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五一”假期决定开启福建泉州之旅,感受这座世界非遗名城。提前两个星期准备规划了行程,考虑到坐车方便的原则,决定先坐车到晋江站游览泉州城外面的景区,再回泉州古城内游玩。</p><p class="ql-block">泉州3天2晚之旅行程:</p><p class="ql-block">D1 早上,广州北-深圳北-晋江;下午,安平桥-梧林古村,晚上住石狮。</p><p class="ql-block">D2 上午,洛伽寺-崇武古城,下午,洛阳桥-海交馆-清源山,晚上住泉州古城。</p><p class="ql-block">D3 泉州古城(开元寺-关岳庙-钟楼-清净寺-承天寺-天后宫-古文庙-泉州博物馆);下午返程:泉州-深圳北-广州北。</p> <p class="ql-block">泉州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泉州古城古称“鲤城”,据说站在城北的清源山上俯瞰,泉州城的形状,活像一尾将跃龙门的鲤鱼,故而得名;泉州城也称“刺桐”,据说五代时,泉州城中遍植高大的刺桐树,开花时,刺桐满树火红,泉州因比也被称为刺桐城。</p><p class="ql-block">泉州是中国唯一一座被整体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城市,22处世界文化遗产、699处遗迹。泉州有6000多座庙宇,供奉着佛、道、儒、天主、新教、伊斯兰、摩尼、印度、犹太等宗教的500余座神祇,号称“半城烟火半城仙”。</p> <p class="ql-block">5月1日,游晋江安平桥、梧林古村落。</p> <p class="ql-block">高铁到晋江站后直接网约车到安平桥,中餐在安海镇吃的牛腩煲。</p><p class="ql-block">由于泉州附近景点都不太远,这次泉州行我们去每个景点都选择网约车,费用比租车和包车便宜多了,四个人正好一辆车,坐车也方便。</p> <p class="ql-block">安平桥位于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及南安市水头镇,整座桥东起兴安路,上跨安海湾,西至水头街,是横跨安海湾通往南安水头的一座桥梁。安海古时称为“安平道”,“安平桥”之名就由此而来。安平桥全长2255米,这个长度约五华里,所以安平桥也叫“五里桥”。</p> <p class="ql-block">安平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历经14年建成,由僧侣、商人、政府官员和当地民众等合力建造,明清两代多次重修。</p><p class="ql-block">安平桥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梁式石桥,也是中国现存最长的海港大石桥,享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号称“天下第一桥”。</p> <p class="ql-block">安海白塔</p><p class="ql-block">安平桥东端的安海白塔是安海古镇标志,又称“西塔”、“瑞光塔”、“文明塔”,位于安海西畔安平桥头超然亭的东北侧。塔通高20.55米,为五层六角楼阁式砖石仿木结构,内空心,有旋梯可上;外涂白灰土,俗称“白塔”。底座为石构,特别是六角形基座拐角处均有一尊石浮雕力士承托,每个力士造型各异,动作夸张,表情极为生动。</p> <p class="ql-block">白塔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系安平桥建成之年,乡人以造桥余资建造。明、清间多次重修,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重修后曾易名“文明塔”。</p><p class="ql-block">古代曾有“白塔点灯,金榜题名”的佳话广为流传。如今她与五里长桥一起构成了一幅“白塔凌空,长虹跨海”的壮美画卷。</p> <p class="ql-block">望高楼</p><p class="ql-block">安平桥在东侧安海镇“桥头”有一座两层砖砌小阁楼,底层是黄色、上层是红色。楼上嵌有楷书“望高楼”、“金汤永固”等石匾额和石刻,是清同治三年甲子仲冬重修时黄章烈所题。</p> <p class="ql-block">安平桥的桥面宽2.9到4米,用4至8条大石板铺架而成,两侧有低矮的石栏。这些石板长度在5至11米之间,最重的石板有25吨。</p> <p class="ql-block">踏上石板桥面,才真正感受到历史沧桑的痕迹。脚下的石板经长年累月的风吹雨打、日晒雨淋,花岗石表面已经风化斑驳,凹凸不平,灰白粗糙的石面上布满深深的痕迹,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平静而安详。</p><p class="ql-block">安平桥已经历了800多年风雨沧桑,这座全部用花岗岩砌筑而成的石桥,横跨在海面上,像一条长长巨龙向前延伸,一眼望不到边。它长长的桥面载满了时光的脚印,留下了从古至今无数人过往的身影。那些时光印下的深深痕迹,仿佛向人们讲述了一个个远古的故事和一段段古老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安平桥上及周边建有多座附属建筑。桥东端建有瑞光塔(白塔)、望高楼、超然亭,桥中有水心亭,桥西端有海潮庵。桥身中段水中还筑有4座方形小石塔及水心亭1座球形石塔,桥身中段还有两座憩亭。</p><p class="ql-block">水心亭规模最大,与桥同期建造,又称泗洲亭、中亭,原供奉泗洲佛,后改供观世音菩萨,周围保存有历代修桥碑记16方,亭前柱旁还立有两尊护桥石将军雕像,系宋代石雕作品。水心亭镌刻有副千古名联:“世间有佛宗斯佛,天下无桥长此桥”。</p> <p class="ql-block">桥身中段建有两座憩雨亭,供过往行人休息避雨。</p><p class="ql-block">由于安平桥中段桥墩下沉,也许是为了安全起见,在几百米的地方封住了,不能通过,只能沿桥边的海岸走到另一端的水头镇。</p> <p class="ql-block">现在当地政府依托安平桥景区建设,周围被打造成了公园,环境很优美,成为当地人休闲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安平桥共361个桥墩,桥墩分为三种形式,设计者因地制宜,依据水速和流向设计桥墩形状,能减轻潮水对桥墩的冲击力。水较浅、水流缓慢的水域采用长方形石墩;较深处则改用单边尖半船形石墩;水最深、水流湍急处采用双头尖形墩。</p> <p class="ql-block">听潮楼</p><p class="ql-block">在水头镇入桥处,俗称“隘门”,造型与安海桥头“望高楼”相同。