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流落于德国的文物数量庞大,超过50万件,这主要归因于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对北京城圆明园的洗劫。在那个混乱的年代,无数珍贵的历朝历代文物被洗掠一空,同时,许多外国奸商走卒也借考察游玩之名疯狂盗取中国文物,对中国文化造成严重破坏。</p> <p class="ql-block">商青铜钺。</p><p class="ql-block">商青铜钺作为权力的象征,其出土情况几乎都与高级贵族大墓相关,如妇好墓,进一步印证了这种兵器和权力之间的紧密联系。此外,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山东博物馆也各自珍藏着一件与这件极为相似的商青铜钺,彰显了其非凡的珍贵程度。</p> <p class="ql-block">商青铜钺商代“薄姑国”的珍贵遗物这件青铜钺高30.4厘米,刃部宽35厘米,重量4.8公斤,青铜质地,造型呈扁平状,分量较重,弧形刃口,腰微束,肩脊凸起。</p><p class="ql-block">这件青铜钺的独特之处在于两面的人面造型生动立体,在耳部和嘴部运用镂空技术,穿孔透雕,做工非常精细。</p> <p class="ql-block">清青玉“静宜园”印玺</p><p class="ql-block">在探讨北宋汝窑笔洗的珍贵发现时,我们也不妨将目光转向另一件藏品——清青玉“静宜园”印玺。这件印玺由德国科隆东亚艺术博物馆珍藏,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印玺以青玉雕琢而成,方形设计,中央装饰着交龙纽,上方刻着汉文篆书“静宜园”三字,字体优雅,布局精美。印台四周,乾隆皇帝的御制《静宜园记》以阴刻手法呈现,详细叙述了静宜园的建造始末、命名缘由以及园中的美景与趣事。</p> <p class="ql-block">金丝龙地毯 。</p><p class="ql-block">德国纺织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展览,主题为“金线龙”。该展览汇聚了约120件来自中国的珍贵纺织品,涵盖民间服饰与皇室华服,无一不透露出金色龙纹的独特韵味。这些展品不仅直接展现了龙的形态,更在象征意义上深刻融入了“龙”的元素,让德国民众有机会近距离领略中国纺织刺绣艺术的深厚底蕴。</p> <p class="ql-block">金丝龙袍。</p> <p class="ql-block">银镏金马镫契丹马具。</p><p class="ql-block">在北方草原上,契丹人的生活方式以“转徙随时,车马为家”为特征,这种生活环境塑造了他们与马匹、马具密不可分的关系。契丹人视马为财富,是转徙运输的得力助手,更是战场上骑射的忠实伙伴,其强大的政权也以此为依仗。因此,契丹工匠们倾注心血,以最优质的材质和最精湛的工艺,装饰出了一件件精美绝伦的马具,其中银镏金马镫与金丝龙袍更是匠心独运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六朝铜镜。</p><p class="ql-block">六朝铜镜,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装饰,成为了当时工匠们匠心独运的代表作。此展品为六朝时期文物。铜镜表面黝黑发亮,镜面光亮可鉴容,镜背用宽弦纹隔成三区。内区为镜钮区,中有带穿镜钮;主区饰七乳七禽纹,并以细弦纹与内外区隔开;外区高于内、中区约0.2厘米,饰曲折纹,环绕镜背面。此铜镜对于研究六朝铜镜的铸造工艺及装饰工艺有一定的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宋建窑黑釉兔毫盏。</p><p class="ql-block">宋代的建窑黑釉兔毫盏展现出了同时代工匠们的非凡创造力。这只兔毫盏,撇口设计,斜直壁,小圈足,胎色铁黑,里外满釉。其外施釉并不到底,腹下部釉垂流如泪痕,而碗口处的釉则呈酱色,向下渐变为褐黑相间,近里心处则为纯黑色。更令人称奇的是,釉中还闪烁着丝状黑褐色兔毛般的结晶,被俗称为“兔毫”。盏撇口,斜直壁,小圈足。胎呈铁黑色,里满釉。外施釉不到底,腹下部釉垂流如泪痕。碗口釉呈酱色,口下渐为褐黑相间,近里心为纯黑色。釉中有丝状黑褐色兔毛般结晶,俗称“兔毫。宋金时期,兔毫盏在我国很多地方如江西、山东、河南、河北等地都有烧制,其中以建窑所烧“建盏”最为著名。</p> <p class="ql-block">宋人崇尚斗茶,以茶汤面上浮起的白沫多且持久者为胜。