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以小说型式描述“老五届”毕业生生活的作品《雪雱》《雪霁》

积玉成林12187980

<p class="ql-block">我是1962年入学的“老五届”。1968年分配到哈尔滨铁路局。</p> <p class="ql-block">来自全国各地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的大学生们本着“四个面向”奔赴到祖国最北边的佳木斯铁路分局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第一课在佳木斯市参观刘英俊事迹展览馆。</p> <p class="ql-block">分配到铁路工程队,参加距离边境几十公里的汤旺河车站内的铁路桥改建工程。在零下三十多度的天气里从事艰苦的劳动。职名是“普通工”。</p> <p class="ql-block">像不像从威虎山下来的!</p> <p class="ql-block">多少年之后我把这段经历写出了一部小说《雪雱》。雱,读音pang一声。形容雪非常大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同样是老五届的朋友柳白先生为该书写了序。</p> <p class="ql-block">他指出这本小说弥补了当代文学的“空白”。</p> <p class="ql-block">作者在两年的集中劳动锻炼后,又同妻子双双“再分配”到北大荒的一个小车站“福利屯火车站”。</p> <p class="ql-block">在这个车站他们又当工人七年。作者又将这段经历以及改革开放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写出了第二部小说《雪霁》。</p> <p class="ql-block">今年是作者出版第一部小说《雪雱》第十二年头。在孔夫子旧书网上仍然可以搜索到旧书出售。</p> <p class="ql-block">少不苦读乏写功,书是催成墨未浓。</p><p class="ql-block">满纸拙文追往事,渐随风逝烟雨中。</p><p class="ql-block">哈哈😄感概良多呀!</p> <p class="ql-block">看没看到,作者签名本的再售价格不菲呀!</p> <p class="ql-block">叫石玉林这个名字真的不少。</p> <p class="ql-block">小说《雪雱》是以建桥为背景的,而建桥所采用的方法是俄罗斯的传统建筑方式“冻结法”。硬是在零下三十几度的天气里在冻土上生生地用钢钎挖出桥墩、桥台。这部小说仔细地描述了建桥全过程,是一部“冻结法”建桥的教科书。</p> <p class="ql-block">2017年当年参加建桥的老五届的同学们有机会相聚在北京交通大学。</p> <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描述当年的老五届的文字作品是出版了一些。</p> <p class="ql-block">但都是以回忆录和报告文学出现的。</p> <p class="ql-block">于是《雪雱》、《雪霁》小说就难能可贵了!</p> <p class="ql-block">网上对两部小说的介绍与评价。</p> <p class="ql-block">无疑是记录这个群体生活轨迹的珍贵文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