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数学课堂沃土,共研数理之美——海口市五源河学校集团总校2024-2025学年度初中数学组研究课活动总结

海口市五源河学校

<p class="ql-block">  为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与课堂教学质量,我校开展2024-2025学年度教师研究课活动。本次活动以“智慧课堂5+1”教学模式为主题,多位初中数学教师积极参与,呈现了一系列精彩纷呈、各具特色的研究课。本次研究课活动覆盖了初中数学各年级,涉及代数、几何等多个知识领域,共有10位教师进行了课堂展示。教师们深入研究教材与新课标,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活动过程中,全校数学教师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课后还开展了专题研讨与经验交流活动,形成了浓厚的教学研究氛围。现将本次初中数学组研究课活动总结如下:</p> <p class="ql-block">1.授课教师:陈莹莹</p><p class="ql-block">课题:《解一元一次不等式》</p><p class="ql-block">时间:2025年4月7日</p><p class="ql-block">地点:三楼录播室</p><p class="ql-block"> 整堂课大部分学生均掌握了一元一次不等式,但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性较欠缺,内容比较多课程较赶,时间较为紧凑;在板书方面没有注意到学生一些细微末节的小错误,整堂课重难点不够突出,没有把控好课堂节奏,讲课时语言不够精炼。在课前阶段使用了课前预习检测来诊断学生自主预习的情况,通过分析数据来及时更新教学策略,在课中阶段,通过游戏教学设计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在习题方面通过分层教学来实现因材施教。</p> <p class="ql-block">2.授课教师:王世龙</p><p class="ql-block">课题:《几何探究——折叠问题》</p><p class="ql-block">时间:2025.5.14</p><p class="ql-block">地点:实验楼三楼录播室</p><p class="ql-block"> 本节课从30°和60°角的折纸活动探究引入,通过折叠操作,能将抽象的几何图形转化为可视化模型,帮助学生复习对称、全等、角度和线段关系等概念,比如折叠后重合的边和角相等,便于建立空间想象能力。层层递进,探究特殊平行四边形中的折叠问题,利用了相似三角形与勾股定理等知识,通过动手实践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一节综合度较高的几何课堂。教学内容设计有梯度,但题量较大,难度也偏大,对学生的要求较高。部分折叠问题需结合动态情境(如折叠过程中的变量关系),题型灵活性高,对教师备课和学生应变能力要求较高,可能导致教学进度不易把控。</p> <p class="ql-block">3.授课教师:九年级数学韦婉妮老师</p><p class="ql-block">授课时间:2025年5月19日</p><p class="ql-block">授课地点:九(9)班</p><p class="ql-block">授课课题:《解直角三角形复习课》</p><p class="ql-block"> 本节课的设计紧密围绕中考考纲,将“运用三角函数解决边角问题”“掌握实际应用模型”作为核心,既强化了锐角三角函数、勾股定理等基础知识的运用,又通过测量水渠宽度、篮球架高度计算等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数学建模能力,与中考“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考查方向高度契合。复习回顾与基础过关环节用时超计划3分钟,导致实践应用中“消毒瓶点D到EF距离”的讲解时间压缩,学生对“作垂线构造直角三角形”的辅助线思路理解不充分。</p> <p class="ql-block">4.授课教师:蔡小艺</p><p class="ql-block">课题:生活中的轴对称</p><p class="ql-block">时间:2025.05.28</p><p class="ql-block">地点:三楼录播教室</p><p class="ql-block"> 本节课亮点在于通过生活实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借助动手实践与视频展示,帮助学生理解轴对称概念。但存在时间把控不当,动手环节耗时过久,挤压后续教学时间;分层教学欠缺,未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对课堂生成资源利用不足等问题。</p> <p class="ql-block">5.授课教师:李名婕</p><p class="ql-block">课题:《几何复习—对角互补模型》</p><p class="ql-block">时间:2025.6.5</p><p class="ql-block">地点:实验楼三楼录播室</p><p class="ql-block"> 本节课围绕对角互补模型展开,结构清晰,从基础模型推导到典型例题讲解,由浅入深,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借助动态几何演示,直观呈现模型变化,帮助学生理解本质;例题选取具有代表性,有效培养学生解题能力。对角互补问题常需通过作辅助线(如构造直角三角形、旋转图形)将问题转化为熟悉的几何关系,培养学生化归与转化的数学思想。课堂互动形式稍显单一,多为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缺乏小组合作探究;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培养有待加强。部分题目需通过复杂辅助线(如延长线段、作垂线)才能利用对角互补条件,学生若缺乏经验,容易卡在思路构建环节。</p> <p class="ql-block">6.授课教师:林苏夏</p><p class="ql-block">课题:《十字模型》</p><p class="ql-block">时间:2025年6月9日</p><p class="ql-block">地点:九(5)班教室</p><p class="ql-block"> 本节课的 十字模型(如矩形内两条垂直线段、正方形对角线交叉等)结构直观,学生易通过图形特征快速识别,建立“看到十字想垂直关系”的解题直觉。部分学生在“构造模型”环节仍依赖教师提示,后续可增加“错题归因”环节。空间想象能力较弱的学生在“复杂图形中识别十字模型”时表现吃力。可设计“分层任务单”:基础层侧重模型的标准图形识别与简单证明;提升层要求用模型解决含动点的动态问题;拓展层则探索模型在非平行四边形中的“失效条件”及改良思路(如引入相似比调整模型),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为保证课堂进度,在模型推导环节教师讲解占比过高(约60%),学生自主探究时间不足,导致部分学生对“十字模型为何能简化问题”的理解停留在“教师说可行”的层面,而非通过自己的操作(如剪纸拼摆、尺规作图)发现规律。