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邂逅皇家园林古典美

征倬

<p class="ql-block">美篇号:209652174</p><p class="ql-block">文 字:征倬</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初夏的北京,褪去了春日的青涩,尚未沾染盛夏的燥热,此时空气中浮动着若有似无的花木清香。在这样一个恰到好处的时节,我们前往颐和园,奔赴一场在湖光山色中与皇家古典园林的约会。</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乘地铁在西苑站下,从同庆街往西步行赶往颐和园。路经高大巍峨的涵虚牌楼后,我们来到了颐和园东宫门前,这座历经百年沧桑的皇家园林正门,在清晨的阳光中显得格外庄重。门前那对造型生动的铜狮,默默地守护着这片曾经的禁地,它们眼中的威严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辉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怀着期待的心情,我们迈步踏入这座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的胜地,开始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游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进东宫门,古柏参天,绿树成荫,迎面便是一座气势恢宏的牌坊式门楼——仁寿门。门上悬挂着汉、满两种文字书写的匾额,两侧分别矗立着一块青石,一块像猴,一块像猪,人称“猪猴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穿过仁寿门,一座巍峨的宫殿映入眼帘,这便是仁寿殿。殿名“仁寿”出自《论语·雍也》“知者乐,仁者寿”,体现了儒家“仁政”思想和对统治者健康长寿的祈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仁寿殿是颐和园清漪园时期的正殿,相当于紫禁城里的太和殿金銮殿。作为皇家园林的正殿,仁寿殿采用了歇山卷棚顶的形式,等级仅次于最高级的庑殿顶,覆盖灰色筒瓦,与紫禁城的黄琉璃瓦不同,体现园林建筑的稍显素雅,但规制依然很高,符合皇家宫殿严谨、对称、庄重的布局特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向西沿着蜿蜒的小路前行,不久便来到了玉澜堂,这座幽静的院落曾是光绪皇帝的寝宫,漫步院中,看着那些被封闭的门窗,仿佛能感受到这位年轻皇帝的无奈与悲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继续前行,便来到了乐寿堂,这是慈禧太后在颐和园的寝宫。站在乐寿堂前,远眺昆明湖,湖光山色尽收眼底,难怪慈禧太后会选择这里作为她的居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离开乐寿堂,迎面走进了举世闻名的世界上最长的画廊,共有14000多幅彩画,没有一幅是重复的,主要以包袱式苏画为主,大多绘制于建筑檐步之上,是古建筑彩画中的精美之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漫步长廊中,仿佛走进了艺术展览馆,欣赏着一幅幅精美的艺术画卷。画师们用他们的妙笔,将中国传统的神话故事、历史典故和山水花鸟等描绘得栩栩如生,引人入胜,给整座园林注入了厚重的文化古典内涵。</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长廊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后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1886)重建。长廊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共二百七十三间,全长七百二十八米,枋梁上还绘有人物、山水花鸟等各种彩画,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最长的游廊。长廊中间建有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四座八角重檐的亭子,依山临水,以排云殿为中心,向东西两边对称地展开,将分布在万寿山前的建筑连成一气。</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长廊的建筑设计也十分巧妙,它依山傍水,不仅起到了连接各景点的作用,还能为游客遮阳挡雨,堪称建筑与艺术的完美结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沿着长廊西行,便来到了排云殿,这是慈禧太后接受百官朝拜的地方。“排云”二字取自晋代郭璞的诗句“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寓意此处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殿内的陈设金碧辉煌,彰显着皇权的至高无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时的万寿山,早已被初夏的绿意浸染得生机勃勃。