东侧门楼上嵌有楷书“水国安澜”石匾,西侧门楼上嵌“听潮楼”石匾。清嘉庆戊辰年(1808年),重修,两层楼阁式,砖石结构,铺设楼板,下为拱门,桥从拱门通过。</p> <p class="ql-block">结束了安平桥的游玩赶往下一站“梧林古村落”。</p> <p class="ql-block">梧林古村落位于福建省晋江市,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是一座具有600多年历史的闽南侨乡古村落。</p><p class="ql-block">梧林古村落现存有58幢闽南官式红砖大厝、11幢近现代哥特式和罗马式洋楼、10幢番仔楼与多幢现代民宅等132幢风格各异的古建筑。这些建筑融合了中西方建筑风格,既有闽南特色的红砖大厝,又有西式的洋楼,有“华侨建筑博物馆”之称。</p> <p class="ql-block">梧林古村是晋江的一个著名侨村,清末至民国时期,大量村民下南洋谋生(主要前往菲律宾、印尼等),致富后回乡建大宅,形成独特的侨乡风貌。古村落的形成与广东开平碉楼村落相似。</p><p class="ql-block">这些建筑风格独特,既保留了闽南传统民居主色调的砖红色,还有独具特色的“燕尾脊”,又有着南洋风格、西洋建筑等多元文化元素特色。</p><p class="ql-block">古村落主要特色楼有朝东楼、侨批馆、枪楼、五层厝、德卫宅等。</p> <p class="ql-block">村口的朝东楼旁边这一座5米多高的砖塔,是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烧塔仔”用的,这是闽南的一种流传数百年的中秋习俗。“烧塔仔”和广东花都炭步俗习“烧禾楼”差不多,火烧得越旺越好,祈愿生活像塔仔火焰一样红红火火。</p> <p class="ql-block">朝东楼</p><p class="ql-block">始建于1930年,是旅菲华侨蔡朝东出资建造的梧林村第一栋西式洋楼。由西班牙设计师设计,外部采用古罗马式建筑风格,内部则沿袭了闽南大厝的传统空间构造,主楼为二进四开间格局,共二层半。抗日战争爆发后,蔡朝东毅然停止了朝东楼的建设,将剩余的装修资金全部捐献给国家用于支持抗战。因此,朝东楼至今仍保持着90多年前的“毛坯”状态,成为了梧林古村中著名的“最美烂尾楼”。</p><p class="ql-block">朝东楼不仅是梧林古村的地标性建筑,更是华侨爱国精神的象征。它见证了华侨们心系祖国、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成为梧林古村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修养楼</p><p class="ql-block">俗称“枪楼”,建于1934年,坐东北面西南,是一座三层碉楼。主体平面呈方形,建筑面积131平方米。建筑四面围廊、二层起围廊四角立科林斯柱支撑、形成“四面八柱”构造。二、三层内壁间廊道中开着里大外小的枪孔,便于朝不同方向射击。枪楼位于村落的平缓地带,视野开阔,是绝佳的“瞭望楼”。该建筑精巧的欧式建筑塑花工艺和借助造廊技术,是梧林建筑群中西洋建筑工艺的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德卫宅(榕根宅)</p><p class="ql-block">因宅子后方生长出一棵盘根错节的巨榕而得名,榕树与宅子相依相生,形成了独特的木困屋中的奇特景象。</p> <p class="ql-block">侨批馆(顺意楼)</p><p class="ql-block">侨批,是海外华侨与家乡亲人间的书信和汇款的统称。</p><p class="ql-block">侨批桥建于1931年,由华侨蔡顺意出资建造,是一栋用闽南红砖砌成的西班牙风格建筑。蔡顺意先生本打算将其作为侨批馆,为海外华侨与本地侨眷提供书信投递和货币汇兑服务。抗日战争爆发后,蔡顺意先生毅然将所有资金捐出用于抗战,因此顺意楼未能完成装修。新中国成立后,顺意楼被借给乡民兴办学堂,用于发展教育,直到1984年梧林新学校建成后才搬出,侨批馆又称旧学堂。</p> <p class="ql-block">如今,侨批馆经过修缮和改造,成为梧林古村的重要文化展示场所,馆展示了130余件华侨信件、图片等档案资料。游客可以在这里免费参观,了解华侨的历史和文化。</p> <p class="ql-block">侨批楼二楼可俯瞰整个梧林村落,是打卡拍照的最佳位置。</p> <p class="ql-block">梧林古村落的建筑风格融合了闽南传统建筑与华侨文化的元素,这些保存完好的红砖古厝,吸引大量游客来这里拍照打卡!</p> <p class="ql-block">在红砖古厝、书局等每一个角落,到处是身着俏丽“小娘惹”服饰的年轻人拍照留念,当一回南洋“小娘惹”。</p> <p class="ql-block">“一日簪花,一世无忧,今生簪花,世世漂亮!”在这也有不少佩戴簪花头饰的女人们,体验一次蟳埔簪花女的美丽。</p> <p class="ql-block">提钱退休!</p> <p class="ql-block">同一座城为什么好久不见!</p> <p class="ql-block">这些闽南古厝以红砖、红瓦、红墙为主色调,屋顶为双翘燕尾脊,雕梁画栋间常见“九鲤化龙”等祥瑞图案,体现闽南官式古大厝与西洋建筑艺术完美融合,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南洋的辉煌年代。</p> <p class="ql-block">“一个古村落,半部南洋史。”梧林古村落的华侨们以“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的精神,在海外闯荡出一片天地,又将财富和文化带回故乡,推动了家乡的发展。</p><p class="ql-block">梧林传统村落不仅见证了闽南华侨的文化史,还记录了福建人下南洋的创业史以及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交流史。</p> <p class="ql-block">五一洛伽寺附近住宿比较紧张,晚上选择石狮市住宿,石狮市区和洛伽寺不是很远,方便第二天网约车去洛伽寺。</p> <p class="ql-block">5月2日,上午,游石狮的洛伽寺、惠安的崇武古城;下午,洛阳桥、海交馆;晚上,清源山。</p> <p class="ql-block">早餐是泉州的传统特色小吃“面线糊”搭配油条。</p><p class="ql-block">“面线糊”制作方法:用猪骨、虾糠、干贝等食材熬制数小时为汤底;再将细面线掰成小段,放入煮开的汤底中,不断搅动,直至面线煮熟且汤汁浓稠;最后用番薯粉(地瓜粉)调成水淀粉,慢慢倒入锅中勾芡,使汤汁达到糊状。</p><p class="ql-block">可以根据个人口味,加入各种配料,如腊肉、虾仁、鱼干、香菇、大肠、卤蛋等一起食用。