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6月27日,双师理论教学进入第二天,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乡村振兴”国家战略,通过两场专题报告,深入探索高校如何将价值塑造融入专业教育,并以创新设计服务地方发展。</p> <p class="ql-block"> 上午,刘秀华教授作题为《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高校专业课教师如何做好课程思政》的精彩报告。报告紧密结合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及“六个下功夫”核心要求,强调专业课教师肩负着引导学生: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p> <p class="ql-block"> 刘教授进一步阐释了新时代“四有”好老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标准和成为学生“四个引路人”(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使命担当,强调必须坚持教书和育人、言传和身教、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她指出,教师不仅是知识、思想、真理的传播者,更是灵魂、生命、新人的塑造者,课程思政的核心在于将价值引领如盐化水般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p> <p class="ql-block"> 下午,讲座移步艺术设计学院403教室,李伟力教授带来《设计赋能乡村振兴发展的路径探索》。报告开篇引用党的二十大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指导方针,系统介绍了我校服务国家战略的“黄淮实践”。</p> <p class="ql-block"> 李教授回顾了黄淮学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特别是自2018年“乡村振兴学院”揭牌以来,在探索“美丽乡村”建设、服务地方发展中取得的标志性成果和积累的有效经验。他重点分享了以创新设计驱动乡村发展的成功案例,其中“抽屉书院”的“三院七坊”模式(如良品院子聚焦互联网营销、抽屉书舍打造共享民宿、艺术家工作室推动文化植入,以及豆腐坊、糖坊、茶艺坊等特色工坊)成为活化乡村文化、激发产业活力的生动典范。这一实践充分体现了学校通过校地战略合作(如与徐阳县人民政府签约),将专业智慧转化为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的坚实力量。</p> <p class="ql-block"> 理论教学第二天的两场报告,一内一外,相辅相成。上午深研育人本质,为专业课程注入思政灵魂,筑牢立德树人之基;下午拓展服务外延,以设计创新点燃乡村潜能,铺就振兴发展之路。这生动诠释了黄淮学院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同时,积极发挥高校智力优势,深度融入并有力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使命与创新路径,为写好教育强国建设的“黄淮篇章”持续注入动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