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昙曜广场</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的武周山南麓,开凿于北魏时期(约公元460—524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它是佛教艺术东传中国后首次大规模皇家营建的石窟群,融合了古印度犍陀罗艺术、波斯文化及中原汉文化的精华,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认可其"佛教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地位。</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由北魏文成帝下令开凿,高僧昙曜主持,最初开凿的"昙曜五窟"(第16—20窟)象征北魏五位皇帝,体现"皇帝即如来"的思想。北魏迁都洛阳后,云冈石窟的皇家工程逐渐停止,但民间造像延续至孝明帝时期。</p> <p class="ql-block">当年使用的车辆,以及遗留在地面上的车辙痕迹</p> <p class="ql-block">第1、2窟是云冈石窟最东端的洞窟,为一组双窟,开凿于公元471—494年。两窟外壁东西两侧各残存一座单层方形佛塔。洞窟上开明窗,下开窟门,平面为方形,平顶,中心塔柱直达窟顶,四壁开龛造像,可供僧人绕塔参禅礼拜,为典型的塔庙窟。据考证,第1、2窟辽代以前窟前曾建护国寺,为云冈十寺之一,明清号曰“石鼓寒泉”,属云中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第三窟,是云冈最大的石窟,前面断崖高25米,中上部凿有12个方形石孔。窟分前后两室,后室雕一佛二菩萨像,两颊腴润,体态丰满,形态自然,衣纹流畅,此窟从雕造手法判断,应为隋唐时期的作品。</p><p class="ql-block">第四窟,平面呈矩形,中央雕方形立柱,东壁交脚弥勒像保存较完整。</p> <p class="ql-block">山西大同武州山南麓的云冈石窟群中,第5窟与第6窟紧密相连,共同被一座宏伟的四层五间木构阁楼所覆盖。</p> <p class="ql-block">石佛古寺即现存第5、6窟前的云冈寺院,现遗存有山门、天王殿、厢房、石狮及钟鼓楼。山门(清代)位于寺院南北中轴线最南端,建筑形式为砖石混建,硬山顶式,坐落在高台基上。山门上旧题曰:“石佛古寺”,墙壁各嵌二字,左曰“薹頭”,右曰“念佛”。天王殿现左侧门洞上题“勅建——大佛寺”、右侧门洞上题“古刹——石佛寺”。这古朴典雅的云冈寺院——石佛古寺,为清顺治八年总督佟养量所修石佛寺,后世修葺,现为云冈石窟的一个清代寺院建筑群标志。</p><p class="ql-block">中期石窟(如第5、6窟)汉化趋势明显,出现中式楼阁塔柱、飞天乐伎等,雕刻精细繁复。遗憾的是第5窟正在维修,第7窟正在进行数字化扫描。</p> <p class="ql-block">第6窟被誉为“塔庙窟”或“大四面佛洞”,其精华尽在中心塔柱与四壁之上。塔柱本身分为清晰的两层结构,每一面,从上至下,由内而外,无一处遗漏,皆被繁复精妙的雕刻完全覆盖。环绕塔柱的四壁,同样化身为佛国画卷。八个有效壁面加上窟顶,构成了云冈规模最宏大的雕刻“舞台”。</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环绕四周的墙壁与中央塔柱上,37幅佛传故事浮雕依次展开,将释迦牟尼从出生到悟道的传奇人生娓娓道来。这是中国佛教石窟艺术中情节最完整、雕刻最精美的佛传故事杰作。</span></p> <p class="ql-block">这里汇聚了超过3200尊姿态各异、大小不一的佛教造像,每一尊都凝聚着匠心,这还不计那些同样精美绝伦、用于区隔与装饰的万千花卉草叶纹饰。</p> <p class="ql-block">佛像、菩萨、飞天、供养人……芸芸众相,庄严慈悲,共同编织出释迦牟尼一生的成佛与传教史诗。第6窟因此也被赋予了“塔母洞”的别称,蕴含着对佛之根源的礼赞。</p> <p class="ql-block">洞窟外建筑上的八仙过海砖雕图</p> <p class="ql-block">第八窟,窟内两侧有五头六臂乘孔雀的鸠摩罗天,东侧刻有三头八臂骑牛的摩醯首罗天,这种雕像在云冈极为罕见。</p><p class="ql-block">第九窟,分前后两室,前室门拱两柱为八角形,室壁上刻有佛龛、乐伎、舞伎,造像生动,动感强。</p><p class="ql-block">第十窟,与九窟同期开凿,分前后两室。前室有飞天,体态优美,比例协调。明窗上部,石雕群佛构图繁杂,玲珑精巧,引人注目。</p> <p class="ql-block">扫个全景图</p> <p class="ql-block">第十一窟,窟中共有直达窟顶的方形塔柱,四面雕有佛像。