用黑盏来盛茶便于观察白沫的状况,因此黑釉茶盏大受欢迎,特色鲜明的建窑兔毫盏应运而生。此盏高7.2厘米,口径12.2厘米,阔口,窄足,弧腹,口沿扣银,底釉青黑,兔毫细密清晰,呈黄褐色,施半釉,底部露胎,胎色偏褐是因为气氛先还原后偏氧化。浅圈足,有「卅」字底款。传世品,现藏于科隆东亚艺术博物馆。此器釉水肥厚,有釉泪垂下,为典型南宋束口盏,在宋代为点茶斗茶之用,是宋代时期最为常见的珍品,品相完好,兔毫清晰,是一件宋代上等茶具。</p> <p class="ql-block">金飞天。</p><p class="ql-block">元代金飞天展示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元代,密宗文化盛行,虽分为藏密与汉密,但藏传密宗中并无飞天艺术,而汉传密宗则留下了宝贵的飞天遗存。飞天仅见于汉传密宗,其中第三窟南壁和北壁《千手千眼观音经变》图上方的四身飞天为翘楚,而北壁《观音经变》图上的两身飞天更是造型优雅,堪称典范。历经千余年的敦煌飞天,不仅展现了其独特的时代风貌和民族风情,更因其丰富多样的艺术形象和深邃的内涵而历久弥新,至今仍吸引着无数艺术爱好者前来探访。</p> <p class="ql-block">北凉沮渠安周造像碑。</p><p class="ql-block">北凉隶书《沮渠安周造佛寺碑》,亦被称为《沮渠安周造寺碑》或《沮渠安周造像记》,由夏侯粲撰写,共有二十二行,每行四十七字,于北凉承平四年(445年)刻成。此碑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在新疆吐鲁番的高昌故城被发掘出土。在1902年,德国的格伦威德尔率领的探险队从当地挖宝人手中购得此碑,并运至柏林,现藏于民俗学博物馆中。然而,此碑出土时已残缺,运送途中又断裂为二,二战后其下落不明。</p> <p class="ql-block">此碑为隶书,但已具楷意,主用方笔,横笔两端多呈锐角并向上翘起,笔画挺拔,锋芒毕露,结字稳健中具有活泼气氛,和《爨宝子碑》有相近之处。</p><p class="ql-block">此碑文辞高古,典雅娴熟,碑文字体介于隶楷之间,上承居延武威汉简、汉碑及晋人写本,下启龙门造像及北魏诸碑,提供了汉字由隶变楷的来龙去脉,是迄今甚为少见的北凉石刻,是研究北凉书法和北凉国历史的重要资料。</p> <p class="ql-block">这次新发现的北宋汝窑笔洗,于1927年由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的瓷器收藏总监恩斯特·阿尔伯特·奇默曼,从一位私人收藏家手中精心购得。这件笔洗之前一直被误认为是“高丽青瓷”,因此在登记入库时,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沿用了这一错误标识。然而,经过中国专家的精心鉴定,这件笔洗的真实身份终于得以确认,原来它是一件珍贵的汝窑作品。</p> <p class="ql-block">此器高3.4厘米、口径13厘米、底径9厘米,保存完好,是一件900多年前的罕见汝窑青瓷洗。器底部有细小的芝麻钉痕三枚,釉面十分细腻柔和。与韩国瓷器相比,釉面成色更好。如果仔细观察,能够看到它呈现出非常美丽的天青色,且釉面上布满了晶莹清澈的冰裂纹。件器物此前一直被认为是源自朝鲜的高丽青瓷。1913年由德国医生购藏于中国,1927入藏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此器品相完好,釉光莹润且呈冰裂纹(双重贯入),器型典美雅致,属汝窑瓷器中的上品,不仅是德国首次发现汝窑瓷器,还是目前已知存世的第88件汝窑藏品,意义非同一般。</p> <p class="ql-block">唐《回鹘高昌王族像》壁画。回鹘王子的形象资料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位于新疆吐鲁番市东45公里的火焰山下,木头沟西岸的崖壁上,始凿于南北朝后期,经历了唐、五代、宋、元长达7个世纪的漫长岁月。现存洞窟编号83个,其中有壁画的四十多个,壁画总面积1200多平方米,是新疆境内较大的佛教石窟寺遗址之一。</p> <p class="ql-block">本世纪初屡遭俄、德、英、日等列强的盗劫破坏,壁画人物的眼睛全部被挖掉,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更是雪上加霜,面目全非。</p> <p class="ql-block">这幅壁画原处于柏孜克里克石窟第20窟中堂的前壁北侧,供养人为回鹘三位王子,他们的服饰大致相同,只是红袍上的绿色图案有些差别。