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西白山上空的天空守望者◇上</p><p class="ql-block">鲁胜峰</p><p class="ql-block">在绍兴嵊州的西白山顶,一座白色的球状建筑静静矗立在云端之上,像一位沉默的天空守望者。这座天气雷达站,用看不见的电磁波编织着一张无形的网,捕捉着云层最细微的脉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当黎明时分,雷达天线开始缓缓旋转,向四周的天空发射出微波脉冲。这些电磁波以光速穿越大气,遇到雨滴、冰晶或雪花时就会产生回波。就像蝙蝠用超声波感知世界,这座现代化的"电子眼"用无线电波描绘着云雨的踪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雷达屏幕上,降水回波呈现出绚丽的色彩:蓝色代表细雨,红色则预示着暴雨将至。气象工作者们通过这些色彩的变化,能预见到未来几小时内天气的演变。有时,屏幕上会突然出现螺旋状的图案,那是正在形成的台风;有时则会出现细长的带状回波,预示着冷锋的到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座雷达最神奇之处在于它能"看见"肉眼看不见的东西。当晴空万里时,它依然能探测到高空中的风场变化;当浓雾笼罩大地时,它能穿透迷雾看清云层的结构。就像给大气做CT扫描,它一层层揭示着天气系统的奥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白山雷达站不仅守护着绍兴的天空,更是全国气象监测网的重要节点。它的数据通过光纤实时传送到北京,成为天气预报的重要依据。在这个数字化时代,这座白色建筑就像一位不知疲倦的哨兵,24小时注视着天空的每一个变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当夜幕降临,雷达站的灯光在群山中格外醒目。它不仅是科技的象征,更是人类与自然对话的桥梁。在这里,冰冷的机器与变幻的云霞相遇,理性的数据与感性的天空交融,共同谱写着气象科学的美妙篇章。</p> <p class="ql-block">西白山上空的天空守望者◇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鲁胜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当晨雾还在西白山的竹林间缠绵时,海拔1095米的山巅上,那座直径30米的白色雷达罩已被第一缕阳光镀上金边。它像一枚被天神遗落在江南群峰中的玉螺,底座扎根在花岗岩的褶皱里,穹顶却总是浸润在流云的呼吸中。春雾漫过它腰间时,会被天线旋转的细响惊碎成千万片银鳞;秋霜覆上它肩头时,又在夜间凝结成无数个指向苍穹的冰晶罗盘——这座2008年落成的CINRAD-SA天气雷达站,早已不是单纯的科技设施,而是与西白山共生的自然图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雷达天线在黎明的第一声雀啼中开始苏醒,金属齿轮转动的微响混着山风,在海拔千米的平台上织成一张听觉的网。那些以每秒30万公里速度射出的微波脉冲,此刻正化作看不见的箭矢,穿透700公里半径内的大气层。当它们在积雨云的冰晶群中穿梭时,会像古琴弦被雨珠叩击般产生回波,这些携带水汽密码的电磁波以原速折返,在接收机里还原成云滴的重量、冰晶的棱角、气流的走向。气象工程师老陈总说,这台雷达的灵敏度能捕捉到五公里外一只雨燕振翅时带起的水汽扰动,"就像在钱塘江里捞起一枚带刻度的贝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监控室的屏幕上,实时回波图正在上演永恒的光影魔术。梅雨季节的江南,屏幕常被泼满深浅不一的蓝绿色,那是浙闽丘陵的地形雨在武夷山余脉间徘徊,细密的雨丝在回波图上聚成流动的翡翠;而当台风季的螺旋雨带逼近时,屏幕会突然炸开炽烈的橘红色漩涡,那些由雷达反演的径向风速数据,正以每秒12米的速度在屏幕上绘制风暴的指纹。去年"烟花"过境前夜,值班员小周曾看见屏幕右下方突然涌现出葡萄串状的回波单体,那是强对流云团在暖湿气流中孕育的征兆,而此刻雷达已提前三小时测算出它们的移动轨迹,让下游的百万亩稻田提前做好了防风准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台钢铁造物最动人的,是它能破译天空最隐秘的情绪。在万里无云的晴日,它能穿透看似澄澈的大气,捕捉到平流层底部的急流脉动——那些在万米高空以百公里时速奔涌的风带,会在雷达图上呈现为淡紫色的飘带;而当冬季的强浓雾锁住山谷时,它的电磁波却能像手术刀般剖开雾霭,在屏幕上显影出逆温层的厚度与水汽分层,让机场的航班调度员能精准判断何时能撕开雾幕。有次寒潮来袭,雷达捕捉到西白山背风坡出现罕见的"地形波",那些在山峦间震荡的气流波峰,在回波图上形成了如同古琴泛音般的环状纹路,让参与科研的气象学家们兴奋不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站在雷达站的观测平台上,能看见光纤线缆如银色藤蔓般顺着山脊蜿蜒而下,将每秒万组的观测数据传向省气象台的超级计算机。这些包含着温度、湿度、风速、降水等要素的数字洪流,在杭州的服务器集群中与全省2000多个自动站的数据汇聚,共同浇筑成预报未来十天天气的数字模型。去年汛期,当浦阳江流域出现超警洪水时,正是西白山雷达提供的分钟级降水数据,让防洪指挥部提前两小时启动了分洪预案,使沿岸村庄的转移工作得以从容完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暮色中的雷达站会亮起环形的导航灯,三短一长的节奏在群山中忽明忽暗,像极了古代烽火台的现代变奏。而此刻天线仍在不知疲倦地旋转,每圈24秒的频率与西白山的心跳达成某种神秘的共振。山脚下的茶农们常说,雷达站的灯光是天上的星子落了地,当它在雨夜中格外明亮时,便是在告诉山民们"明早该收豆荚了"。这种朴素的认知里,藏着科技与自然最本真的和解——当雷达的电磁波与山风、云雾、星光在西白山顶相遇时,冰冷的数据流便有了泥土的温度,而变幻的天象也因此有了被解读的可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如今在雷达站旁的观测日志里,还留着老站长退休前写下的最后一段话:"我们站在天地交界处,用钢铁的眼瞳丈量云的重量,可最终学会的,是对每一场雨的敬畏。"当月光穿透雷达罩的缝隙,在天线表面投下斑驳的银辉时,这座科技造物正在完成它每日的仪式——用人类智慧的结晶,继续守望这片孕育了五千年农耕文明的天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