的特殊,就在于它修建在一个坡坡上,這是很不简单的,是其它地方很难见得到的。</p><p class="ql-block"> 运动场有一个200米的环形跑道。在看台这面的跑道,还向两头坤延一点,就形成了100米的跑道。</p><p class="ql-block"> 你们可能还不知道,跑道的建成,要归功于场边已抛弃一砣很大的滚压石。就是它的反复滚压,才形成一个符合标准的跑道,才使同学们在运动会的比赛中获得了好成绩。</p><p class="ql-block"> 我看见它就一直在想,这么又大又重的滚压石,在到处都是坡坡坎坎的地方,它是从何处搬运来学校的?它又是怎样搬运来的?我问过许多人,都一问三不知,我也不得其解。</p><p class="ql-block"> 他们说要弄清楚,就去成都问问以前“合干校”的那些人,我当然不会去成都“考古”的,只好作罢了!</p><p class="ql-block"> 而让我始终挂在心上的,就是那砣滚压石,它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后,就被人冷落,长期丢弃在场地落角,成了同学们坐在上面,讲他们“妈妈从前的故事”。那砣滚压石孤孤单单怪可怜的。</p><p class="ql-block"> 不知它还在不?它现在又哪里?我一想到南山中学那运动场,我就想到它-滚压石!</p> <p class="ql-block">学校高中排球队合影</p> <p class="ql-block">《空了吹》八十二</p><p class="ql-block"> 这一集我“吹”什么呢?前面我已“吹”了体育埸。这一集我就把它“吹”出体育比赛的成绩来。</p><p class="ql-block"> 在那坡坡上的南山中学体育活动,由于领导和体育教师的重视,老师们的大力支持和同学们积极的参加,取得体育比赛較好的成绩。</p><p class="ql-block"> 例如:1972年取得区的男排亚軍和女排亚军,</p><p class="ql-block"> 1973年在区田径会上,获团体总分第四名,</p><p class="ql-block"> 1973年获区男排亚军和女排亚军,</p><p class="ql-block"> 1974年获区田运会团体总分第四名,</p><p class="ql-block"> 1974年获区短跑第六名,</p><p class="ql-block"> 1978年获区排球“三好杯”冠軍,</p><p class="ql-block"> 1979年获市传统、业余校排球笫三名,</p><p class="ql-block"> 1979年获区田径会甲组团体总分第三名,</p><p class="ql-block"> 1979年获区蓝球“三好杯”男子组亚軍,</p><p class="ql-block"> 1979年获区田径比赛总分第四名,</p><p class="ql-block"> 1979年我校同六中组队,获省业余体校乙组排球赛第三名,等等。</p> <p class="ql-block">《空了吹》八十三</p><p class="ql-block"> 我在八十一吹里谈到南山中学那运动场,今天我把运动场具体划的区塊吹一吹。</p><p class="ql-block"> 运动场有一个200公尺的环形跑道,(含100米跑道,李金才老师跑得较快,学生吴平也跑出12秒的好成绩)、运动场内有3个硬化的蓝球场(常常看见袁光亚老师,个人也在那里投球,后来他被调到江北区体委)。</p><p class="ql-block"> 蓝球场兼用排球场(梁茂荣老师是排球好手曾是“西师”排球队员),我校排球开展较好,在区里排球校队夺得好名次)。</p><p class="ql-block"> 在看台左对面那塊地方是铅球投掷地区、在看台对面的右角场边处,有个沙坑,是跳高跳远地区,李光炎老师就在那里表演撑杆跳高的;另外还安装有双杠(体育教师张珍辉,曾是“西师”的体操运动员,他喜好双杠。他很爰惜运动器财、谁有不是,他大声训词,人称“猛张飞”,后调入17中学)。</p><p class="ql-block"> 大礼堂外那个蓝球场,兼羽毛球场、教学搂外那塊场地,是乒乓球场、场地对面那小塊地方,安装有一根手爬的吊竹杆,手劲不足的人,你很难爬上顶端,曾经的我,只用手就能爬上顶端,那是体育教师陶祖全设计安装的。</p><p class="ql-block"> 体育保管室内是举重练习地,那里有好几付杠铃,(杨志强老师他弟弟扬志国,他和班上同学常在那里刻苦练习,举重热情扱高,如果区里当时有举重比赛,肯定能够取得好名次)。