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果以后人司马迁的“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为标准来衡量,公子翚不仅仅是个小人,还是个不孝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公子翚,字羽父。他和隐公一样是庶出,在法统上没有资格继承君位。但他能力还是很强的,在军事、外交方面都名垂史册。特别是隐公十一年,滕、薛争长时,公子翚的一套说辞不仅让滕国国君尊薛国国君为长,而且让后人明白了古人“亲亲”的礼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鲁惠公去世时,夫人仲子所生的儿子允还很小,所以就由庶长子息姑摄政,这就是鲁隐公。隐公十一年,世子允已经渐渐长大。此时,公子翚向隐公献计:除掉世子允,正式即位。公子翚的目的只有一个:隐公即位后,自己可以成为执政。对于这个建议,隐公不以为然,他早有打算:还政于弟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看到哥哥没有接受自己的建议,公子翚害怕了:万一世子允知道了自己曾有这样的谋划,那还了得!于是,公子翚又到世子允那里诬告隐公将对世子不利,然后与世子一起,趁隐公在大夫家祭祀时派人暗杀了隐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桓公即位,公子翚如愿成了鲁国的执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隐公其实是个忠厚长者,他摄政十一年,从不以国君自居。这一点,可以在改葬惠公时不居“丧主”之位、生母去世不称“小君”、不行夫人礼以及臧哀伯去世不以国君身份观敛等等事件得到证明,甚至也没有谥号,“隐公”是因为国人敬重他而尊称的,并不是由天子颁命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公子翚如愿了。但他的后人并没有在鲁国发展壮大,不像臧氏、展氏那样因为品德高尚、贤能而在鲁国政坛长盛不衰,更没有像三桓那样一直把持鲁国朝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一件事或许可以作为旁证:“叔仲带窃其拱璧,以与御人,纳诸其怀而从取之,由是得罪。”这是鲁襄公三十一年发生的事,叔仲氏的族长叔仲带做了这么一件见不得人的事,从此叔仲氏在鲁国销声匿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以公子翚的显赫地位,本应有后人继承功业,但在鲁桓公三年之后,公子翚再没有出现,也没有他后人的记载,他这一脉就这么消失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显亲扬名”为大孝的角度讲,公子翚是“不孝”。而他不孝的根源就在他“双面人”的小人行径。他不但不孝,而且“无后”——祖宗基业没有后人发扬光大。从这两方面看,以“小人”来给公子翚盖棺,一点也不过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