可将模型探究改为“实验课”形式:先让学生在正方形纸片上任意画垂直相交于对边的线段,测量长度后猜想规律,再通过小组讨论证明猜想。教师从“讲授者”转为“引导者”,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的完整探究过程,加深对模型本质的理解。</p> <p class="ql-block">7.授课教师:林芯如</p><p class="ql-block">课题:正方形中的十字模型</p><p class="ql-block">时间:2025年6月11日</p><p class="ql-block">地点:实验楼三楼录播室</p><p class="ql-block"> 本节课整体思路清晰,重点突出,然而,部分学生对内容地兴趣不高,说明需要在教学设计中加入更多趣味性和互动性元素,以提升学生地参与度和学习兴趣。在布置作业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此,在之后的教学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分层作业,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p> <p class="ql-block">8.授课教师:程波</p><p class="ql-block">课题:《探索全等图形》</p><p class="ql-block">时间:2025.6.11</p><p class="ql-block">地点:三楼录播教室</p><p class="ql-block"> 本节课教学设计层次分明,从简单到复杂,通过任务驱动引导学生探究,符合认知规律。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安排小组合作、展示等活动,培养多种能力。借助几何画板等信息技术,直观呈现变换过程,突破重难点。联系生活实际,展示全等变换应用,激发兴趣,增强应用意识。</p><p class="ql-block">作业分层设计,兼顾不同学生需求,利于巩固与创新。对学困生关注不足,复杂变换分析可能理解困难。数学学语言规范指导时间有限,部分学生描述仍可能不精准。小组合作中可能存在个别学生主导话语权,参与度不均衡问题。</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9.授课教师:吴乾辉</p><p class="ql-block">课题:《平行四边形综合复习》</p><p class="ql-block">时间:2025年6月11日</p><p class="ql-block">地点:八(2)班</p><p class="ql-block"> 特殊四边形是中考中的热点问题,几乎各个地方的中考都有所涉及.一节课的复习很难概括全面,只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让学生从宏观上对本部分知识有所把握。通过复习感受到,学生的论证说理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对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和性质问题把握得不错,但折叠问题和探索问题仍是薄弱环节,几何问题不同于代数问题,它需要同学们在认真分析图形特点和题目条件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图象想象能力,综合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如何更加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主人不再是空话.</p> <p class="ql-block">10.授课教师:李姗桐</p><p class="ql-block">课题:《图形的全等》</p><p class="ql-block">时间:2025年6月12日</p><p class="ql-block">地点:七(13)班教室</p><p class="ql-block"> 本节课从复习导入到新知学习,再到自学感知、合作探究、迁移应用、检测反馈、课堂评价和作业布置,各个环节环环相扣,遵循了从直观感知到抽象概括、从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数学学习的思维进阶。复习导入环节通过观察图形变换的共同特征,自然引出全等图形的概念;自学感知和合作探究环节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动手操作、观察归纳等方式自主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迁移应用和检测反馈环节通过例题和练习题的设置,巩固了所学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本节课概念、理论较多,在教学时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够。难点突破不够充分,找出全等多边形和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是本节课的难点,课件中虽然提供了一些方法归纳,如 “长对长、中对中、大角对大角、小角对小角、公共角一定是对应角、对顶角一定是对应角” 等,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学生在复杂图形中仍然难以准确找出对应元素,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和示范,增加更多的实例和练习来突破难点。</p> <p class="ql-block">通过本次智慧课堂“5+1”教学模式下的研究课活动,教师们在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认识和提升,为打造高效数学课堂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研究课活动也加强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营造了良好的教学研究氛围。</p><p class="ql-block">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将以研究课活动为契机,继续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和模式,持续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定期组织教学研讨和经验交流活动,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总结教学经验,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初中数学教学体系,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