</p><p class="ql-block"> 以上这些地方,体育老师安排有序,基本上能满足全校体育课的需求。</p><p class="ql-block"> 我详细介绍了以上的情况,希望唤起你们对南山中学的美好回忆。</p> <p class="ql-block">《空了吹》八十四。</p><p class="ql-block"> 俗语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三把火不烧,至少烧一把火,我所说的烧一把火,就是做一件获取民心的“大事”,或者叫什么“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让人们眼睛一亮,看清他是一个有能耐的官像。</p><p class="ql-block"> 王春龙老师是一个脚踏地,干实事的人,作为南山中学后勤处(总务处)的负责人后,他干的第一个“形象工程”是什么?我猜想99%的人都不知道,唯有我這1%的人知暁。我今天无事干,有“空了”的时间,这就来“吹”点东西给大家听听吧。</p><p class="ql-block"> 从南山中学校门前的办公大楼,上十几步石梯开始,直到最高处的伙食团,也就是金俠老师的办公室,這是南山中学主要的,也是咱一的通道。</p><p class="ql-block"> 这条道路年久失修,路面不平,整修这条路道的重任,自然就落到王春龙同志的肩上,他义不容辞,杠起重任,自认“总工”,请来几个工人,从“开水房”处开始,修了十好几步整整齐齐的石梯,在那条路面上,又铺上“三合土”硬化,一条好走的道路大功告成。学校没有“敲罗打鼓放鞭炮”,领导也没有前来“剪彩”,也没有给这条路“命名”。</p><p class="ql-block"> 因为王春龙同志亲自参加了修建,他没有征求任何人的意见就自作主张,给它取了个好听的路名,叫《劳动大道》!大家也毫无异议的认可了。</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响当当、硬挷挷,又极其“光荣”而“伟大”的路名。为此还请了《留真》照像馆的攝影师专门拍照留念。</p><p class="ql-block"> 啊!我的《劳动大道》呀!你早已不在南山了,你再怎样光荣而伟大,也只能悄悄存放在我的“记忆箱”里!</p> <p class="ql-block">《空了吹》八十五。</p><p class="ql-block"> 你们知不知道,1958年南山中学开办时,我们的饮用水从哪里来?</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记忆中,伙食团后面的一个地方,有一个很大的蓄水池,蓄水池的水又从哪里来?我告诉你,绝对不是从涂山湖(起始叫青年湖)引水下来的。</p><p class="ql-block"> 因为此湖是从58年开始修建,59年才完功,我们去义务劳动过,它的水质根本不符合标准。</p><p class="ql-block"> 那么,水池的水又是从哪里的?我还记得,池子上有根大楠竹子,我不知道楠竹是接到哪里的泉眼,水就从泉眼流進竹子内,进入水池里,就这样,日夜不停的流入蓄水池,厨房师傅还清理过這个水池。</p><p class="ql-block"> 这个蓄水池基本上能保证食、用水,但学校还是缺过水,学生就去红旗煤矿,用面盆端水倒进厨房的水桶里,师付用此水熟饭,我们才有饭吃。</p><p class="ql-block"> 随后的多日(我记不清时间),我们学校才用上自来水厂从长江里抽来的江水,名曰“自来水”,我记得通水那天,教职工们好不喜欢。</p><p class="ql-block"> 学校的水电工何良煜师付,一天到晚就忙于修他的水龙头。时不时还听到有人在他屋外,大声寡气的高喊:何师傅!何师傅!我的水龙头坏了!漏水得很!你快点来哈!</p><p class="ql-block"> 我和他的关系很好,要他帮个小忙甚么的,随喊随到,灯泡坏了,立即换上新灯泡,马上就把我的小屋内照得“非亮”!</p> <p class="ql-block">办公楼及第一教学楼</p> <p class="ql-block">第二教学楼</p> <p class="ql-block">劳动大道</p> <p class="ql-block">田径蓝球场</p> <p class="ql-block">大礼堂</p> <p class="ql-block">医务室</p> <p class="ql-block">女生宿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