</p> <p class="ql-block">最右侧的王子长着络腮胡,更靠近石窟的中心位置,其地位应更高一些,他的姓名榜题也是唯一完整的,用回鹘文书写。</p> <p class="ql-block">本世纪初被德国的勒考克等人从新疆伯孜克里克石窟剥去。</p><p class="ql-block">1904-1905年间被德国吐鲁番探险队获得,曾藏于柏林,毁于二战空袭。</p> <p class="ql-block">此壁画保存较完整,人物服饰雍容华贵,富丽多彩,人物的衣着和绘画风格显然有浓厚的中原盛唐文化特征,绘画艺术水平相当高,是极为罕见的回鹘高昌王子的形象资料。</p> <p class="ql-block">唐《回鹘高昌王后供养像》壁画。</p><p class="ql-block">回鹘王后的形象资料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第20号窟壁画绘制有回鹘高昌王和王后的图像,这幅高昌王后供养像位于20窟主室前壁。</p> <p class="ql-block">王后身穿茜色窄袖通裾襦裙,领口刺绣卷草纹。</p><p class="ql-block">两鬓盘起,头顶戴船形冠,发髻上插满钗环,两耳还各戴一只垂肩的金耳环。</p><p class="ql-block">在她们的脑后垂有一条长长的红色绢绳,几乎垂地,很有特点。</p> <p class="ql-block">画面右上方有回鹘文榜题“此是高贵的王后之像”。</p><p class="ql-block">1904-1905年间被德国吐鲁番探险队获得,曾藏于柏林,毁于二战空袭。</p> <p class="ql-block">此壁画绘画技艺精湛,人物服饰雍容华贵,王后的衣冠服饰完全袭用漠北时期回鹘可敦的服装,对于研究回鹘高昌王室服饰提供了珍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唐《僧都统像》壁画。</p><p class="ql-block">所谓“都统”之称,是指唐代高昌回鹘王国的最高僧官。这幅高昌回纥时期的壁画原位于柏孜克里克千佛洞9号窟右甬道口的左壁,三位紫衣僧人画像上分别有汉文和回鹘文的“智通都统之像”、“进惠都统之像”、“法惠都统之像”等文字。壁画用意或表示向佛引荐供养人,或即此洞窟的主持建造者,其人物造型、衣着都是汉式的,绘画风格也是中原的。</p> <p class="ql-block">1904-1905年间被德国吐鲁番探险队获得,曾藏于柏林,毁于二战空袭。图片是勒柯克于1913年出版的德文图书中的插图,这是唯一存世的珍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此壁画人物画面清晰、有明确的文字记载,具有明显的中原绘画风格,堪称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的壁画精品,可惜原作已毁于二战。</p> <p class="ql-block">《誓愿图》主要是指柏孜柯里克石窟第32窟、第23等窟释迦牟尼佛于前生供养诸佛的佛立像图,有人称之为《说法图》,也有学者称之为《供养画》。誓愿图是由来自东、西方和叙利亚的画家在十至十一世纪期间创作了这组佛教壁画。壁画是在日晒砖墙上涂上掺有植物纤维的石灰土,用青金石、氧化铜、朱砂、金箔等作为颜料绘制而成的。图像大都袒右肩立佛,通身背光,有头光,旁有弟子、菩萨、天王及供养人围绕。有的还画有骆驼、驴、马及房舍、园林。</p> <p class="ql-block">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纳粹首都柏林遭受了盟军的空袭,巨大的誓愿图没有来得及转移,全部毁于战火之中。</p><p class="ql-block">此壁画画面大都呈红色基调,绘制细密,人物造形及服饰带有明显的地方特色,是柏孜克里克石窟中精美壁画的代表作,是已消失的绝世壁画精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清郑燮《墨竹图》。</p><p class="ql-block">此图纵176厘米、横88.6厘米,完成于1757年,属于郑燮的晚年作品。这幅画绘有修竹数竿,长短不一,左倾右斜;其中竹叶朝向不同方向,使画面整个灵动起来。用笔遒劲圆润,在平稳中寻求变化,可见墨迹的浓淡变化,拉伸了画面整体的空间感。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竹子代表着高风亮节的意象,唐张九龄咏竹,称“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寓意着淡泊名利、刚正不阿,是中国文人的人格追求。