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遵义钛厂:三线建设中的工业丰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三线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遵义钛厂宛如一座巍峨丰碑,承载着时代赋予的使命与担当,在特殊历史时期崛起,为中国钛工业发展及国防现代化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发展轨迹,是三线建设伟大成就的生动缩影,彰显了老一辈建设者们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力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时代催生:三线建设中的战略布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0世纪60年代,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外部军事威胁与经济封锁。为加强国防力量,改变工业布局不均衡的局面,党中央高瞻远瞩,作出三线建设这一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重大决策。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下,一场轰轰烈烈的建设热潮在中西部地区迅速展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遵义,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优势,成为三线建设的重点区域。1964年11月,根据中央加速三线建设、优化工业布局的战略部署,西南钛锆厂选址确定在遵义市南郊一处废弃的焦化厂 ,这里依山傍水,靠近南宫山车站,交通相对便利,企业代号“九〇六”厂,最初靠挂在遵义铁合金厂(85厂)。该厂是“〇九”工程配套建设的重点三线企业,承载着填补国内海绵钛规模化生产空白、打破国外技术封锁的重任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艰苦创业:白手起家的拼搏历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建设初期,遵义钛厂面临着超乎想象的艰难困苦。基础设施匮乏,建设者们在荒地上安营扎寨,住干打垒土房子,生活条件极为简陋。技术设备落后,尽管有抚顺301厂的技术与人员支援,但要实现海绵钛的规模化生产,仍需攻克诸多技术难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建设过程中,厂房设计与关键设备难题接踵而至。钛系统一工段电炉厂厂房建设一波三折,电炉容量从最初设计的1800千伏安,因产能要求不断提升,先后改为3000千伏安、6000千伏安,导致多次重新设计 。而当时国内无法生产6000千伏安的大型变压器,关键时刻,冶金部协调抚顺301厂调配设备,才解了燃眉之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建设者们秉持“边设计、边建设、边解决问题、边生产”的四边制原则,争分夺秒,三班倒施工。他们不畏艰辛,凭借顽强的意志和拼搏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在荒地上逐步建立起现代化工厂。1966年3月29日,遵义钛厂脱离遵义铁合金厂,划归稀有金属公司 ;1966年10月6日碳化炉投产;1967年2月17日,产出第一炉海绵锆,7月13日,锆铪系统一期工程建成;1969年3月28日,钛渣炉点火,4月24日生产出第一炉高钛渣;1970年9月17日,第一炉海绵钛成功出炉,标志着遵义钛厂全流程建成投产,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卓越贡献:中国钛工业的中流砥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遵义钛厂的建成投产,对中国钛工业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是中国第一家具备全流程规模化生产海绵钛的企业,结束了我国海绵钛依赖进口的历史,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打破了国外在钛材料领域的技术封锁与垄断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海绵钛作为钛材、钛粉及其他钛合金产品的基础原材料,在航空航天、武器装备、能源、化工等关键领域有着广泛应用。遵义钛厂生产的“航天”牌海绵钛,凭借其卓越的品质,成为国内军工和航空航天的主要基础材料 ,为我国“两弹一星”等国防工程提供了坚实的材料支撑,有力地提升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和国际战略地位,从根本上增强了国家的战略安全保障能力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遵义钛厂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其注重工艺设备研制开发,掌握了先进的海绵钛工艺主流技术,自行研发出“倒U型8吨还原蒸馏联合炉技术”“Φ2.4m无筛板沸腾氯化炉”等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和设备 ,推动了我国钛工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截至2024年4月,遵义钛厂已具备海绵钛产能25000吨/年、钛锭产能2000吨/年、钛管坯产能800吨/年 ,产品不仅满足国内需求,还远销国际市场,在全球钛工业领域占据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四、传承发展:新时代的砥砺前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随着时代的变迁,遵义钛厂积极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探索创新发展之路。2001年,遵义钛厂变更为贵州省省管企业,隶属于贵州省国资委;2013年4月,整体改制为遵钛集团,拥有下属控股子公司遵义钛业股份有限公司和遵义播宇钛材有限责任公司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新时代,遵钛集团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不断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其拥有一支勇于探索的专业技术和管理队伍,是国家发改委授牌的“高技术产业化”企业、科技部授牌的“国家级钛材料特色产业化”基地 。目前,遵钛集团拥有专利283件,其中实用新型专利251件,发明专利32件 ,形成了科研开发、成果转化与运用、科研经费保障、人才培养、知识产权保护等相互结合、相互支持的技术创新体系,以及自主创新为主、产学研合作为辅的技术创新新模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同时,遵钛集团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在巩固海绵钛生产优势的基础上,向钛深加工领域拓展,形成了更完整的产业链,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与抗风险能力。其产品涵盖海绵钛、精四氯化钛、氯化镁、钛锭、钛坯等,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遵义钛厂诞生于三线建设的特殊历史时期,成长于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它不仅是一个企业,更是三线建设精神的象征。当年建设者们不畏艰难、勇于奉献、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遵钛人,也成为新时代产业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遵钛集团将继续秉承三线建设精神,不断创新进取,为中国钛工业的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续写新的辉煌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