</p> <p class="ql-block">为了避开人流,我们一早出发,到洛伽寺才7:30左右,这个时间点的游人确实不是很多。</p> <p class="ql-block">洛伽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石狮市闽南黄金海岸东畔的宫屿岛上,占地面积二十多亩,四面环海,只通过一座桥与陆地相连,被誉为“海天佛国”。</p><p class="ql-block">据传洛伽寺始建于唐朝末年(约公元9世纪),由印度僧人建立,作为佛教传播的场所。经过宋、元等朝代的扩建和修复,逐渐成为泉州乃至东南亚地区佛教文化的重要中心。</p><p class="ql-block">在历史的变迁中,寺庙也经历了多次的兴废。2000年3月17日开始重建,由香港友邦集团捐献土地给石狮市佛教协会建造,于2001年3月竣工。主要建筑包括大雄宝殿、天王殿、圆通宝殿、念佛堂、藏经阁、钟鼓楼和五观堂等。</p> <p class="ql-block">走进洛伽寺大门,回望山门上有一块“回头是岸”的牌匾。寺庙里处处都是“岸”,而四面则是一片“苦海”,告诫人们“苦海无边,回头是岸”。</p> <p class="ql-block">洛伽寺三面临海,仿佛漂浮在海面上,涨潮时,四周被海水环绕,游客只能通过“金桥”进入,感受“海上生庙,庙里看海”。</p> <p class="ql-block">李现和周雨彤主演的电视剧《春色寄情人》在泉州取景,李现以洛伽寺为背景拍几张很出圈的照片,从而带火了洛伽寺,很多游客来洛伽寺是冲着拍李现同款网位照片来的,真是一个人带火一座寺庙。</p><p class="ql-block">由于今天是早上来到洛伽寺,光线正好是反光,而且潮汐时间也不对,不是涨潮,拍摄李现同款的照片不是很出片。如果想拍出最佳效果,最好是傍晚时分而且涨潮时候。傍晚时分,太阳快下山时,阳光洒在寺庙上,形成绝美的光影效果。</p> <p class="ql-block">这是网上介绍李现拍洛伽寺照片的地图,来洛伽寺游玩的朋友可以参照拍同款!</p> <p class="ql-block">由于是退潮,可以在寺庙旁边的滩涂到处走走,在裸露的滩涂与礁石拍出的照片也挺好看。</p> <p class="ql-block">游览洛伽寺后,前往对面的观音石像,站在礁石上远眺海中的洛伽寺,这里景色优美,是拍照打卡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距离洛伽寺一公里多的西边海岸,耸立着一尊高14米的观音石像,由99块花岗岩石精雕而成,面朝黄金海岸。这尊观音左手持净瓶,右手施说法印,仿佛脚踏莲花驾波逐浪,慈航普渡,向众生说法。这座观音石像也是黄金海岸的标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这时阳光正好落在观音的头像上,如同佛光普照。</p> <p class="ql-block">结束洛伽寺的行程,从黄金海岸出去搭乘网约车赶往下一站“崇武古城”。</p> <p class="ql-block">崇武古城的名字来源于“崇尚武备”之意。</p><p class="ql-block">崇武古城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东南海滨,濒临台湾海峡,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有600多年历史。由江夏侯周德兴为抵御倭寇而建,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明代石筑古城之一,也是全国保存最完好的海防军事堡垒之一。</p> <p class="ql-block">游览崇武古城,如果从景区大门进入需要购买40元的门票。那边可以参观游览中华石雕艺术博览园,还可以近距离接触海景。惠安是“中国石雕之乡”,中华石雕艺术博览园展示各种精美的石雕作品。</p><p class="ql-block">我们选择走“水关门”进入古城,不需要门票。如果只是想看城墙和古城内的老房子,可以从“水关门”进入,而且不用买门票,城墙内才是崇武古城。</p><p class="ql-block">“水关门”是在西门和南门之间的小城门,这里是崇武古城的“第五城门”,仅2.1米高、1.3米宽,这个入口其实就是城内居民平时出入的地方。在水关门外面有个水关井。</p> <p class="ql-block">今天有身着经典服饰的惠安女在古城进行民俗表演。</p> <p class="ql-block">惠安女、蟳埔女、湄洲女一道并称为福建三大渔女。惠安女主要分布在福建惠安东部沿海地区,她们以渔业为主要生计方式。惠安女的服饰被称为“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她们头戴黄斗笠、花头巾,上身穿着短小的上衣,下身搭配宽大的裤子。这种服饰既方便劳作,又不失优雅,体现了惠安女的智慧和审美情趣。</p> <p class="ql-block">崇武古城城墙由花岗岩砌筑而成,全城墙周长2567米,东西宽300米,南北长500米,墙高7米,城基宽5米,城墙上有1304个城垛,一个城垛由一个士兵守卫。城墙上有烽火台、望台和安放铳炮的虚台,城内有二至三层跑马道。城墙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依然坚固如初。</p> <p class="ql-block">登上古城墙,视野开阔,可以观赏古城建筑及周边的滨海风光美景。</p> <p class="ql-block">崇武古城四方设门,建有门楼。东、西、北门外加筑月城,即各有城门二道,唯南城门外只筑照墙,以为屏蔽,每个城门都设计得精巧而实用,既便于防守,又便于进攻。城内还有古城门、古炮台、海潮庵、关帝庙等。</p><p class="ql-block">城墙东南角的灯塔是整座崇武古城的最高点,可以俯瞰整座古城和海岸线。</p> <p class="ql-block">崇武古城内有古大厝78座,寺庙宫观庵堂近30座。古城的居民都是抗倭军队的后裔,当年为了守城,从漳州通过“三丁抽一”的征兵方式征调至此。他们各自带着家眷聚居崇武,并世代承袭兵役,由此形成“千户所”,有着“百家姓,万人丁”之称。几千人口里有98个姓氏,当地人称其为“崇武百家姓”。</p><p class="ql-block">海潮庵位处崇武古城“第五城门”水关门内。始建于宋代,有“未有古城先有庵”之说。因大海潮水涌到庵前,最初称为“水潮庵”。曾被攻打厦门的清兵水师拆毁,清同治年间重建更名为“海潮庵”。</p><p class="ql-block">2002年重修建,主祀三世尊佛(释迦如来、药师如来、弥陀如来),楹联均为当代人撰书。已敌前住持释开持为惠安县佛教协会原副会长;能治病扶伤,具公益心深得众望,有赠联云“慈心修道行,佛手化春风”。此庵历有海内外高僧来访,据传新加坡普济寺法师为庵撰联:“海印森罗偏周法界,潮音定准普济群生”。</p> <p class="ql-block">海潮庵前有不少身穿惠安女服饰的旅客拍照打卡留念。