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破窗 当代中国新摄影</p><p class="ql-block">策展人 Curator |西蒙·贝克 Simon Baker</p> <p class="ql-block">展览共分五个单元,这一篇章是第三单元《文化网罗》的内容。</p> <p class="ql-block">第三单元"文化网罗"单元则向内探寻文化基因的传承与重构。展览在此呈现传统与现代的无缝交融﹣﹣艺术家们以当代视角重释经典故事与文化图腾,在东方与西方艺术史的双重参照系中,创造出既饱含怀旧情愫又具历史纵深的视觉诗学。</p> <p class="ql-block">01《喜马拉雅水上乐园》</p><p class="ql-block">陈荣辉 2015年</p> <p class="ql-block">02《洪先生常在拱形屋顶下等待阳光》</p><p class="ql-block">洪浩 1998年</p> <p class="ql-block">03《上学路上》</p><p class="ql-block">于筱 2012年</p> <p class="ql-block">于筱的《上学去》和《未央》记录了孩童向成年过渡的不安,童年的理想主义与现实的碰撞。为了逃避社会压力,她构建了一个幻想世界,将成人的特征植入年轻女性的形象中,让她们徜徉在支离破碎的梦境中。</p> <p class="ql-block">于筱的图像凝固在时间中,反映了中国80年代繁荣的象征意义和独生子女政策挥之不去的印记。在《起源》中,她将一个年轻女孩置于一个充满危险和可能性的空间,那是一个不断扩大的神秘丛林。</p> <p class="ql-block">04《骑自行车的人一至八》</p><p class="ql-block">海波 1999年</p> <p class="ql-block">这组骑行者的时间切片,或可被解读为对加速现代性的寓言——个体在疾速流转的时空矩阵中,成为携带乡愁的孤独漫游者。</p> 05友谊(双联)<div>海波1999年</div> 06最后的晚餐<div>王庆松</div><div>1997年</div> 07新老兵<div>王庆松</div><div>1997年</div> 08跟我学<div>王庆松</div><div>2003年</div> 数位艺术家转向传统技法或历史图像以审视现代性。 曾是漫画家的桔多淇,通过一种出人意料的媒介—蔬菜—重新想象标志性形象。她以卷心菜雕刻的玛丽莲·梦露裸体日历,既指涉流行文化,亦隐喻中国从农业社会到后工业社会的转型。其材料天然易腐,象征传统在剧变世界中的短暂与万物的无常。 09娜娜<div>桔多棋</div><div>2010年</div> 10家当<div>黄庆军</div><div>2015年</div> 11观火NO.1<div>孙彦初</div><div>2007年</div> 邸晋军同样拥抱湿版技法,以既具当代感又深植过去的肖像,对抗数字图像的易逝性。 12 2021<div>邸晋军</div><div>2021年</div> 骆丹采用19世纪的火棉胶湿版工艺,携便携暗房深入云南偏远村落,既致敬这一古老媒介,亦赋予拍摄对象永恒的尊严。 13 素歌30号:拉华纳,池横底村<div>骆丹</div><div>2010年</div> 14杨杜蕾与杨化林姐妹,瓦娃村<div>骆丹</div><div>2010年</div> 15 何玉娟与子何对杰,老姆登村<div> 骆丹</div><div>2010年</div> 16 恰四迪与子罗海生,金秀谷村 17 施底村的恰福生<div>骆丹</div><div>2010年</div> 18 角色扮演系列<div>彭祥杰(老皮)</div><div>2012年</div> 19 角色扮演者系列<div>彭祥杰(老皮)</div><div>2012年</div> 20 练习跳法舞的小僧侣<div>杨延康</div><div>2009年</div> 潘钺的复杂场景捕捉脱去角色却仍着戏服的中国戏曲演员,将其置于受米开朗基罗、荷尔拜因等西方大师启发的意外情境中。 21 向米开朗基罗致敬<div>潘钺</div><div>2010年</div> 22 向荷尔拜因致敬<br>潘钺<br>2006年 23 有一天NO.01<div>王宁德</div><div>2002年</div> 24 有一天NO.17<div>王宁德</div><div>2002年</div> 25 聂隐娘<div>宗宁</div><div>2011年</div> 26 昨夜星辰<div>蔡东东</div><div>2019年</div> 27 “慢“系列<div>谢爱军</div><div>2011年</div> 28 “慢”系列<div>谢爱军</div><div>2011年</div> 29 半拉山<div>宗宁</div><div>2018年</div> 30 起源<div>于筱</div><div>2010年</div> 张巍则以新方法重构古典肖像—拍摄陌生人并将其五官拼合成一张复合面孔。他的《人工剧团》模糊现实与虚构的界限,唤起一种奇异而熟悉的存在。 31 人工剧团:不知名妇女肖像<div>张巍</div><div>2013年</div> 敬请期待第四单元《身份剧场》。 <p class="ql-block">摄影在中国的历史,与摄影媒介本身的历史一样悠长。但如果真的只是从1980年代未期开始,才有可能谈论“中国摄影”呢?这种设问看似挑衅,实则指向一个本质问题:在全球化浪潮将中国推至变革核心的当下,原本地理与时间维度上的简单界定已不足取信。但过去四五十年来的“中国摄影”是另一种历史、另一种叙述,是由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成熟的新潮艺术家以自己的方式定义的媒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之后,中国社会和中国摄影都经历了深刻的转变。随着政治与社会面貌的转变,摄影已成为艺术家记录、审问与重新想像现实的有力工具。因此,摄影独一无二地捕捉了这个处于变化中的国家—它变化中的城市、有争议的历史,以及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张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展览标题“破窗”的灵感来自荣荣,他可能是中国摄影界最重要的思想者和形象大使—无论在他那一代,还是后来者。1996年他与刘铮共同主编《新摄影》创刊号时曾撰文指出:“当封闭多年的房间里突然打开一扇窗,我们呼吸变得顺畅,新摄影的意义由此确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要探讨当代中国摄影之“新”,存在多重阐释维度,每个视角都带有自身的复杂性和细微差异。从1979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自然·社会·人”影展,经过1980年代的“新潮美术”,到1990年代之后的实验转向,历史的演进脉络渐次清晰。但本展刻意回避历史和主题叙事,邀请观者透过艺术家开启的“窗口”,在主题单元的互文关系中重构认知。以任何顺序来看,这些相互关联的作品单元共同构成一个关于新摄影的命题—既是根本性的,又极具中国的特殊性。</p><p class="ql-block">展览由西蒙·贝克(馆长)与劳里·赫维茨(高级策展人)在巴黎欧洲摄影之家策划。欧洲摄影之家团队特别感靳宏伟先生与馆长Angela陆女士,以及Emma女士对本项目的重要支持,翻译工作由郝青松博士协助完成。</p> <p class="ql-block">本次展览从宥爱美术馆的收藏中精选69位艺术家的150余件作品,打破线性时序桎梏,以五个主题单元构筑多重对话可能。这种策展思路呼应西方艺术史中的"沙龙悬置"传统,在主题边界的流动性中激发开放式探索。在展厅中央特别营造出教堂般的沉思空间,与环绕四壁的巨幅摄影"湿壁画"形成张力场域。这种尺幅与视角的交响,将摄影从静态记录提升为承载时间,记忆与凝视行为的生命载体。</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现实与幻象的边界消融,摄影作为认知世界的通道,展现出超越性的精神维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