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画/暖春 <p class="ql-block"> 阳新人</p><p class="ql-block"> 文/暖春</p><p class="ql-block"> 在荆楚大地的东南角,有一方水土孕育着独特的方言韵味——阳新。这里的人们把“吃饭”唤作“恰饭”,每当饭点时分,街头巷尾、阡陌田埂间,一句带着浓郁乡音的“你恰冒?”,恰似春日暖阳,是问候,更是邀约;若闻对方答“冒恰”,热情的回应便会立刻响起:“就到屋恰饭!”这般将饮食文化化作日常寒暄的方式,独属于阳新,也成为了阳新人刻在骨子里的热忱印记。阳新人常挂在嘴边的“不裸拐”,更是他们豪爽性格的写照——当邻里帮衬着修好农具,或是谁家孩子考出好成绩,一句“不裸拐”,满是认可与赞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热情好客,是阳新人世代相传的集体记忆。当有客登门,厅堂里最尊贵的上座必然虚席以待,那是直面大门、饱览风光的正位。主人家捧出醇香美酒,持着公筷,将佳肴夹进客人碗中,口中还不住地说道:“随便恰啊,莫客气!菜不好,尝尝手艺。”推杯换盏间,情谊愈发深厚。散席时,主人家总带着歉意:“冒恰饱饭,菜不好,下次再聚!”客人则满面笑意回应:“恰饱了,喝足了,酒足饭饱!下次呀,到鄂屋聚汗啰!” 不仅是家庭待客,在婚丧嫁娶、乔迁添丁等重大场合,阳新人的热情更展现得淋漓尽致。席面上严格遵循长幼尊卑之序,老者贵客端坐上座;开席前,主人家以祝酒词来表达,对宾朋们在百忙中到來的谢意;席间,敬酒词情真意切,表达主人家的真情。敬酒词后,主人家及其家族主要成员都会举着酒杯,逐桌逐个敬酒发烟,来者都是客,人人都会被他们的热情所感染。;散席时,礼炮震天、烟花绚烂,为宾客照亮归途。这般周全的待客之道,阳新人总会竖起大拇指,笑着评价:“不裸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勤劳,是镌刻在阳新人基因里的生存密码。幕阜山间,留下了他们砍柴伐木、植树造林、垦荒拓土的坚实足迹。在物资匮乏的岁月,哪怕是石缝间的方寸之地,只要能种下一株玉米,他们绝不允许杂草丛生;如今生活富足,但凡有适合植树之处,也必定绿树成荫。富水碧波中,鱼虾嬉戏,见证着阳新人的辛勤耕耘;夕阳西下,余晖染红水面,仿佛是上天也被这份勤劳所感动。水田中,稻穗低垂,那是阳新人用汗水浇灌出的金色诗篇。当外乡人看到阳新人将荒山变果园、洼地成鱼塘,总会惊叹:“你们做事真不裸拐!”而阳新人只是憨笑,继续用双手描绘着山青水秀、粮谷满仓的壮美画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科学技术尚不发达的年代,阳新人凭借着非凡的勇气与毅力,肩挑背扛,书写了改造山河的壮丽篇章。他们自带干粮、手持工具,加固富河大堤,修建富水、王英、蔡贤等大小水库,整治网湖、宝塔湖、朱婆湖等众多湖泊,疏通龙港河、三溪河、蔡贤河等干支河道。一锄一铲,一筐一担,勾勒出纵横交错的水网,为阳新大地筑起了水利屏障。这份改天换地的壮举,连老一辈水利专家都忍不住称赞:“阳新人,不裸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心灵手巧的阳新人,还将勤劳与智慧融入生活的细微之处。物资短缺的年代,零碎布头在他们手中化作精美的阳新布贴,色彩斑斓、栩栩如生;收获的粮食经过巧妙烹制,变成了一道道令人垂涎的美食——软糯的芋头圆、绵长的油面、嫩滑的豆腐、清香的山茶油、滚烫的豚汤、厚重的折子粉。每当游客尝过阳新美食,对着布贴爱不释手时,当地人总会自豪地说:“咱阳新人的手艺,不裸拐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阳新人的勇敢,不仅体现在与自然的博弈中,更闪耀在民族大义的关键时刻。回溯历史长河,战国时期,阳新先民便已投身铁矿石开采,为中华民族铁器文明的发展添砖加瓦。自汉高祖刘邦在此设下雉县,这片土地便见证了无数风云变幻。三国时,这里是赤壁之战的重要分战场;东吴大将甘宁在此长眠;唐代骆宾王因倾慕此地风土人情而隐居;朱元璋与陈友谅的鄱阳湖之战,这里亦是烽火连天;太平天国运动、李自成农民起义,都在此留下了血与火的印记。到了近现代,在抗曰战争时期,"小小阳新,万众一心,要粮有粮,要兵有兵。"这是阳新人在民族危难面前的责任和担当。在武汉保卫战的硝烟中,阳新人浴血奋战,死死咬住日寇,为战役胜利赢得了宝贵时间;从大革命到解放战争,阳新几乎家家有烈士,村村出英雄。在这片红星红旗红土地的地方,走出了伍修权、王平,彭方复等共和国的将军,这般英雄气概,谁人不说一句“阳新人,不裸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包容、善良与智慧,是阳新人灵魂深处的底色。自宋代儒家文化扎根富川,阳新人便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接纳多元文化。王质、吴国伦等文化巨匠从这里走出,在中华文化的长廊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阳新人深知,教育是传承文明、改变命运的根基,这种信念流淌在血脉之中。物质匮乏时,有的家长宁可沿街乞讨,也要供孩子读书;大生产时期,当地政府为师生减免集体劳动任务;如今中高考,全县上下齐心协力,营造安静舒适的考试环境。这份对教育的执着,旁人感叹“少见”,阳新人却摆摆手:“为了娃,不裸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阳新人以豁达包容的心态拥抱时代浪潮。改革开放后,无数阳新人背上行囊,奔赴全国各地,用勤劳与智慧打拼出一片天地,电影《阳新鞋匠》便是他们拼搏奋斗的真实写照。他们不仅在外闯荡,更将先进经验带回家乡,吸引宝加鞋厂等众多企业落户。凭借着朴实真诚的品格,阳新敞开怀抱,与外界携手共进,推动城市化建设大步向前。如今的阳新,早已摘掉贫困县的帽子,GDP在湖北省县域经济中名列前茅。看着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老辈人热泪盈眶:“这帮后生,真不裸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阳新人,一群生于大山、心怀天下的勇者。富河之水奔腾不息,带着阳新人的自信、自立与自强,汇入长江,奔流入海,拥抱广阔的世界。他们用热情温暖四方,用勤劳耕耘梦想,用勇敢铸就辉煌,一句“不裸拐”,道尽了阳新人骨子里的骄傲与豪情,在岁月的长河中,奏响一曲激昂壮丽的生命赞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