</p> <p class="ql-block">我们沿着城墙一直走到东门,穿过古城的东门街,从西门口出来。由于时间有限,古城内的名胜古迹没有时间细细探索就结束崇武古城之行,下一站是洛阳桥。</p> <p class="ql-block">“一座崇武城,半部海防史”。崇武古城的军事防御体系非常完善,历史上,崇武古城多次成为抗击外敌的前沿阵地。明嘉靖年间,戚继光曾屯兵于此,指挥抗倭战役,其军事布局与战术思想深刻影响了古城的防御设计。</p><p class="ql-block">崇武古城不仅是中国海防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闽南文化的重要载体。</p> <p class="ql-block">中午搭乘网约车到洛阳桥吃过中饭后,再游览洛阳桥。洛阳桥桥头入口不远处有一家食馆准备明天开张,正在准备食材,听说我们要吃中饭,给我们煮了几个菜,姜煎鸡和牡蛎煎蛋味道不错。</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始建于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由泉州太守蔡襄主持修建,历时约7年建成,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洛阳桥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桥。</p><p class="ql-block">洛阳桥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跨海梁式大石桥。洛阳桥首创了“筏型基础”“浮运架梁”“养蛎固基”等先进建桥技术,这些技术在当时处于世界前列。</p><p class="ql-block">洛阳桥和安平桥都是跨海梁式大桥,但洛阳桥比安平桥早约85年,更古老,因此洛阳桥的建造技术为后来的安平桥提供了参考。</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原名是“万安桥”,因桥址为古万安渡口而得名。唐初,大量中原人因战乱南迁至泉州及闽南一带,他们看到当地的山川地势与古都洛阳相似,便将此地命名为洛阳,洛阳江也因此得名。而万安桥位于洛阳江上便命名为“洛阳桥”。</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南侧有座"忠惠蔡公祠",亦名蔡襄祠,是为纪念北宋著名政治家、书法家蔡襄而建。</p><p class="ql-block">蔡襄祠内现存石碑共11方,内有蔡襄手书的《万安桥记》石碑,是为了纪念蔡襄主持建造洛阳桥的功绩。《万安桥记》碑刻被誉为书法、记文、雕刻“三绝”。蔡襄的书法与苏轼、黄庭坚、米芾齐名,是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p> <p class="ql-block">蔡公祠内也有游客在拍簪花照。</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最初建成时长1200米,后来经过多次修复和改建,长度有所缩短。现存全长约731米,宽7米,高7.30米,共47孔。整座桥一共45个桥墩、7亭9塔、4尊护桥石将军,还有20方历代碑刻。桥面以300多长条石板铺就,最长者约11米、宽1米、厚0.8米,重达15吨,每孔上置6或7条石板。</p> <p class="ql-block">2011年,著名诗人余光中用1060步丈量了这座千年古桥,写下了这首《洛阳桥》,诗中表达了他对家乡的眷恋和对历史的感慨。“刺桐花开了多少个春天,东西塔对望究竟多少年,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多少船驶出了泉州湾。现在轮到我走上桥来,从桥头的古榕步向北岸,从蔡公祠步向蔡公石像,一脚踏上了北宋年间。刺桐花开了多少个四月,东西塔依旧矗立不倒,江水东流,海波倒灌,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p><p class="ql-block">如今我也走过了洛阳桥,用了多少步也没有细数,漫步在洛阳的古桥上,回想起当年人们的生活和时代的变迁,感叹时光的流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充满历史气息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今人不见桥头月,今月曾经照古桥”。洛阳桥已历经千年沧桑,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个潮涨潮落,桥身依然稳固如初。傍晚时分,会有许多人来此散步,据说与所爱的人携手走过此桥便能白头偕老,因此也吸引了许多情侣来此打卡游玩。</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的中部偏南位置有建筑设施称为“中亭”。中亭依托江中天然巨石(今称中洲岛)而建,是洛阳桥的重要地标。</p><p class="ql-block">“中亭”周边有12方碑刻,亭东侧有“万安桥”及“万古安澜”等宋代摩崖石刻,亭西碑亭刻有明万历年间“西川甘露”碑刻,在中亭右侧为古时祈雨所在。</p><p class="ql-block">洛阳桥上的中亭附近有一座纪念馆,也称为蔡襄祠纪念馆,正门上方挂有清道光年间泉州郡守沈汝瀚书"海内第一桥"匾额。展馆内详细介绍洛阳桥的建造过程及历史知识等,使游客可以了解更多关于洛阳桥的历史与文化。</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素有“海内第一桥”之誉,是古代著名跨海梁式石构桥,在中国桥梁史上与赵州桥齐名,有“南洛阳,北赵州”之称。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称之为“中国古代桥梁的状元”。</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中亭西侧这座“西川甘雨”碑亭是为了纪念明代泉州郡守方克为民求雨的感人故事而建。</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上现存有8座石塔,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月光菩萨塔。</p><p class="ql-block">月光菩萨塔塔高3.5米,为宝箧印经塔。双层须弥座的设计,塔身四方形,塔刹为圆盘基座,五级相轮,宝葫芦形刹顶。第一层素面无雕刻,第二层每面有四个佛龛,内刻结跏趺坐的佛像。塔身西面雕月光菩萨头像,面容和蔼,并刻有“月光菩萨,巳亥岁造”字样。