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散曲【第182 期】青海诗词学会简讯||“提升创作质量·推进精品工程”研讨会隆重召开

美好

<p class="ql-block"><b>省诗词学会召开“提升创作质量•推进精品工程”研讨会</b></p><p class="ql-block"> 2025年6月15日9时,在城西区西关大街街道办事处南气象巷社区四楼会议室,青海省诗词学会召开“青海诗词学会提升创作质量•推进精品工程研讨会”,在宁会员及学会各级领导(包括顾问、名誉会长)、省内相关诗词曲名家五十多人参加了会议。 </p><p class="ql-block"> 大会由会长高驰主持,前西宁市文化局局长张外兴作辅导讲话,十余名研讨论文作者发言,圆满完成了会议各项议程。</p><p class="ql-block"> 各位领导在致辞讲话中充分肯定了学会近年来取得的长足发展,高度肯定了高驰会长殚精竭虑的努力和奉献精神,对与会会员提出了殷切期望,为学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p><p class="ql-block"> 大会发言会员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创作精品诗词曲赋的感悟和具体做法,具有很强的指导引领意义,参会会员也表示受到很大的启发和鼓舞,今后一定积极努力创作精品诗词曲赋,为青海的诗词曲赋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青海散曲创作的地域特色与发展路径</b></p><p class="ql-block">罗春红</p><p class="ql-block">2025年作为散曲创作精品年,标志着中华散曲发展进入新阶段。近年来,在中华散曲工委的引领下,全国散曲创作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创作队伍不断壮大,优秀作品层出不穷,散曲这一传统文学形式焕发出新的生机。</p><p class="ql-block">青海散曲工委顺应这一发展潮流应运而生。在高驰会长的带领下,青海散曲工作快速步入正轨:组织机构日臻完善,散曲作品越来越好,不但省级以上刊物时有发表,还在全国性赛事中斩获佳绩,展现出青海散曲创作的蓬勃活力。</p><p class="ql-block">青海作为多民族聚居地,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达49.47%,这种独特的文化背景为散曲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要打造具有青海特色的散曲精品,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p><p class="ql-block">一、深耕本土文化沃土</p><p class="ql-block">1. 聚焦地域特色题材</p><p class="ql-block">深入挖掘青海独特的自然人文资源:昆仑神话的神秘厚重、河湟谷地的历史积淀、三江源的生态价值,以及藏族、回族、土族等少数民族的生活图景。同时,青稞酒、花儿会等民俗活动,盐湖、牦牛、经幡等特色意象,都为散曲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p><p class="ql-block">青海散曲工委设立的"曲吟青海"月课活动,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创作者通过描写身边人、身边事,让作品充满生活气息和真情实感。例如:</p><p class="ql-block">南广勋【双调·水仙子】难忘"焜锅"</p><p class="ql-block">离开青海许多年,南北东西路万千。也曾赴过琼林宴,也曾花美元。也吃过“凤胆龙肝”:或肥腻,或苦酸,都不如那天的、“焜锅”就水最甘甜。</p><p class="ql-block">(以青海特色面食为载体,道出了南爷对第二故乡的深深眷恋;)</p><p class="ql-block">罗春红〔正宫·小梁州〕倒淌河</p><p class="ql-block">回眸不见故乡云,公主失魂。瞬间珠泪不由人,倾千吨,河水涨香芬。〔幺篇〕蜿蜒倒淌时光渗,但无悔汉藏和亲。草似烟,花成阵,一条玉带,传颂到如今。</p><p class="ql-block">(则通过文成公主的传说,赋予了自然景观深厚的人文内涵。)</p><p class="ql-block">2. 创新语言表达方式</p><p class="ql-block">在创作中巧妙融入方言词汇,如"尕娃"(孩子)、"拉条子"“阿爸阿妈”“攒劲”等,使作品既保持古典散曲的雅致,又充满浓郁的地方特色。同时,借鉴"花儿"民歌的表现手法,增强作品的口语化特征和音乐性。例如</p><p class="ql-block">罗春红〔中吕·醉高歌带喜春来〕青海吟</p><p class="ql-block">高高雪域蓝天,缈缈祁连翠烟。三江源处清新伴,溪水空山尽染。〔带〕阿妈总把经轮转,阿爸常挥套马杆,碧波轻揽彩云肩。纯净眼,来自圣湖边。</p><p class="ql-block">(通过"阿妈"、"阿爸"等亲切称谓,描绘出一幅生动的藏族生活画卷。)</p><p class="ql-block">二、探索艺术表现形式</p><p class="ql-block">1. 创新音乐表现形式</p><p class="ql-block">尝试将散曲与"花儿"、三弦等青海特色音乐形式相结合,探索新的艺术表现手法。可以借鉴蒙古长调的音乐元素,在保持散曲格律的基础上融入自由节奏。还可尝试马头琴伴奏等,丰富散曲的表现力。</p><p class="ql-block">2. 