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在麦浪中挥洒

徽鲁缘

<p class="ql-block">  中原大地,麦浪翻滚,金黄色的麦粒在向你招手,阵阵热浪裹挟着麦香向你袭来。如果你是诗人,此刻一定会诗兴大发,高声吟诵起来。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麦子想要成为麦粒甚至面粉等成品,中间还要通过很多艰苦的劳作和程序,而“麦客”就是这个程序过程中的主角。我就有过一次当“麦客”的经历。</p> <p class="ql-block">  时间回到公元1985年6月,当时我正在团机关举办的学员苗子培训班里不知疲倦的复习着语文、政治、数理化,准备参加7月上旬的部队高考。这个培训班有三十多个学员,分别是82、83、84年兵中具有高中学历不同省份的战士,他们都怀揣梦想,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军校,穿上令人羡慕的四个兜。</p><p class="ql-block"> 而团里在河南西平有一个拥有几千亩土地的农场,每年这个时候团里就筹划抽派人力充当“麦客”。据后来小道消息透露,团里在部署麦收工作时,不知是那位领导建议,为了锻炼这批学员苗子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也考察他们完成重大任务的能力,就让学员苗子担任收麦子的任务。其它领导感觉言之有理,一致决定,团里相关部门统筹协调,带领学员苗子完成今年的麦收任务。</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我们糊里糊涂的也无可奈何的扮演了“麦客”这个角色。我们来到农场,住在一个仓库里,大通铺。三十多个人分成若干个作业组,有卸车、扬场、打包、装车组等等,并根据需要随时进行轮换。伙食是我们到部队以来最好的,早上有鸡蛋、鸭蛋、面条、油条等,中午、晚上主菜是红烧肉,而且是随便吃。干活采取歇人不歇机的方式,全天候进行。</p> <p class="ql-block">  麦收正式开始后,那真的跟打仗一样。麦地里几台收割机像战士冲锋一样,勇往直前,所到之处,麦杆纷纷倒下。运麦子的车在麦田和晒场之间来回穿梭,一刻不停。晒场上,铁锨翻飞。扬场上有操控机器的,有分离麦粒和杂物的。打包的俩人一组,配合默契。装车的喊着号子,动作一致,摆放整齐。机器轰鸣,尘土飞扬,人声鼎沸,车来人往,分工明确,忙而不乱。</p> <p class="ql-block">  场面是宏大的,壮观的,但活确实是重的,累也是实实在在的。为了确保工作效率,早日完成麦收任务,组织者采取四班倒,干18个小时,休息6个小时。我们虽然都是二十一二岁的小伙子,但当兵这两年都没有干什么重活。猛然间一下子上这么大强度的工作量,刚开始还凭着年轻人的一股子冲劲和不服输的豪气,生龙活虎的顶了下来,慢慢地就有些撑不住了,主要是睡觉时间太短,体力恢复不过来。有个战士晚上11点左右,从装麦子的车上跳到麦堆里,上半身在外面就这样站着睡着了。尽管如此,没有一个人退缩当逃兵,反而憋着一股劲干得更欢了。因为作业场上自始至终都有团里领导在盯着,生怕自己表现不好,被领导发现而不让参加高考,那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将前功尽弃,梦想也随之破灭。</p> <p class="ql-block">  最重的活要算打包和装车这两项工作了。先说打包,两个人一组,自由组合。我那个时候身高不到165厘米,而且瘦弱,个子高身体强壮的都不愿意和我合作,我只能选择同样瘦弱的人。一个麻袋要装200斤麦子,装满扶直了就快到小腹,我们个子矮,麻袋还没有扶直就用不上劲了。工作量是一样的,不能因为我们瘦弱就减量。为了完成任务,我们边观察边摸索。先把空麻袋口对着麦堆,用量斗将麻袋装到最满,然后双手紧紧抓紧麻袋口,大喊“一二三”,两个人同时跳起来,这样就非常顺利的把麻袋扶直了,既省劲效率又高。</p> <p class="ql-block">  再说装车。也是两个人一组,从地上将200斤重的大麻袋扔到车上,再由车上的人将麻袋摆放整齐。搭档还是和打包一样高大对高大,瘦弱对瘦弱。装车看似简单,两个人分别抓住麻袋的两头,一使劲就扔到车上了。其实是有很大技巧的,两个人先抓住麻袋的两头,顺着车的方向来回晃悠,就像荡秋千一样,待麻袋达到一定的高度和速度后,顺势往车上一扔就可以了。理论上搞清楚了,那就立即进行实践。刚开始几次都失败了,主要是扔的时机没有把握好,后来经过反复摸索和实践,也就运用自如了,当然这要付出比身材高大的战士更多的体力和时间。</p> <p class="ql-block">  就这样连续战斗到第四天,突然下起了小雨,团里命令今天休息。尽管经过三天高强度的劳动,但大家非常珍惜这难得的休息时间,没有一个人睡觉。都纷纷拿出学习资料进行复习,作最后的冲刺。有的战士背着书,突然书掉地上了,就默默捡起来,用手揉揉眼睛,再接着背。</p><p class="ql-block"> 第五天,晴空万里,战斗继续。而且要求更高速度更快了,就像打阻击战一样,要赶在下雨之前将麦子收完,最大限度的减少经济损失。经过将近十天高强度的艰苦劳作,在领导的精心组织和大家的通力合作下,终于顺利完成了麦收任务。</p><p class="ql-block"> 事情过去了四十年,现在想来,这次当“麦客”的经历,收获还是很大的。一是明白了“人无压力轻飘飘”的深刻内涵。这群怀揣梦想的战士,如果不是为了实现梦想,谁会在高考前十几天丢掉书本去干那样超负荷的重活,而且获得片刻休息时间,还自发拿起书本学习。二是明白了“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在去农场之前,谁也想像不到,作业环境会那样艰苦,作业时间会那么长,作业强度会那样大。但当身临其境后,通过环境渲染,形势所迫,男人那种不服输的劲头被唤醒,从而迸发出无穷的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