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的精神魂魄<br><br><br>在学习理解古人的思想时,不要陷入具体概念或者表述方法里,然 后用逻辑来排列对比这些概念的不同。我们要小心,不要被这些所限制。 现在不少学院式的理论研究,都是在概念和表述方法上比较差异。<br>《黄帝内经》里面有句话:“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有智慧的人,会 从不同的观点、概念和表述方法中去找背后那个相通的东西。<br>关于精、气、神,在《黄帝内经 · 灵枢 · 本神篇》里有一段话,讲 人的生命,以及人跟自然的关系。<br>原文是这样的:“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 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 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 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br>可以分成四段来看。第一段,讲的是一切生命的开始。“天之在我者 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生命的源头,来自天地赋 予两种不同的能量:德与气。<br>第二段,人的生命,“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生命的 根本是精。父母两种不同的生命力合在一起,它产生了“神”。人的生命 是这么来的。<br><br>就传统观念而言,人的生命不是简单的物质组成——卵子和精子, 它有一个灵魂或者称为神。这个观点和印度的阿育吠陀医学是一致的, 所有的传统医学都会重视这个部分。<br>比如现在做试管婴儿,找到健康的卵子,让它受精、着床,这些是 有形的部分。另一个重要的部分是,妈妈母体的能量状态和精神状态, 这是中医最关注的部分。<br>第三段,“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魂魄是什么 东西呢?我读研究生的时候,论文就是专门研究这个问题,当时查了很 多东西方和古代的文献。商周时代,“招魂复魄,是国之政事”,就像现在, 各个国家都把“招商引资”作为基本国策。我们的文明从无形慢慢发展 到了有形。<br>按现代的语言来说,比如当人睡着的时候,他的一些生理功能,比 如呼吸、心跳、血压还能够自动运转。睡着之后,如果有人拿针扎你, 身体本能会跳起来。还有,刚出生的小婴儿,不用教就会吃奶。自然界 的小动物自然就会抱住妈妈,或者一生下来就会跟着妈妈走。这些不需 要经过脑袋思考,不经过意识,偏重于肉体部分的生物本能,是“魄”。<br>什么是魂?比如古代的一些故事会提到,还有道家也这么认为,如 果一个人做梦,是他的魂出去游荡了。再比如,你想念一个人(或者事、 物),一直想一直想,你的魂就不在自己这里了。这就是魂萦梦牵,失魂 落魄,魂魄不在自己身上了,这样的人身体不会好。<br>这几年我治过一些喜欢收古董的病人,比如说收藏玉器。我们知道, 现在市面上很多古代的玉器真品,不少是墓里的陪葬品,陪葬品都是主 人生前挚爱之物,随身带的。快乐的时候摸一摸,痛苦的时候也摸一摸, 临死也放不下。这就变成了“神气所注”,精神魂魄所依附的场所。有些古董带有一些特定的信息。<br>过去在农村,有的小孩子身体很差,睡觉也不好,容易害怕,很瘦弱, 这些问题有很多原因。其中一个原因是他的魄或魂不足,神气聚不起来。 有的是因为受到惊吓,魂魄散了。<br>什么是神气聚不起来?先举个聚起来的例子,比如有的人好像能够 把大家聚起来,大家都愿意靠近他,因为他有能量,能形成一个中心, 就好像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一样,那首先是太阳有足够的能量啊。有的 人没有能量,容易被外界影响,东飘西飘,魂魄弱的小孩属于这种情况。<br>怎么聚?