在创作手法上,郑燮主要借鉴了石涛等人的画法,笔墨纵恣,豪爽洒脱,不拘于章法,重在独创风格,由于与重视传统的古法不同,故被称作“怪”。在形式技巧上,对水墨的发挥和诗书画印的结合,做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郑燮的独有画竹方法也给后人们留下了很大的借鉴。传世品,现藏于科隆东亚艺术博物馆。此图用笔遒劲圆润,气象沉稳,墨色淋漓,天趣横溢,清劲秀逸,恣意苍劲,潇洒中寓自然,是一件体现出郑板桥墨竹艺术创作理论的佳作。</p> <p class="ql-block">辽三彩罗汉像。</p><p class="ql-block">罗汉像一共有十六尊,但其中有四尊已经损坏,迄今为止只有十一尊知道下落,分布在三大洲、五个国家。</p> <p class="ql-block">然而十一尊辽三彩,竟然没有一尊在我国。</p> <p class="ql-block">1912年,德国汉学者贝尔契斯基,在一次中国行时,无意间看到一尊辽三彩罗汉像的佛像在古董市场所展览,贝尔契斯基被其逼真的外表所震惊,瞬间引起了他的注意。</p> <p class="ql-block">贝尔契斯基也在店主的口中得知,辽三彩罗汉像的所在地,河北易县。</p><p class="ql-block">于是为了能够收集到中国佛像,贝尔契斯基住进了河北易县的永福寺,开始见人就打听辽三彩罗汉像的问题。</p> <p class="ql-block">贝尔契斯基先从衙门手中购得两尊佛像,后更是用各种办法又收集了八尊佛像。</p><p class="ql-block">时至今日,基本上每个国家所收藏的辽三彩罗汉像都是从贝尔契斯基手上购买的。</p> <p class="ql-block">如今,想要欣赏辽三彩罗汉像的魅力,只能到国外才能看到。</p> <p class="ql-block">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的辽三彩罗汉像。</p> <p class="ql-block">罗汉像,辽代,公元十一世纪,三彩,炻器,高104.8 cm。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罗汉像,辽代,H.127cm、W.104.1cm、D.96.5cm,重204.1Kg。公元十一世纪,三彩,炻器。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的辽三彩罗汉像。</p> <p class="ql-block">罗汉像,辽代,公元十一世纪</p><p class="ql-block">三彩,炻器,像身高105cm、宽64cm</p><p class="ql-block">底座高17cm、长94cm、宽94cm</p><p class="ql-block">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法国吉美博物馆收藏的辽三彩罗汉像。</p> <p class="ql-block">罗汉像,辽代,公元十一世纪</p><p class="ql-block">三彩,炻器,半身残像,高54厘米。</p><p class="ql-block">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罗汉像,辽代,公元十一世纪,三彩,炻器,H.126.5cm、W.101cm、D.91cm</p><p class="ql-block">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罗汉像,辽代,公元十一世纪,三彩,炻器,高103cm,重120公斤,底座重106公斤,大英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流落到德国的清朝时期蒙古亲王画像。</p><p class="ql-block">土尔扈特渥巴锡画像。</p><p class="ql-block">据记载,公元1771年1月5日,年仅27岁的渥巴锡率领近十七万人举部东归,踏上了艰难险阻的万里归途。成千上万的妇孺和老人乘着马车、骆驼和雪撬,离开了白雪皑皑的伏尔加河草原。在漫长的征途中,大批人员牺性,大量牲畜死亡,疲惫不堪的队伍扶老携幼,在艰难中苦苦挣扎。终于在7月初,到达了祖国西北边境的伊犁河畔。同年9月,清代乾隆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的普陀宗乘之庙(也称小布达拉宫)接见渥巴锡等东归首领。