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石碑的基本信息</span></p> <p class="ql-block">(一)石碑形状和尺寸:</p> <p class="ql-block">石碑现存于陈家庄村委会院内,有别于常见的石碑,由碑首、碑身和碑座三部分组成,型似“工”字,整座石碑高102.5cm,材质为当地青石。碑座部分为正梯形体,下底尺寸50*40cm、上部尺寸36.5*30cm、座高30cm;碑首部分为倒梯形体,顶部尺寸58*36.5cm、下方40*36.5cm、高16.5cm;碑身为长方体,28*24.5*56cm,四面皆有碑文,碑文四周刻有祥云图案。三部分由石铆自然衔接,使之成为稳固的一体。</p> <p class="ql-block">(二)石碑的内容:</p> <p class="ql-block">经过悠悠岁月的洗礼,石碑界面被风化的凹凸不平,有的字迹已看不清楚。我请市里文化圈的业内专家对石碑进行拓片研究。基本弄清了碑文内容:</p> <p class="ql-block">碑文1:真定府赵州唐兴社一甲民人,陈计先刘氏,长男陈官,次男陈吏、陈印,父子四人,凭阴阳宫大吉踏看风水,新立山庄,唯恐失踪,有字存证。</p> <p class="ql-block">碑文2:万历十七年起立山庄,万历二十六年起盖关王庙一座,崇祯八年打井一眼,崇祯九年村北修桥一座。</p> <p class="ql-block">碑文3:三辈人:陈金山 陈玉山 陈国枝 陈国安 陈国业 陈国卿 陈国花 陈国忠 冯永年 第四辈:陈木香 陈文高 陈文星 陈杰。</p> <p class="ql-block">碑文4:木匠田仲*,石匠王好林,曹美忠使会钱八百文,保人陈木香替包还,砙(瓦)匠曹惟新。</p> <p class="ql-block">从碑文记载可以大致了解到陈家庄的建村历史:明朝万历十七年(1589年),一个叫陈计先的先人和夫人刘氏,带着他的三个儿子陈官、陈吏和陈印,从赵县唐兴社一甲来此立村。在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盖了关王庙;崇祯八年(1635年)打井一眼;崇祯九年(1636年)在村北修桥一座。碑文还记载了立村后第三辈和四辈人的姓名,以及立碑工匠姓名和费用情况。建村距今(2021年)已432年。</p> <p class="ql-block">(三)石碑的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专家告诉我,此碑大概立于明朝崇祯年间,距今约380余年。在我们当地(石家庄),这个样式的四面记事石碑不是太多,明代的就更少见了。此碑清晰记载了建村时间、建村后的大事件(修桥、打井、建庙)等内容,是刻在石头上的历史,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建议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尽量减少风雨的侵蚀风化,把村子的文脉流传下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二、赵县东西大章访亲记事</span></p> <p class="ql-block">碑文记载陈家庄陈氏来自赵州唐兴社,祖辈口口相传---陈氏先人从赵县东大章村迁来。健在陈姓老人讲,年轻时与东大章族人还有走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或六十年代初,东大章邻村从陈家老坟挖出宝贝占为己有,东大章的陈氏家族与对方对簿公堂。陈家庄的陈氏曾去人参与诉讼,最终打赢了官司。</p> <p class="ql-block">2021年7月29日,根据长辈提供的线索,我与本家叔辈陈素海一同前往赵县访亲。</p> <p class="ql-block">先到西大章村拜访了叔辈陈志录(1946年生,属狗,76岁)。他说,小时候就知道陈家庄是从东大章迁过去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经多次去过陈家庄,有时还住上几天(卖棉花),还说出了多个熟人的名字及居家位置。还提及与邻村辛庄(音)为老坟文物打官司的事儿,说陈家庄来了好多人,自行车把院子都放满了。他接待过从陈家庄来西大章走亲的乡亲。</p> <p class="ql-block">他说,西大章的陈家是从东大章迁来的。当时是奔着聂姓的舅舅家来的,至今已有五六辈100多人,他住的这条街叫陈家街。目前,村里的一些人也知道赞皇县陈家庄是从这边搬过去的。临走时,在街上见到陈振其(音)的爱人。她说:“俺老头儿年轻时,也去过几次陈家庄!”</p> <p class="ql-block">离开西大章村,我们到赵县城里拜访了东大章村的陈京波(1963年生)。前段时间,通过朋友引荐与他电话联系过几次。他告诉我们:听老年人说过,早年间从东大章搬到赞皇陈家庄一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父辈们去陈家庄拉石灰时,没少得到乡亲们的帮助。他也听说过陈家庄来人帮忙打过官司的事儿。对于东大章陈氏从何处迁来?引发官司的老坟主人是谁?是否有墓志铭?历史上与唐兴社有否关系?陈大哥不清楚。</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三、明代赵州唐兴社在哪里</span></p> <p class="ql-block">“赵州唐兴社”在哪儿?与东大章有否关系?多次到省图书馆、市图书馆和市档案馆查阅资料,找到一些相关信息。