该塔雕刻精美,造型独特,是宋代石塔建筑的杰出代表,展现了当时高超的石雕技艺,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月光菩萨塔上刻的“巳亥岁造”这4个字价值连城,尤为珍贵。据此,人们确知桥与两侧之塔的建成时间为1059年。这是除石碑之外全桥唯一罕见纪年文物,准确无误地记载了这座历时近千年的梁式大石桥建造年代。</p><p class="ql-block">根据民间说法,月光菩萨像眉心曾嵌有一枚夜明珠,这颗夜明珠在夜晚会发出如月光般皎洁的光芒,照亮整个洛阳江,为过往的船只指引方向,因此得名“月光菩萨塔”。不过,这颗夜明珠在明朝时被入侵的倭寇盗走,如今在菩萨像的额头上仅留下一个凹槽。</p> <p class="ql-block">阿育王塔位于洛阳桥中洲树荫下。始建于宋代,现存高约2米,宝箧印经式石塔。塔身四面开圆拱形佛龛,龛内分别是尸毗王割肉饲鹰救鸽图、菩萨以眼施人图、摩诃萨埵舍身饲虎图和月光王施宝首图等佛本生故事浮雕。洛阳桥阿育王塔体现了古代泉州地区高超的石构建筑技术水平,是泉州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珍贵的文物价值。</p><p class="ql-block"> 据介绍,阿育王塔是洛阳桥8座石塔损毁最厉害的一座。石塔修复得有些草率,缺失件直接就用石块填充。但从残存修复现塔看,此塔仍不失为一座耐看的古塔。后来参观桥南蔡襄祠看到后殿有几块石塔构件,估计就是这座阿育王塔的。</p> <p class="ql-block">“镇风塔”造型奇特,为一座圆锥形建筑,也叫文笔塔,位于洛阳桥江心岛东侧。是洛阳桥上的一座风水塔,其功能主要是用于镇风浪,以保桥上风平浪静,行人平安。</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北桥头附近矗立着一座高12米的蔡襄立姿石雕像。这座雕像由洛阳镇政府于1998年为纪念蔡襄在修建洛阳桥中的杰出贡献而立。蔡襄是北宋时期的名臣、书法家、文学家和茶学家,他担任泉州太守时,主持修建了这座跨海梁式大石桥。</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桥北万安街建有“昭惠庙”。昭惠庙的前身是唐初建造的“镇海庵”。北宋皇佑五年(1053年),蔡襄主持建造洛阳桥时,将“镇海庵”扩建为昭惠庙,并迎奉南安九日山海神“通远王”祀于此,作为镇海的精神支柱。故有“未有洛阳桥,先有昭惠庙”之说。</p><p class="ql-block">昭惠庙历经多次修缮与重建。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清道光七年(1827年)和咸丰七年(1857年)三次大修。1980年再次修整。2012年开始历时一年半重建,2014年竣工。庙额“昭惠庙”为清光绪状元晋江吴鲁书题。</p> <p class="ql-block">泉州地区广为流传的一句俗语:做人要“站如东西塔、坐如老君岩、躺如洛阳桥”,意思是做人要像“东西塔一样坚韧不拔、像老君岩一样从容淡定、像洛阳桥一样安稳可靠”。体现了这三处古迹在泉州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和象征意义。</p><p class="ql-block">洛阳桥是一座集历史、文化、科技、艺术于一体的古代石桥,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桥梁建筑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结束洛阳桥游玩,参观“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网上提前预约海交馆和泉州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泉州有三大博物馆,分别是泉州市博物馆,闻台缘博物馆和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海交馆),其中海交馆是最值得推荐的博物馆。“一座海交馆,半部泉州史”,泉州海交馆是中国唯一反映古代航海交通历史的专题博物馆,也是国家一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海交馆设有7个分馆,包括“泉州宗教石刻陈列馆”、“中国舟船世界陈列馆”、“阿拉伯——波斯人在泉州陈列馆”和“泉州湾古船陈列馆”等。</p><p class="ql-block">“泉州湾古船陈列馆”设在开元寺内,无缘一见。听说馆内主要陈列了1974年从泉州湾后渚港发掘的宋代沉船及其大量伴随出土物。这艘泉州湾宋代海船为13世纪南宋福船,长24米、宽9米,载重200吨,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年代最早、体量最大的宋代海船,被誉为"世界考古珍闻",也是海外交馆的“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泉州宗教石刻陈列馆”展出数百方宋元伊斯兰教、古基督教、印度教石刻,这些石刻是古代泉州多元文化交融的见证。其中最著名的是“元基督教尖拱四翼天使石刻”,可谓是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中国舟船世界陈列馆“介绍了中国船舶的发展历史和文化,展示了从7000年前的独木舟到各个时期的代表性船模,是了解中国古代舟船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已经是下午5点,考虑到清源山早上7点前和下午17:30后免门票,决定直奔清源山。我们赶到清源山时,已经有很多人在景区门口等候,他们也是等<span style="font-size:18px;">17:30以后进去的,可以节省70元的门票。果然一到时间,景区验票人员准时开门,大家蜂拥而入,泉州政府真是太厚道了。</span></p> <p class="ql-block">清源山是泉州难得的5A景区,拥有宋代石雕老君造像、元代梵式石雕“三世佛”造像、唐代伊斯兰圣墓和宋代祈风石刻群,被朱熹赞为“闽海蓬莱第一山”。</p><p class="ql-block">山不在高,有仙真名。清源山并不太高,海拔仅 498 米。景区内有着“佛、道、儒”三家的各种遗迹,如佛教南台岩、道教老君岩、儒教魁星岩,更有伊斯兰教圣墓遗迹,堪称 “世界宗教博物馆” 的缩影。主要景点有老君岩、南台岩、天湖、清源洞、百丈坪、千手岩寺等。</p> <p class="ql-block">由于是下午5点半进的山门,主要是想赶到南台岩看日落,但时间太紧张,等我们到达南台岩,天已暗下来了,只能看夜景了。还好,中途有一处观景台,正好可以看日落。</p><p class="ql-block">爬山路线:南门(众妙之门)--孔子问礼老子--老君岩造像--智慧天阶--元元洞天--见龙台--弘一法师舍利塔--弥陀岩--南台岩。