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侍妾随清娱歌

摩登姥爷

清人吴镇《太史公侍妾随清娱歌》<br>司马太史雄千古,续貂犹待先生补。<br>咄咄侍妾亦不羁,幽魂又达河南褚。<br>清娱随氏平原人,十七事夫游处处。<br>香销马足玉埋尘,留滞同州化为土。<br>长乐亭西春复秋,凄凄夜月连风雨。<br>薄命曾蒙上帝知,残形敢怨才郎腐!<br>褚公信非妄语人,感梦作铭大怜汝。<br>将毋笔墨有光华,化作小星嘒三五。<br>忆昔史公下蚕室,往往时出幽愤语。<br>伯夷饿死颜渊穷,是耶非耶天无主。<br>岂知冥默更怜才,尚有娉婷血食所。<br>只恨刻画伊家人,大似班门弄斤斧。<br>梁山奕奕河水深,慧业文人粲可数。<br>安得招魂起夫君,遍为千秋传列女 。 <div>【注释】</div>1,太史公:司马迁,字子长,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著有《史记》。少年时随父司马谈读书,并从董仲舒受学《春秋》,向孔安国问疑《尚书》。二十岁出游,历经长江、湘江、沅江、淮水、泗水、黄河等流域,沿途考察名胜古迹,访问历史遗事,调查社会风俗。后为郎中,曾随汉武帝出巡西北诸郡县。元封元年(汉武帝朝代)父死,遗嘱继志著史。三年,任太史令,阅读皇室所藏典籍,开始搜集史料。太初元年(汉武帝朝代),倡议并主持改革历法工作,与诸学者大臣共同制订了以正月为岁首的新历,名为“太初历”。此后即着手著史。天汉三年(前98年,汉武帝朝代),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触怒武帝,获罪入狱,被处以腐刑(又称宫刑,去势之刑),时年四十有八。两年后出狱,任中书令。受刑之时,他发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之呐喊,忍辱负重,艰苦撰述。根据《尚书》《春秋》《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等史书及诸子百家的著作、官府所藏的典籍档案以及亲身考察访问得来的资料,终于写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影响极为深远。司马迁逝世后,《史记》藏于家,至汉宣帝时,始由其外孙杨恽公布于世。除《史记》外,其著作存于今者尚有《报任安书》、《素王妙论》、《悲士不遇赋》。<div>2,司马迁侍妾随清娱:姓随氏,山东平原人,从太史令司马迁,侍姬也。年十七,归迁。迁凡游名山,必以清娱自随。后随至华阴之同州(今渭南地区),而迁召入京师,留清娱于同。已而迁陷腐刑,发愤著书,未几病卒于京。清娱闻之,遂悲愤而死。州人葬之于某亭之下,忘其名,厥后,唐朝大书法家褚遂良任同州刺史时,清娱乃感梦于遂良,具言始末,云:“上帝悯其年寿未尽,因命为此州之神,庙食一方。然图籍未载,世人莫有知者。以公为一代文人,求志其墓,光扬幽懿。”遂良欣然从之,遂作《古汉太史司马公侍妾随清娱墓志铭》,成为后人书法临帖的经典之作,简称为《司马迁妾随清娱墓志》。</div>长卿氏曰:,随娱为龙门姬,甚艳。十七随龙门游名山,甚韵。独处同州,悲愤而死,甚冷。千百年而魂现于文士之手,甚香。清娱至今如生也。龙门于是乎不腐矣。<div>3,褚遂良封爵河南郡公,因而世称:褚河南。</div><div>4,才郎腐、下蚕室:均指司马迁遭受腐刑之事。</div><div>5,感梦作铭:指清娱感梦褚遂良,遂有《司马迁妾随清娱墓志》问世。</div> 【本诗作者简介】吴镇,字信辰,清代狄道人,乾隆三十一年任韩城教谕。举人,潜心嗜古,尤长于诗,后升任山东陵县知县,寻知湖南辰州府。他的这首歌行体诗,是依据太史祠现存的一块石碑内容写的,,此碑名《故汉太史马公妾随清娱墓志铭》,碑文为唐代书法家褚遂良撰作并书。此碑内容说明褚氏在同州为官时,收集了司马迁的轶事旧闻,日有所闻,夜有所梦,梦境难忘,感悟铭之。韩城百姓纪念司马迁有古会、社事。到宋代县令尹阳《修大史公庙诗》又说太史公“保佑韩原岁丰”。事虽蹊跷,却属人们一种崇敬情感的反映。 清娱随氏平原人,十七事夫游处处。 国画:太史公司马迁忍辱负重著《史记》 褚遂良《司马迁妾随清娱墓志》书影 之一 唐褚遂良撰文并书《司马迁妾随清娱墓志》 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褚河南)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