</p> <p class="ql-block">《赞皇县志》(2013年版)载:在明代实行里甲制度,后改里为社,社为县下面行政区划单位,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乡镇。</p> <p class="ql-block">明隆庆《赵州志》载:州编户二十四里社,曰在城、棘蒲、冯公、明德、名信、唐兴、轮城......但唐兴社的具体位置和治所范围没有记载:“其村集琐屑者不载。”</p> <p class="ql-block">明正德版《赵州志》也有“唐兴社”的记载:“万寿寺在唐兴社郭子村。”当时的郭子村就是现在的各子村,位于赵县城东北。</p> <p class="ql-block">清光绪《赵州志》注解--《赵州志校注》,在疆域章节记载:编户里社二十有四。村庄二百三十有四:城西南东大章(俱十五里)、西大章(俱二十里),城东北大罗村、罗大章、北大章(俱三十里)。</p> <p class="ql-block">清光绪《赵州乡土志》载:光绪末年,赵州划分为19个区:南三区段村、高村、东大章一带;北三区中帐、各子、罗村一带。</p> <p class="ql-block">《赵县地名志》(1983版)载:前大章公社地处赵县北部,在明清两代属唐兴社里,清代末年属北三区,民国初期属北区。高村公社位于赵县西南部,在清代末年属南三区,民国初期属南区。东大章村隶属高村公社,仅见于文字记载就有八百多年。</p> <p class="ql-block">综上史料,赵州唐兴社应该位于赵县东北部的前大章、各子村和罗村一带(地图右上角红圈,清末属北三区),与县城西南的东大章和西大章(地图左下角红圈,清末属南三区)相距30多公里,在行政区划上应该没有隶属关系。</p> <p class="ql-block">功夫不负有心人,6月24日,在明嘉靖《真定府志》查到《赵州图》,印证了上述推断。图上标注了24个里社的位置,“唐兴”社,位于赵县北部。比对图中“人和”社、“西封寺堡”的位置,判断东大章大概率属“人和”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四、碑文“唐兴社一甲民人”的含义</span></p> <p class="ql-block">明代实行里甲制度,核心职能是赋役征发和人口控制。110户编为一里,其中推选10户丁粮多者为里长,其余100户分为十甲,每甲10户。每甲设甲首一人,由甲内丁粮较多的户轮流担任,负责管理本甲赋役、户籍等事务。明代户籍分为民户、军户、匠户等类别,“民人”应指编入民户的普通百姓,是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碑文中“唐兴社一甲民人”释义:唐兴社第一甲的正式民户。</p><p class="ql-block">清康熙《赵州志》载:明洪武初州编户24个里社,人户2340户11235人。具体“唐兴社一甲”在哪个村,目前还没有线索,需要进一步调查考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五、唐兴社与东大章是否有关联</span></p> <p class="ql-block">碑文记载的唐兴社与口传的东大章,一个在县城的东北,一个在县城的西南,为何二者不符?近两年来,我先后走访了赵县东晏头、南龙化、北泥河等十多个陈氏聚居的村子,试图收集唐兴社与东大章相关的一些蛛丝马迹。</p> <p class="ql-block">东晏头村位于县城北面,全村基本都姓陈,被称为赵州陈氏祖发地。《赵州陈氏族谱》对祖上的来龙去脉有清晰记载。先祖陈柱,祖籍安徽蒙城,明初在此扎根繁衍,至今已有27世600多年历史。东晏头陈氏宗族事务管理协会原会长陈志栾告诉我,历史上,东晏头陈氏向县内或外县多处迁徙过,能明确下来的有10多个村庄,也不排除这些村再向别处分枝散叶的可能性。目前,没有往东大章和赞皇陈家庄迁徙的记载或口传记忆。</p> <p class="ql-block">县城东北向的冯家庄、西白庄、大马和南龙化村,东大章周边的南泥河、北泥河和傅刘庄村都是陈氏聚居村。走访得知:这些村的陈姓,有的来自山西洪洞县,有的来自东晏头,都没有听说与东大章或赞皇有关系。</p> <p class="ql-block">我到过前大章乡政府,与牵头负责全乡村志编写工作的马主任交流建立联系,马主任答应留心帮忙。</p> <p class="ql-block">栾城县南高村陈姓居多,与赵县前大章乡相邻。听说该村有块陈氏家族记事碑,就慕名前往。经实地察看,现场与村书记陈立业等陈氏族人交流,确认南高的陈氏与我们没有关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六、陈家庄先人到底从何而来</span></p> <p class="ql-block">综合碑文、方志资料、走访结果和文史专家意见,陈氏先人从唐兴社或东大章迁来均应视为正确。</p> <p class="ql-block">基本可以确定:陈氏家族的根在赵县东大章,陈计先父子来赞皇立村之前,从东大章到“唐兴社一甲”生活了一段时间,然后从“唐兴社”居住地来陈家庄立村。迁徙路线:东大章(祖源地)→迁至唐兴社入甲籍(户籍地)→明万历十七年迁陈家庄立庄(碑文记载)。</p><p class="ql-block">碑文记载的是户籍地,家族口口相传的是更早的祖源地。两者记录的是迁徙链条上的不同环节,应该都是真实的。“唐兴社一甲”是哪一个村?还有待东大章陈氏早期迁徙信息和唐兴社相关史料的挖掘考证。</p> <p class="ql-block">作为陈家庄陈氏后人,满怀对先人的敬畏和传统文化的喜好,对石碑内容进行了考证,草撰此文,供有兴趣者参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