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额燕鸥 (英文名:Little Tern),是鸻形目鸥科小燕鸥属的鸟类。是中国常见的夏季繁殖鸟。分布于全球温带及热带地区的海岸与内陆水域。主要栖息于沙质或石质底质的海滨、河流、湖泊及水库,低于海拔2000米,完全迁徙。繁殖期间,头部呈黑色顶纹与V字形白色前额,喙尖端黑色,黄色喙身,冬季成鸟与普通燕鸥相似,但体型更小,肩部至翼尖有黑色条纹。<div>外形特征:体长21-25厘米,翼展41-47厘米。繁殖期具有黑色顶纹与白色前额,喙黄色,尖端黑色,腿脚橙黄至黄色。非繁殖期前额变白,眼周白色,肩部至翼尖有黑色条纹,喙及腿脚颜色变暗。幼鸟背部有黑色V字形标记,次级飞羽与内侧初级飞羽较淡,与较暗的覆羽及外侧初级飞羽形成对比。</div><div>鸣叫特征:常见发出独特的嘶哑声‘kriet’。警戒或展示叫声为快速的‘kerre-kiet kerre-kiet kerre-kiet…’。幼鸟求食时发出轻盈的‘plee’或‘plee-we’叫声。</div><div>区别辨识:繁殖期与其他燕鸥的区别在于白色前额达到眼后方,翼尖黑色条纹,腿脚颜色更鲜亮。与桑氏白额燕鸥区别在于前额白色更宽,翼尖黑色较少,腿脚颜色更亮。</div><div>生活习性:栖息于沙质、贝壳、岩石及珊瑚岛,沿岸海滩,河口,盐沼,盐田,河流及礁石。常在近海溪流、沿海泻湖及盐田觅食,有时远离海岸捕鱼。在某些地区,如西欧,筑巢鸟类已从沙滩移至如盐田等干扰较少的地方。</div><div>生长繁殖:繁殖期为5月至7月,筑巢于沙地、石地或河漫滩,有时在盐碱沼泽地。巢简陋,通常在沙砾地扒一浅坑,有时铺少量干草。每窝产卵2-3枚,孵化期20-22天,幼鸟孵化后即可识别父母声音,喂食频率高,约20-24天离巢。</div><div>地理分布:分布于欧洲西部至俄罗斯西南部,亚洲中部至俄罗斯东南部,日本,中国东部,南亚,西亚;北非,西非;澳大利亚西北、北、东、东南沿海及塔斯马尼亚;塞班岛。</div><div> 拍摄于赤峰玉龙沙湖</div> 准备扎入水中 没有收获,抖去身上的水 继续寻找水中的鱼 发现猎物,调整姿态 终于有了收获 叼着小鱼,寻找幼鸟 幼鸟张嘴等候多时 继续飞翔 发现猎物 又捕获一条鱼 这次自己吃了小鱼,然后在空中翻身 迎着夕阳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