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公冶长第五:第3章!

金桥书院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b></p> <p class="ql-block">【原典】</p><p class="ql-block">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p><p class="ql-block">【译文】</p><p class="ql-block">孔子说到子贱:“君子啊这个人!鲁国要是没有许多君子的话,他从哪里取得这么好的品行呢?”</p> <p class="ql-block">孔子在这里称子贱为君子。这是第一个层次,但接下来说,鲁国如无君子,子贱也不可能学到君子的品德。言下之意,是说他自己就是君子,而子贱的君子之德是由他一手培养的。</p> <p class="ql-block">宓不齐(前521或502-前445),宓姓,名不齐,字子贱。汉族,春秋末年鲁国人,一说宋国人。他有才智,十分仁爱,他注意修养,有君子之德,孔子称赞他为"君子哉若人"。被后世认为是以指导教化治理国家的历史名人。孔子认为他尊君、守礼,有孝悌之德,遵守天命,能以仁德服人,可以称为君子。</p> <p class="ql-block">孔子曾说:“人之为学,都要学做君子。然君子之德,未易成也。吾门若宓子贱者,他的学力已达到成德的地位,君子哉!其若人乎!然子贱所以能为君子,虽是他自家向上,有志进修,亦由我鲁国多君子,人才众盛,故得以尊师取友而成其德耳。若使鲁没有许多君子,则虽要尊师,而无师之可尊;虽要取友,而无友之可取。斯人也,亦不免孤陋寡闻而已,将何所取以成此德乎!”此可见自修之功固不可废,而师友之益,又不可无也。然师友之益,不但学者为然,古之圣帝明王屈己下贤,虚心访道,尊崇师保,而资其启沃,慎择左右,而责之箴规,无非欲严惮切磋,养成君德而已。古语说:“师臣者帝,宾臣者王。”然则人君欲成其德者,当以好学亲贤为急。</p> <p class="ql-block">孔子在这里对弟子们的感叹。他说,子贱真了不起,是一个君子。“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周公之后封于鲁,鲁国保存的文化风规,是周代文化的代表。从春秋战国直到秦、汉之间,都是如此,也是中国文化中心的所在。但是从此章我们也可以看到,当时的人,对鲁国文化也有感叹,指出文化要没落了,至少一些人物已经没有了。孔子特别提出子贱对弟子们说,你们看不论内在的修养品德,或者发挥于外的才能,宓子贱都可称得上是一个君子;假使现在有人认为鲁国没有一个君子,那么子贱这个人不就是君子吗?如果说这人不是君子,还有什么人可以说是君子呢?</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告诉我们一个道理:</b></p><p class="ql-block">1.文化精神教育的目的,是在于培养承先启后的继起人才。</p><p class="ql-block">2.注意奖励后起之秀,导之使他发扬光大。</p><p class="ql-block">3.孔子在建立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让弟子们有机会有志同道合人一起共同学习修德成长,修为其正的“君子”。</p> <p class="ql-block">孔子在这里称子贱为君子。子贱是孔子的晚期弟子,在“内修”方面具有君子之德,并且在从政中实行德政,取得一定的政绩,正是“内修外治”都达到“君子”的标准,子贱充分地领会和贯彻了孔子的学说。这是第一个层次,但接下来说鲁国如无君子。子贱也不可能学到君子的品德,言下之意,是说他自己就是君子,而子贱的君子之德是由他一手培养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以上是孔子对弟子学问、德行的评论。讲过了三个人,下面是文章中的一个插曲,也等于一个转捩点。由此更显得《论语》文章的活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