</p> <p class="ql-block">孔子问礼老子</p><p class="ql-block">据史记记载,孔子一生曾多次问礼于老子,孔子称老子为先生。其中,《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载:春秋鲁昭公二十四年,在周都洛邑(今洛阳),当时孔子向老子请教,孔子问礼于老子后,对老子有很高的评价,并把老子比喻为龙。</p> <p class="ql-block">老君岩造像</p><p class="ql-block">世界最大石雕老君像,俗称“老子天下第一”。宋代工匠耗时 30 年,将整块天然岩石雕成高 5.63 米,宽8.01米,厚6.85米,席地面积55平方米的老君坐像,长髯垂胸、慈眉善目,神态安详,栩栩如生,衣褶线条如行云流水。</p> <p class="ql-block">元元洞又称玄元洞,是清源山三十六洞中最著名的石洞之一。这座石洞由两座大石架空组成,外形象一个倒扣的元宝,因此又叫“招财洞”。宋代许多信徒、商家逢年过节必到此焚香招财。民间有句俗语称:元元洞,似元宝,招财运,助财福;元元洞,长寿洞,保健康,添福寿。</p> <p class="ql-block">见龙台是吕洞宾登高远眺时,望见老子显圣的地方。传说吕洞宾在赴王母娘娘蟠桃盛会途中,到清源山中游乐,在一方青石上小憩,忽见一股紫色祥云从东而来,像龙一样盘绕升腾于山林之间。吕洞宾不禁惊呼“见龙!见龙!”并叩首揖拜。之后,他拔剑在巨石上镌刻了“见龙台”三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弘一法师石雕坐像</p><p class="ql-block">石雕坐像非常逼真、生动,仿佛大师本人端坐在那里。弘一法师面容慈悲、安详、平静,脖子上挂着一串念珠,结趺而坐,手印和佛陀的姿势完全一样。石像的雕刻工艺精湛,细节处理得十分到位,完美地展现了弘一法师的神韵。</p><p class="ql-block">石像旁边建有安放着弘一法师的舍利子的舍利塔。弘一法师舍利塔兴建于1952年,为六角尖顶、四方塔身的石塔。整座石塔由单间石室和舍利塔组成,内墙正中,镶嵌有辉绿岩雕刻的“弘一法师遗象”,为著名漫画家丰子恺为恩师画的《泪墨图》遗像石刻,石塔东侧为大师生前最后遗墨“悲欣交集”石刻。“悲欣交集”四字是弘一法师最后的遗墨,也是他对自己一生最后的感慨和总结。</p> <p class="ql-block">弘一法师(1880-1942)俗名李叔同,浙江嘉兴平湖人,生于天津,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美术教育家和书法家,一代高僧。他的最后14年在泉州度过,泉州也是他的圆寂地<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弘一法师晚年在泉州的多个寺院驻锡,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开元寺和承天寺。清源山上供奉着弘一法师舍利子的舍利塔,承天寺为弘一法师化身地,开元寺建有弘一法师纪念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这首脍炙人口的《送别》,由李叔同(弘一法师)创作。</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沿着蜿蜒的山路拾级而上,中途有一处观景台可以俯瞰泉州全景,也是观赏落日的好地方。这时夕阳余晖,山峦和树木都被染成了橙红色,真是运气不错,看到了久违的日落美景。</p> <p class="ql-block">夕阳美景来摆个PS!</p> <p class="ql-block">观赏完日落美景,继续沿着石阶向南台岩出发。到达南台岩时已经傍晚时分,南台岩观景台是俯瞰泉州夜景的绝佳观景点。</p><p class="ql-block">清源山景区内设有观光车,停靠站包括老君站、清泰站(弘一法师舍利塔站)、少林寺后门站、齐云管理所站、天湖路口站、南台站。游客上车购票,单程票价为15元/人。不过观光车6点就停运了。其实最节约体力的方法是乘坐景区观光车直达山顶(南台岩),再自上而下游览主要景点。也有游客选择自驾到南台岩看日出日落及看夜景。</p> <p class="ql-block">南台岩因位于右峰之巅,清源洞之南,故名南台岩。南台岩的崖壁上镌刻着“空中台阁”“天子万寿”“水石名区”等摩崖石刻。“南台夕照”是清源山一大胜景。南台岩除地势险要,岩石兀立的自然景观外,而且是一处三教合一的著名胜迹。南台岩是清源山上“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标志性景点,不足一千米的位置,三清宝殿(道教)、南台寺(佛教)、魁星阁(儒教)一字排开,相安相处,体现了泉州多元宗教的包容性。</p> <p class="ql-block">南台岩上建有南台寺,该寺始建于唐代,历代均有修建。南台寺是佛教寺庙,寺内供奉三世佛,还有宋代石雕观音像。</p><p class="ql-block">南岩寺大雄宝殿后的山体岩石上藏有一座别具一格的睡卧观音像,长约5米多,只露出头部、手臂及莲花,身躯部分藏而不露。这尊睡卧观音像利用天然岩石雕刻而成,展现了宋代闽南石雕工艺的精湛技艺。</p> <p class="ql-block">南台岩上还有餐饮店,天气炎热,来一碗四果汤,也是不错的选择。</p> <p class="ql-block">山上看完夜景,趁着夜色下山,山路上没有路灯,还好提前准备了手电筒。由于夜晚比较黑,没有留意路口,结果方向走错了,后来问了半山农家菜馆的老板,才折返回到我们进山口的地方,浪费了不少时间。</p> <p class="ql-block">由于是傍晚时间登山,比较匆忙,很多景点都没时间慢慢游玩。听说后山 “赐恩岩” 方向有条隐秘小径,步行 30 分钟到 “望州亭”,此处可将泉州地标 “东西塔” 与晋江大桥尽收眼底,游客极少适合拍全景照,也没时间打卡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都说“不到清源山,枉到泉州城”,作为泉州人的母亲山的清源山,满山都是文化,满山都是历史。清源山是值得细细品味的景点,有时间一定要慢慢</span>探索。</p> <p class="ql-block">5月3日,上午游泉州古城的开元寺、关岳庙、钟楼、清净寺、承天寺、天后宫、古文庙等;下午参观泉州博物馆后返程。</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始建于唐朝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最初名为“莲花寺”,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唐玄宗下令全国各州建一座开元寺,莲花寺遂改名为开元寺。相传泉州巨富黄守恭梦见一位高僧向他求地建寺。黄守恭虽乐善好施,但舍不得这片桑园,于是提出一个条件:“待我园中桑树开出白莲花,便舍地建寺。”