树木郁郁葱葱,层层叠叠的枝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半山腰上,佛香阁在绿树环抱中若隐若现,金黄的琉璃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尽显皇家建筑的庄严与华贵。</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漫步至昆明湖畔,湖水清澈,在初夏的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微风拂过,水面泛起层层涟漪。岸边的垂柳垂下万千丝绦,有的轻轻拂过水面,引得鱼儿争相追逐;有的随风舞动,似在向游人诉说着颐和园古老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沿着湖边的步道前行,不时能看到三三两两的游人坐在长椅上,或静静欣赏湖景,或拍照留念。远处,游船在湖面上缓缓行驶,荡起圈圈涟漪,搅碎了满河的光影,船上的游客欢声笑语,为这静谧的湖景增添了几分灵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昆明湖宛如一块碧绿的翡翠镶嵌在大地上,有着浓郁江南水乡的神韵,十七孔桥如长虹卧波,横跨湖面,与湖中的南湖岛相映成趣,宛若来到了江南,据说岛上的涵虚堂是观景的好去处。继续沿着湖的东岸往南行走,东堤昆仑石碑过去就是铜牛。铜牛身体健硕,造型逼真,聚精会神地凝视着湖面的一举一动,仿佛随时都会起身入水,荡平水怪。</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行至十七孔桥,这座造型优美的石桥宛如一条巨龙横卧在昆明湖上。桥洞的设计独具匠心,在每年的冬至日,夕阳的余晖会透过桥洞,照亮每一个桥洞孔壁,形成“金光穿洞”奇观,美得令人窒息。当前虽不是观赏此景的时节,但此刻的十七孔桥也自有一番韵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十七孔桥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东接东堤,西连南湖岛,全长一百五十多米,是我国皇家园林中现存的最长的桥,因有十七个桥券洞而得名。桥头及桥栏望柱上雕有五百多只形态各异的石狮。桥栏的两端有四只石雕的异兽,威猛雄健,当属清代石雕艺术品中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上石桥,抚摸着桥栏上形态各异的石狮,每一只都雕刻得栩栩如生,或憨态可掬,或威风凛凛,让人不禁感叹古代工匠技艺的精湛。站在桥中央,眺望前方,南湖岛绿意盎然,与昆明湖的碧水蓝天融为一体,构成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漫步走上南湖岛最高处的涵虚堂,向北遥望万寿山佛香阁,大有“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境,以昆明湖为主的颐和园,亭台楼阁依山傍水而建。这座凝聚了无数能工巧匠智慧的皇家园林,不仅是一幅立体的山水画卷,更是一部厚重的历史典籍。它见证了清王朝的兴衰荣辱,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在这里,我仿佛与历史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感受到了古代工匠设计思路精湛巧妙,彰显山水钟灵毓秀,天人合一的人文意境,也领略了皇家园林的磅礴气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颐和园最突出的特色在于山环水抱的自然景观和皇家气派的宫苑建筑的完美结合,在山水中匠心独运,既突出皇家的气派,又体现了园林与山、水的和谐统一;既师法自然又高于自然,将自然美与人工雕琢巧妙地融于一体,充分展现了东方的哲学美。漫步颐和园,令人陶醉,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知不觉,夕阳西下,余晖洒在颐和园的建筑、树木和湖面上,给整个园林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了颐和园,心中满是对这初夏美景的眷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离开这座皇家园林时,不禁想起许多年前在法国游览过的凡尔赛宫花园,赛宫花园彰显西方人几何美学和以人的理性重塑自然的充满张力的追求,颐和园给人的是一种更自然舒适的人文感受,以东方式的自然灵性滋养人心,亲切而悠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国古典园林颐和园与法式古典主义园林凡尔赛宫花园,两者分别代表了东西方园林艺术的巅峰之作,若能重新漫步凡尔赛的轴线,再泛舟昆明湖上,便能深切感受——人类对美的追求,终将是殊途同归的星辰大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颐和园,这座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皇家经典园林,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瑰宝,在初夏时节展现出了它最温柔、最迷人的一面,那如诗如画的景色,将永远镌刻在我们的记忆深处,值得在悠长的岁月里慢慢品味。</p> 感谢您的雅赏! <p class="ql-block">图片:蕤秀、征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