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河村遗址博物馆系列之五:7000年前先民们的制陶艺术及精品展示

一杯小酒

<p class="ql-block">走进大河村遗址博物馆系列之五:7000年前先民们的制陶艺术及精品展示</p><p class="ql-block"> 大河村遗址是一处跨越仰韶、龙山和夏商等多个文化时期的大型古代部落遗址。经考古发掘30次,发现环壕、城墙和地震裂缝等重要遗迹。最为典型、最具特色的是出土了彩陶双连壶、白衣彩陶盆等大量彩陶。在大河村遗址博物馆的新馆内,1600余件(套)仰韶文化时期文物与公众见面。其中,豆荚纹彩陶罐、刻槽盆、陶鼎等1100余件文物是首次对外展出。还雕塑复制了先民们制陶工艺的作坊,展现了石器时代后的制陶艺术。</p><p class="ql-block"> 在众多的出土彩陶中,以双连壶和白衣彩陶盆为代表,采用独特的陶衣技术和红、黑双色彩绘,纹饰对称精细,如太阳纹、月亮纹、星座纹等。体现了高超的绘制手法‌及彩陶的‌修复技术‌。部分彩陶可见早期修补痕迹,裂缝旁钻有小孔并用绳索固定,如白衣彩陶盆的修补,类似于锔钉的紧固工艺‌。</p> <p class="ql-block">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是国内首个全景式呈现仰韶文化的专题性博物馆,汇集了30余处遗址的出土文物以全明星阵容亮相。来自庙底沟、双槐树、青台、西山、老奶奶庙、贾湖等30余处重要遗址的千余件文物聚首。百余件来自庙底沟遗址的彩陶文物,勾勒出中华文明的审美底色;来自双槐树遗址的陶鼎、陶罐等器物,实证了时代礼制的烙印。每一件器物都是地域文明的时代展现。它们共同拼贴出仰韶时代的宏大版图。让它们从黄土深处走出来进行列展,让精品文物在展厅中讲述仰韶文化和中华文明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集中展示了以仰韶文化为核心的彩陶文物,‌其中最著名的代表性展品有白衣彩陶盆、彩陶双连壶、陶鼎、陶罐、陶钵等彩陶。</p> <p class="ql-block">一、白衣彩陶盆</p><p class="ql-block"> 白衣彩陶盆是大河村遗址博物馆中的一件重要展品。这件彩陶盆通体饰有精美的纹饰,外圈均匀分布着十二个太阳纹样,内圈则以二十四枚三角形纹饰相连,构成放射状的太阳光芒图案,整体布局严谨而富有韵律。这些彩陶图案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天文学实物资料,表现出先民对宇宙的认知和感悟,它通体施白釉彩绘,纹饰包含日月星辰等天文图案,纹饰特点有月亮纹、彗星纹、星座纹等,印证大河村遗址星空下的村落。反映史前先民对宇宙的认知,口沿部有八组一模一样的图案,腹部有四组一模一样的彩绘图案,包括圆点、弧边、三角等形状的图案,非常漂亮‌。被誉为五六千年前的彩陶艺术珍品。这件彩陶盆不仅展示了彩陶艺术水平,还反映了当时先民的审美和艺术创造力。</p> <p class="ql-block">二、彩陶双连壶</p><p class="ql-block"> 彩陶双连壶是大河村遗址的文化代言人。1972年出土,曾在河南博物院展出50余载,如今重返原生地展出。造型独特,两壶相连,象征史前文化的交流或仪式用途‌。彩陶双连壶见证了6000年前部落联盟的礼仪文明,以红陶底色与平行线纹的极简美学,成为史前工艺美学的典范之作。壶身装饰尤为精美,通体布满平行线条纹样,线条舒展流畅,疏密有致,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这种双壶相连的造型设计,不仅体现了仰韶文化时期高超的制陶工艺,更可能蕴含着某种特殊的文化内涵。尤其是双腹相连的造型,或许是氏族结盟或举行重大庆祝活动时氏族首领、长者对饮的酒具,被认为是和平、友好、相敬、相亲的象征。它的设计不仅展示了史前工艺的高超水平,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组织和文化交流。</p> <p class="ql-block">三、陶鼎</p><p class="ql-block">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展出了来自双槐树遗址的陶鼎和庙底沟遗址的彩陶。这些陶鼎造型独特,作为炊煮器,不仅解决了早期陶器易崩裂的技术难题。还反映了距今7000多年前的文明历程,礼制雏形。它们不仅是生活用品,更是当时社会地位和文化交流的象征‌。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通过其造型和装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地位和文化审美‌。</p> <p class="ql-block">四、陶罐</p><p class="ql-block"> 在‌大河村遗址博物馆中陈列彩陶品种最多的是陶罐。陶罐大多出土于大河村遗址和双槐树遗址。种类丰富,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有豆荚纹彩陶罐、刻槽罐等,这些陶罐不仅展示了仰韶文化的独特魅力,还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它们不仅展示了仰韶文化的全貌,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和艺术风格。例如,豆荚纹彩陶罐以其鼓腹上爬满藤蔓纹而得名,形状类似刚从菜园子摘回来的豇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自然环境和生活场景‌。</p> <p class="ql-block">五、陶钵</p><p class="ql-block"> 陶钵的考古发现为研究仰韶文化社会生产、图腾崇拜及华夏文明的起源提供了关键性的实物证据。是仰韶文化时期的重要代表性器物‌。在大河村遗址博物馆中展出的多出土于庙底沟、大河村等遗址。陶钵的典型器型为敛口、鼓腹、小平底,腹部以下骤然收敛,形成大肚子、溜肩膀的形态特征。陶钵作为炊煮容器,其圆底设计利于均匀受热,促进炊煮更为高效,对先民食用熟食、减少消化道疾病具有推动作用。促进先民饮食卫生与健康改善‌。</p> <p class="ql-block">  纵观大河村遗址出土文物的展出。特别是新出土的豆荚纹彩陶罐、刻槽盆等器物新鲜亮相,展现了岁月留下的痕迹仿佛封存着史前厨房的烟火气。一些首次公开展出的彩陶片,组成了文明密码墙太阳纹的炽热崇拜、蝶须纹的自然哲思,每一个彩陶片上的线条都是先民精神世界的诗化表达。</p><p class="ql-block"> 大河村遗址出土的彩陶文物还有白衣彩陶钵、白衣彩陶壶、白衣彩陶器座、瓮棺、陶鏊等。各种彩陶的材质多为泥质红陶,部分器物表面施白色陶衣以增强彩绘效果。纹饰以几何图案为主,包括三角形、花瓣纹及象征天文历法的太阳纹,反映出先民对自然规律的认知与艺术表达‌。陶钵其圆底设计纹饰中的天文符号表明仰韶先民已掌握初步历法知识,为原始农业的时间管理提供了依据‌。体现了先民的智慧和科学的思想,也是中华文明世代相传的基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