结果三天后,园中的桑树竟奇迹般地开出了白莲花。黄守恭于是舍地建寺,这就是开元寺的由来。开元寺也因此被称为“莲花道场”或“莲花寺”。如今,开元寺大雄宝殿的匾额上还刻有“桑莲法界”四字,以纪念这段神奇的传说。</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游览路线:先中线:南门入口→紫云屏→天王殿(哼哈二将、弘一法师对联)→拜庭(东西塔全景)→大雄宝殿(飞天乐伎)→甘露戒坛→藏经阁。再东西两侧:东塔(镇国塔)→弘一法师纪念馆→泉州湾古船陈列馆→麒麟壁→千年古桑树→西塔(仁寿塔)→放心石→西门出口。</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的山门上悬挂“紫云”的牌匾,寺外的照墙也被称为“紫云屏”,这些主要来源于建寺时的传说。相传建寺时有紫云覆地,为祥瑞之兆,因此得名“紫云”。天王殿石柱上的“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这副对联,由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撰写,近代高僧弘一法师补书,体现了儒家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作为主体建筑,面阔九开间,原应有100根柱子(现存86根),故称“百柱殿”。内供奉着密宗的五方佛,佛像高大庄严,每一尊都有6米高。殿内斗拱梁槽间有24尊“飞天乐伎”木雕,极具艺术美感,在中国木构建筑中极为罕见,木雕融合印度佛教与中国传统艺术。这24尊妙音鸟均为人首鸟身,羽翅轻盈,头戴如意宝冠,项挂缨珞,手持乐器或供品。它们上半身为美丽女郎,袒胸露臂,下半身为鸟体鸟爪。24尊妙音鸟象征着一年24个节气。白天的手捧文房四宝,象征勤奋向上;夜晚的手捧乐器,象征欢乐自由。</p><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的匾额上刻有“桑莲法界”四字,以纪念泉州富商黄守恭捐献桑树园建寺的传说。在开元寺大雄宝殿建造过程中,传说屋上出现紫云盖顶的奇观,被认为是天降祥瑞,因此大殿也被称为“紫云大殿”。</p><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前月台须弥座嵌有印度教狮身人面浮雕。这些狮身人面浮雕共有73方,造型多样,包括“狮子”“人狮”“执戟人狮”“执杵人狮”四种形象。它们具有浓厚的古希腊、古印度建筑风格,与埃及的狮身人面像有所不同,更像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人面怪兽“斯芬克斯”。</p> <p class="ql-block">甘露戒坛是佛教徒受戒的地方,它位于中轴线的第二台阶上,坛体方形,四角立有小塔,坛顶有八角形的藻井,斗拱层层收缩,宛如一朵盛开的莲花。开元寺的甘露戒坛是中国现存最完好的古戒坛之一,与北京戒台寺戒坛、杭州昭庆寺戒坛并称中国三大戒坛。藏经阁则位于中轴线的最后,阁内珍藏着大量的佛教经典、文物和历史资料,其中不乏一些珍贵的孤本和手抄本,是研究佛教文化的重要宝库。</p> <p class="ql-block">东西塔是我国现存最高的宋代石塔,是开元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泉城古城的标志,一寺双塔世无双。东塔名为“镇国塔”,西塔名为“仁寿塔”。塔身采用花岗岩建造,结构坚固,造型优美。塔内供奉着佛教的佛像和法器,是佛教徒进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东西塔不仅是泉州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东西塔也是《黑神话:悟空》的取景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东塔(镇国塔)建于南宋嘉熙二年至淳祐十年(1238-1250年),为五层八角仿木结构的花岗岩石塔,通高48.27米。东塔共有80尊石雕造像,须弥座上有54幅浮雕。这些造像包括佛教的佛、菩萨、罗汉、天王等,展现了佛教五乘佛法的体系。</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内现存这棵千年古桑树,据说是当年开过白莲花的桑树之一。1925年,古桑树在一次雷雨中被雷电劈成三截,其中一枝坠地。僧人们用一块花岗岩托起断裂的枝干,并镌刻对联:“此对生莲垂拱二年,支令勿坏以全其天。”此后,古桑树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且枝繁叶茂。</p><p class="ql-block">“桃莲应瑞”是泉州开元寺的重要历史典故之一,与“桑莲法界”传说遥相呼应,象征着开元寺的中兴。相传在重修开元寺的过程中寺内的一棵桃树在秋季意外地开出了红色花苞,远远望去宛如红莲,这一奇景被称作“桃莲应瑞”,被视为重修开元寺的吉祥征兆。如今,开元寺大门两侧的围墙上分别刻有“桑莲法界”和“桃莲应瑞”八个大字,分别代表开元寺的缘起与中兴。</p> <p class="ql-block">麒麟壁始建于清乾隆乙卯年(1795年),原位于泉州府城隍庙前。1974年,因城隍庙附近要兴建学校,麒麟壁被移至开元寺西塔北侧加以保护。</p><p class="ql-block">“万山第一”匾原位于泉州东岳庙口,是清初晋江人黄志遴仿米芾“第一山”三字,自补一“万”字而题写的。古时寺院被称为“山”,唐代始建的泉州开元寺为全国最大,因此被称为“万山第一”大开元寺。</p> <p class="ql-block">西塔(仁寿塔)西塔建于南宋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1228-1237年),比东塔早十年建成,通高45.06米。西塔一样有80尊石雕造像,须弥座上有56幅浮雕。这些造像包括菩萨、圣僧、信士、帝王及神将等,体现了佛教众生平等的理念。西塔第四层还雕刻有印度佛教男性观音菩萨和猴行者,后者腰系《孔雀王咒》经书,展现了与外来宗教文化的交流。西塔这猴行者(孙悟空)雕刻要比《西游记》成书早300年,这为东西塔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p><p class="ql-block">西塔的须弥座束腰转角处雕刻有8尊背塔力士。其中最特别的是一位“吹哨人”力士,他一边顶塔,一边将拇指和食指吮于口中,作出吹哨状,形象惟妙惟肖。这尊“吹哨人”力士“忍辱负重,吹响自强不息的集结响哨,召唤众人鼎力前行。</p> <p class="ql-block">西塔东侧的台阶旁有一块“放心石”石刻。石刻上刻有一个独特的“心”字,此“心”字一点放于心下,意为“心内纵有千般苦,放心下万事空”。把心放下,万般自在,物在心外,心上无物。