拓展传播方式</p><p class="ql-block">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如陕西的秦腔散曲、湖南的吟诵散曲、苏州的昆曲散曲等,探索适合青海特色的散曲吟唱形式。同时,积极运用AI作曲等新技术,拓展散曲的传播渠道。</p><p class="ql-block">三、紧扣时代脉搏</p><p class="ql-block">1. 关注现实题材</p><p class="ql-block">将创作视角投向三江源生态保护、光伏治沙等青海特色实践,记录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牧民生活变迁。例如:</p><p class="ql-block">罗春红【双调·水仙子】青海雪豹(新韵)</p><p class="ql-block">高原有宠雪山藏,峭壁飞身长尾扬,明星露脸三江傍。稀缺小霸王,却偏偏爱上河湟。萌萌样,酷酷装,有点嚣张!</p><p class="ql-block">(则以珍稀动物为切入点,反映了青海的生态保护成就。)</p><p class="ql-block">2. 宣传地方特色</p><p class="ql-block">通过散曲艺术形式,展现青海独特的旅游资源。</p><p class="ql-block">罗春红〔黄钟•刮地风〕青海湖开湖(新韵)</p><p class="ql-block">云淡风微万里晴,哪里雷鸣。雪融冰裂一湖莹,远处喧声。牦牛出镜,岩羊发愣。浩浩凌流,汹汹波动。青稞老酒助兴,锅庄劲舞沸腾,碧水湿屏!</p><p class="ql-block">(以诗意的笔触描绘了青海壮美的自然景观。)</p><p class="ql-block">四、完善创作生态</p><p class="ql-block">1. 加强人才培养</p><p class="ql-block">定期开展散曲创作培训,推动散曲进校园、进社区,培养后备人才。组织采风活动,让创作者深入生活、汲取灵感。</p><p class="ql-block">2. 搭建展示平台</p><p class="ql-block">举办"三江源散曲大赛"等活动,设立创作奖项,激励优秀作品问世。同时加强与其他地区的交流合作,提升青海散曲的影响力。</p><p class="ql-block">青海散曲的发展,既要坚守传统散曲的艺术精髓,又要勇于创新,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通过深入挖掘本土文化、创新艺术表现形式、关注时代主题、完善创作生态,青海散曲必将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5月17日</p> <p class="ql-block"><b>对青海散曲作品审稿组稿问题的几点思考 </b></p><p class="ql-block">王煜 </p><p class="ql-block"> 青海散曲作为地域文化与传统文学形式相结合的独特艺术,承载着青海地区的风土人情与民众情感。笔者在对青海散曲作业进行组稿审核过程中,发现在初审、复审、终审等审核阶段存在着不同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推动青海散曲的创作及其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一、初审组稿,抓好作品筛选与问题梳理初审是审稿的第一步,主要由编辑进行。初审的主要目的是筛选出不符合基本要求的稿件,以节省后续审稿的时间和资源。目前,我省散曲作品初审中,重点对稿件是否符合期刊或刊发的格式要求,如字体、行距、页边距、标点等;稿件的内容是否符合期刊或刊发的主题范围;稿件的语言是否通顺,是否有明显的语法错误或韵律错误等事项进行了初步审核,并通过审核,发现了以下问题。 </p><p class="ql-block"> 1 .风格与韵律 </p><p class="ql-block"> 初审时发现,青海散曲在风格上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描绘青海壮丽的自然风光,如莽莽昆仑、清清湖水、三江并流、祁连雪山、河湟大地、古城印象、文旅经济,高原美食等题材,展现出了对高原山川的雄浑壮阔及大美青海的人文情感。但题材相对局限,对青海民俗文化挖掘不够深入,如藏族、蒙古族、土族、回族、撒拉族等民族独特的节庆、生活习俗和劳动生产活动在散曲中体现较少。</p><p class="ql-block"> 韵律方面,部分作品存在平仄、押韵不规范问题。例如,一些作品为追求表达自由,忽视了曲牌的格律要求,出现平仄失替、韵脚混乱的情况,使得散曲在诵读时缺乏应有的韵律美感,影响了散曲艺术特色的呈现。 </p><p class="ql-block"> 2 .宫调与曲牌</p><p class="ql-block"> 不同的宫调和曲牌有不同的情感色彩。例如,黄钟宫常用于表达富贵缠绵的情感,而正宫则常用于表达惆怅雄壮的情感。在元曲中,不同的曲牌也被用来表达不同的情感,例如《叨叨令》常用于表达轻松愉快的情感,而《一枝花》则常用于表达悲壮的情感。初审发现,表达情感时不分宫调、曲牌的现象时有发生。</p><p class="ql-block"> 3 .语言与标点</p><p class="ql-block"> 语言运用上,部分作者过度追求典雅,与散曲通俗质朴的语言风格相悖。青海散曲应扎根民间,吸纳当地的方言俗语,像“尕娃”、“阿门”等具有青海特色的词汇运用较少,导致散曲缺乏生活气息与地域辨识度。散曲的写作,应正确选用中文标点符号。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曲牌的间隔符号,应选用重点符“ • ”,用的比较多的标点有顿号、逗号、句号、引号等。但我们在审核作品时发现,选用重点符“ • ”时,有的加粗,有的朝下不在中间;有的全篇用一个标点符号;有的应用句号时,错用逗号;应用逗号时错用句号等。</p><p class="ql-block"> 二、复审评稿,抓好优化改进与深度挖掘复审是审稿的第二步,通常由省内诗词曲界的专家进行。