正面,菩萨像保存完好。窟周壁上佛龛上满刻造像和小佛。</p> <p class="ql-block">第十二窟,正壁上端刻有伎乐天人,手执弦管、打击乐器,神情迥异,形象生动。他们手中的排箫,箜篌等古典乐器十分珍贵,是研究我国音乐的重要资料。</p> <p class="ql-block">第十二窟以其精美的音乐乐舞图像雕刻而闻名,洞窟内雕刻了14种47件乐器,这些乐器包括琵琶、箜篌和法螺等。</p> <p class="ql-block">前室北壁分为两层,上层主像为弥勒菩萨,下层主像为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前室门拱、明窗、壁面、顶端雕刻的则是层层叠叠、充满生机的乐伎与舞伎;后室的雕像分上下两层,布局庄严而隆重,上层表现释迦牟尼出世以前的生活,在兜率天宫作为护明菩萨修道以备出世;下层则雕刻了释迦牟尼降生人世后,修成正觉而成佛的一段经历!</p> <p class="ql-block">第十三窟,正中端座一尊交脚弥勒佛像,高12米多,左臂与腿之间雕有一托臂力士像,这是云冈石窟仅有的一例。南壁门拱上部的七佛雕像,雕饰精美,姿态飘逸。</p> <p class="ql-block">东壁从下至上共计七层,多种多样的佛龛形制堪称云冈最丰富一点也不为过。最为精彩部分则在于龛楣的装饰纹样,除却双龙交首和金翅鸟外,还有蝎首等装饰,使得十三窟的装饰雕刻成为云冈石窟中表现最为突出和丰富的一个窟了。堪称云冈石窟雕刻技艺娴熟鼎盛期的代表之一。</p> <p class="ql-block">第十四窟,雕像多分化,西壁上部,尚存部分造像东侧存有方形佛柱。窟内的雕刻技法精湛,采用了凿刻和浮雕相结合的方式,使得佛像线条流畅自然,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第十五窟,雕有一万余尊小佛坐像,人称万佛洞</p> <p class="ql-block">补一张网上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旁边的第十六窟,与后面三窟是云冈最早开凿的“昙曜五窟”,窟形椭园,中间主佛立于莲座上,周壁雕有千佛与佛龛(维修保养中)</p> <p class="ql-block">第十七窟,正中有交脚弥勒佛倚于须弥座上,东西两壁有佛龛,东边是座像,西边是座像。</p><p class="ql-block">第十八窟,正中立像高达15米多,右臂袒露,身披千佛袈裟,刻画细腻,生动感人。</p><p class="ql-block">第十九窟,正中雕有一尊巨佛坐像。</p> <p class="ql-block">早期石窟(昙曜五窟)造像浑厚雄伟,带有鲜明的犍陀罗风格,佛像高鼻深目,衣纹厚重。</p> <p class="ql-block">第二十窟,露天造像,主佛胸以上部位保存较完整,脸型丰满圆润,双耳垂肩,双目有神,面目慈祥,雕饰精美,刚健雄浑,是云冈石窟中最富有代表性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恰逢宗教人士举行集会活动</p> <p class="ql-block">晚期石窟规模较小,但风格更趋秀骨清像,为龙门石窟风格奠定基础。</p> <p class="ql-block">纵观群佛,在这绵延一公里的石雕群中,雕像大至十几米,小至几公分的石雕,巨石横亘,石雕满目,蔚为大观。他们的形态,神彩动人。有的居中正坐,栩栩如生,或击鼓或敲钟,或手捧短笛或载歌载舞,或怀抱琵琶,面向游人。这些佛像,飞天,供养人面目、身上、衣纹上,都留有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艰辛。这些佛像与乐伎刻像,还明显地流露着波斯色彩。这是我国古代人民与其它国家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云冈石窟,是在我国传统雕刻艺术的基础上,吸取和融合印度犍陀罗艺术及波斯艺术的精华所进行的创造性劳动的结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石窟,去了云冈石窟的博物馆。不知为什么,此时博物馆正在与南京博物院合作举办明代大同城建展。不懂就问的是,放着云冈石窟的造像历史、工艺、技巧,佛教西来史等方面不研究、不展览,却搞与石窟艺术不相干的展览,很是无语😓另外,在石窟参观期间,头顶不时有喷气式飞机掠过,不知道扰动的气流会不会影响石窟,要知道那可已经是千年前的不可再造的文物了。</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外有收集的一些残缺文物。尽管有残缺,但其艺术水平之高,文物之精美,依旧展示在现代人面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