</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古色古香的建筑特色,也是拍照打卡的好地方。</p><p class="ql-block">拍东西双塔最佳机位是有鲤咖啡天台(拍东西双塔日落)和莓超风天台1店,还有钟楼旁的如家柏睿·云酒店天台等。由于我们来得太早,这些店还没有开,双塔照没拍到。</p> <p class="ql-block">在西街与中山路的交汇处,是泉州古城的中心地标“钟楼”。</p><p class="ql-block">“东西双古塔,南北一长街”是泉州古城的生动写照。西街和中山路有许多名人宅第和近现代洋楼,还有闽南传统的红砖古建的骑楼,这些建筑不仅展示了泉州的传统文化和建筑风格,也反映了古城的历史变迁,是游客打卡拍照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泉州古城的景点相对集中,公共交通也十分方便。泉州古城内有“小白”观光电瓶车,穿梭在古城大街小巷,招手即停,最北可到“西湖公园”,最南可到“天后宫”,中部可到“西街”“开元寺”等景点,票价2元/人。</p> <p class="ql-block">承天寺是闽南著名的佛教寺院之一,始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年间(954-960年),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历经多次重建和修缮。</p><p class="ql-block">承天寺的山门上悬挂“月台”二字,寺门两侧的墙壁上刻有弘一法师的手迹“有无量自在,入不二法门”。天王殿前的山墙上还写有“泉南佛国”等字样。</p><p class="ql-block">在抗战期间,弘一法师曾在承天寺的养正院讲经时写下横披:“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表达了他作为佛教徒的爱国之心。</p><p class="ql-block">弘一法师于1942年10月13日(农历九月初四)圆寂于福建泉州的小山丛竹温陵养老院晚晴室。弘一法师圆寂后,按照他的遗嘱,遗体在承天寺火化。寺内有一处立碑“弘一法师化身地”,以纪念这一重要事件。</p> <p class="ql-block">泉州府文庙始建于唐开元末年(741年),此后历经多次重修与扩建,成为规模宏大的建筑群。文庙是古代泉州的教育中心,许多文人墨客在此讲学、交流,培养了大量人才。</p> <p class="ql-block">清净寺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院之一,是中国与阿拉伯各国人民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也是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迹。</p><p class="ql-block">门楼是清净寺的标志性建筑,通高12.3米,基宽6.60米,门宽3.8米,朝南,全用花岗岩和辉绿岩砌叠而成。外观具有传统的阿拉伯伊斯兰教建筑形式,入口凹进,有着和中国古建筑的“藻井”相类似的石构图案。门楼由三个层次四个高大相连的尖拱门组成,结构独特。门楣上嵌有浮雕阿拉伯文古兰经横额,顶部为蛛网穹窿形结构。</p><p class="ql-block">门票:3元/位。</p> <p class="ql-block">关岳庙</p><p class="ql-block">福建省现存规模最大的武庙关岳庙又称关帝庙,是供奉关羽和岳飞的道教庙宇。寺庙始建于宋代,距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主祀关羽,1914年增祀岳飞,故改名关岳庙。</p><p class="ql-block">“魂归山西运城、头枕河南洛阳、身卧湖北当阳、神定福建东山、灵应泉州通准”这句话串联起了中国五大关庙。作为关羽的灵应之地,香火真是旺啊!由于人太多,进去还要排很长队。</p> <p class="ql-block">泉州天后宫始建于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是海内外同类建筑中礼制规格最高、现存建筑规模较大、保存较好的妈祖庙。妈祖作为“海上保护神”,为海上航行的商人和渔民提供了心理上的保障。在古代航海技术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妈祖信仰成为航海者的精神寄托,增强了人们出海的信心和勇气。</p> <p class="ql-block">中午在天后宫出口附近吃泉州特色姜母鸭。</p> <p class="ql-block">下午参观泉州博物馆后返程,结束泉州之旅。</p><p class="ql-block">泉州最值得推荐的三个博物馆:泉州市博物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中国闽台缘博物馆。</p><p class="ql-block">1.泉州博物馆坐落于清源山脚下的西湖公园北侧。旁边紧邻中国闽台缘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博物馆主要是二层介绍泉州历史文化,内分为四个展区:“早期开发”、“刺桐崛起”、“东方第一大港”和“泉南雄风”,以泉州历史为主线,从远古时期的深沪古森林遗址开始,展示了闽越先民在这片土地上的生息繁衍痕迹;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东方第一大港的鼎盛时期;以及明清时期泉州谱写的蓝色历史篇章。</p><p class="ql-block">2.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坐落于泉州市丰泽区西湖公园北侧。是反映祖国大陆与宝岛台湾深厚历史关系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p><p class="ql-block">3.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位丰泽区东湖街425号。是中国唯一专注于海外交通史的博物馆。聚焦宋元泉州港的海洋贸易与文化交流,展出古代船模、宗教石刻等文物,再现海上丝绸之路辉煌。</p> <p class="ql-block">央视主持人白岩松说过:“泉州,这是你一生至少要去一次的城市。”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之起始点,宋元时期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世界遗产名城,可玩的地方实在是太多太多,值得细细品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