复审的主要目的是评估稿件的学术价值和创新性。同时对稿件的写作方法是否科学合理,数据是否可靠;稿件的结论是否合理,是否与写作要求相符等进行评估。但目前我省对复审环节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尚未进行明确的规范,同时也在必要的复审阶段,发现了一些问题。 </p><p class="ql-block"> 1 .题材拓展引导 </p><p class="ql-block"> 在复审阶段,针对初审中题材局限问题,积极引导作者深入挖掘青海的民俗文化资源。鼓励创作者关注青海民间传说,如“昆仑神话”系列故事,青海民间“花儿”歌词韵律,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等,以散曲形式进行艺术创作,展现青海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关注当下青海社会经济发展,如青海新能源产业发展,大数据产业发展,文旅经济,写青海的事,写青海的人,丰富散曲的时代内涵。 </p><p class="ql-block"> 2. 格律精准规范 </p><p class="ql-block"> 加强对格律的审核与指导,组织格律知识培训,帮助作者准确把握曲牌格律。对于格律有误的作品,详细标注问题并提出修改建议,确保散曲格律的严谨性。通过反复审核与修改,使作品在遵循格律的基础上,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p><p class="ql-block"> 3 .语言风格重塑 </p><p class="ql-block"> 引导作者在语言表达上回归散曲的通俗本质,融入青海方言俗语,增强散曲的地域特色与生活气息。如“河滩里耍水,尕脚脚儿,泥糊糊” ,这样的表述生动鲜活,让青海散曲更具感染力与亲和力。同时,注重语言的锤炼,避免因过于通俗而流于粗俗。</p><p class="ql-block"> 三、终审定稿,抓好整体把控与品质提升终审是审稿的最后一步,通常由主编或副主编进行。终审的主要目的是根据初审和复审的意见,决定稿件是否录用。初审和复审的意见可能存在分歧,终审需要综合考虑这些意见,做出最终决定。如果稿件需要修改,终审需要决定是否接受作者的修改,或者是否需要进一步修改。如果录用,需要安排后续的校对和刊发工作。但目前我省对终审环节的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p><p class="ql-block"> 1 .主题连贯性 </p><p class="ql-block"> 终审定稿时,要从整体上审视组稿作品,确保主题的连贯性与多样性。以青海地域文化为核心,涵盖自然风光、民俗风情、社会发展等多个主题,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全面展现青海散曲的丰富内涵。 </p><p class="ql-block"> 2 .艺术水准平衡</p><p class="ql-block"> 对每一篇作品的艺术水准进行再次评估,避免出现作品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对于艺术价值较高的作品,突出其亮点;对于尚有提升空间的作品,进行最后的润色与完善,使整个组稿在艺术水准上保持相对平衡,呈现出较高的整体质量。 </p><p class="ql-block"> 3 .文化传承体现 </p><p class="ql-block"> 确保青海散曲在文化传承方面的功能得以充分体现。通过散曲作品,传承青海的地域文化、民族精神,让更多人了解青海的独特魅力,为青海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贡献力量。 </p><p class="ql-block"> 从青海散曲初审组稿到终审定稿刊发的过程,是对青海散曲创作进行全面审视与推动发展的过程。通过不同阶段的努力,不断解决创作中存在的问题,拓展题材、规范格律、优化语言,提升整体艺术品质,使青海散曲在传承地域文化、丰富文学创作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未来,应持续关注青海散曲创作动态,进一步明确初审、复审、终审人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时限,不断探索创新,推动青海散曲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p> <p class="ql-block">【2025-16】</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主办单位:青海诗词学会散曲工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顾问:南广勋 李宏弟 徐瑞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何广才 韩景明 王文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编委会主任:高 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主编:罗春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编委:魏爱华 孙文煜 刘建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杨顺鹏 王 华 王 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张进萍</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