并且,乾隆皇帝下令在普陀宗乘之庙竖起两块巨大的石碑,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铭刻他亲自撰写的《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和《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用来纪念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p><p class="ql-block">在普陀宗乘之庙,乾隆皇帝用蒙古语和渥巴锡进行交流,了解了部落历史和回归经过,并且请宫廷画师为渥巴锡画了这幅画像。因为当时渥巴锡起行时率领的十七万大军回来时只剩下不足七万人,渥巴锡的内心十分沉重,所以画像上的他看起来很忧伤,很悲痛。乾隆皇帝请宫廷画师为渥巴锡画了这幅画像,并保存于皇宫之内。后来,在八国联军入侵时,这幅画流失海外。</p> <p class="ql-block">绰罗斯·达瓦齐。</p><p class="ql-block">准噶尔大汗绰罗斯·达瓦齐。1755年,乾隆皇帝对准噶尔汗国用兵,在“格登山战役”中歼灭了准噶尔部军队主力,绰罗斯·达瓦齐也被俘押解至北京。1774年,皇子嘉亲王永琰迎娶福晋,乾隆皇帝大赦天下,罗斯·达瓦齐被释放,并被授封为准噶尔亲王。此为乾隆皇帝命画家为参加万树园宴会的杜尔伯特部贵族所绘的画像后来,在八国联军入侵时,这幅画流失海外。</p> <p class="ql-block">绰罗斯公达瓦</p><p class="ql-block">绰罗斯公达瓦, 油画 ,列此为乾隆皇帝命画家为参加万树园宴会的杜尔伯特部贵族所绘的画像,在八国联军入侵时,这幅画流失海外,现在珍藏于德国柏林国家博物馆民俗学分馆收藏。</p> <p class="ql-block">都尔伯特公布彦特古斯</p><p class="ql-block">都尔伯特公布彦特古斯, 油画 此为乾隆皇帝命画家为参加万树园宴会的杜尔伯特部贵族所绘的画,像 在八国联军入侵时,这幅画流失海外,德国柏林国家博物馆民俗学分馆收藏</p> <p class="ql-block">都尔伯特汗策凌</p><p class="ql-block">都尔伯特汗策凌, 油画 此为乾隆皇帝命画家为参加万树园宴会的杜尔伯特部贵族所绘的画像 ,像在八国联军入侵时,这幅画流失海外,德国柏林国家博物馆民俗学分馆收藏。</p> <p class="ql-block">都尔伯特扎萨克多罗贝勒刚多尔济</p><p class="ql-block">都尔伯特扎萨克多罗贝勒刚多尔济, 油画 此为乾隆皇帝命画家为参加万树园宴会的杜尔伯特部贵族所绘的画像 ,像在八国联军入侵时,这幅画流失海外,德国柏林国家博物馆民俗学分馆收藏。</p> <p class="ql-block">都尔伯特扎萨克固山贝子额尔德尼</p><p class="ql-block">都尔伯特扎萨克固山贝子额尔德尼, 油画 此为乾隆皇帝命画家为参加万树园宴会的杜尔伯特部贵族所绘的画像 ,像在八国联军入侵时,这幅画流失海外,德国柏林国家博物馆民俗学分馆收藏。</p> <p class="ql-block">都尔伯特扎萨克固山贝子根敦</p><p class="ql-block">都尔伯特扎萨克固山贝子根敦, 油画 此为乾隆皇帝命画家为参加万树园宴会的杜尔伯特部贵族所绘的画像 ,像在八国联军入侵时,这幅画流失海外,德国柏林国家博物馆民俗学分馆收藏。</p> <p class="ql-block">蒙古王子柯基亚姆赞像,出自紫光阁。</p><p class="ql-block">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运动后不久,这幅肖像在柏林一家艺术品经销商处挂牌出售。它藏于柏林民族博物馆中,疑为德国在八国联军时期从北京掠夺的文物之一。</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删除。)</p> <p class="ql-block">念流德瑰宝</p><p class="ql-block">流离德域岁华迁,宝器蒙尘暗自怜。</p><p class="ql-block">漆画残章藏别恨,铜尊锈迹隐哀弦。</p><p class="ql-block">昔时绮梦随云散,此际孤怀对月悬。</p><p class="ql-block">翘首归乡桑梓近,重光熠熠映长天。</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