古书里有“招魂复魄”的方法,比如孙思邈的《千金翼方》 里的祝由科。<br>再比如,中医会用琥珀来治疗神散的病人。<br>琥珀是松脂球的化石,虫琥珀是虫子被松脂包起来的化石。它有一个 生命体被包在里面,然后在地底下经过百千万年形成的。它有一个生命体 的信息在里面,把琥珀给神散的孩子就会有用。《本草纲目》记载它有“安 五脏,定魂魄,杀精魅邪鬼……”“物象珀其内自有物命,入用神妙 …… 有蜂、蚁、松枝者尤好。”<br>再举个例子,以前在某些农村有这样的风俗,会给孩子做一件百家 衣,找不同的人家,每家要一块布片,合起来做一件衣服。懂的人,知 道要找好人家、善人家、有福的人家。因为过去有句话叫“积善之家必 有余庆”,积善的人有福德,这是一种好的信息。还有个老风俗是穿健康 聪明的孩子穿过的衣服, 一样的道理。<br>这个精神魂魄的部分,属于意识之前的东西。幼小的孩子、动物或 者是虫子、花草,他们的生命主要在那一层面运行。<br>第四段,“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br>如果说前面的“精神魂魄”有点像心理学的“潜意识、种族意识、 生命意识”,这一段就是显意识了。 后天的心智:志意思虑<br><br>“所以任物者谓之心”,我们用来认知外界的东西是心;“心之所忆谓 之意”,这是意向,或者回忆;“意之所存谓之志”,持久而坚固的意向, 需要实现的,会引导我们的生命力走向的,叫“志”。<br>比如我喜欢一个东西,刚开始,这只是一个意。每天升起的意向是 无数的,我喜欢这个,喜欢那个……飘起来的念头,马上就过去了,我 们没打算一定要抓住它,这就是“意”。<br>但是,我喜欢这个人、事、物,想抓,哇,我太喜欢这个了——这 个飘忽中的“意”,就固化为“志”了。<br>古人重视立志。什么叫立志?立志就是牢牢抓住想要实现的意愿。 志有小有大,会把我们引到不同的方向。<br>在中医来说,不同的“志”,它所带给你的能量的运转模式是不一 样的。<br>“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思考如何实现;然后呢, 思考的维度脱离当下,进入过去未来,他乡远方,这是“虑”。<br>“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假设某人喜欢吃汉堡包,这是“意”。他一定 要每天都吃汉堡包,这就是一个小小的志向了。这就来了一个问题,如 何才能每天吃到汉堡包?他得去赚钱买汉堡包,或者干脆开一家麦当劳吧。这就是“存变”的思。<br>然后,他跟谁合作?在哪里开?怎么才能发展连锁店?10年预期收 益多少?“因思而远慕”,这样就一步步想得越来越远,这就是人的后天 意识活动。<br>中医里面有一个说法叫“先天与后天”,“元神与识神”。《黄帝内经》 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前面部分的“精神魂魄”是“先天”;后面的 “志意思虑”,就是后天。<br>所谓“先天”就是人的生命还没有被后面渐渐产生的意识所影响、 干扰。比如一个3个月大的小孩,饿了就吃奶,他不会想要换个牌子、 弄点咖啡,再撒点肉桂粉,最好听着帕格尼尼的音乐来喝。这就是先天 和后天的区别。而且他吃的时候不会带着很多回忆,也不会带着很多思 想,也不会带着多余的情感。那么这些多余的东西是什么呢?古人叫“染 污”,也就是后天的识神。<br><br> 古人的心态<br><br><br>植物、矿物、山河大地,都是有灵魂的。《魔戒》是一部很好的电影, 它帮我们普及了传统文化的某一部分,它让我们知道万物有灵,不同的 山、不同的树、不同的水都有各自的思想。<br>书本上说这是远古人民的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这就把一个非 常丰富的东西给概念化、局限化,变得没有生命了。然后我们就不动脑 筋地下结论,很多概念因为比较顺溜,像汉堡包一样吃起来很快、很方 便,就接受了。<div>人是非常懒的。后天的心智是一套精密的程序,凡是不需要自己用 心观察、体会、感受的,只是在概念、理论、学说上动脑筋的,我们就 会吸收得很快,而且不假思索、理所当然地确信不疑。<br>需要我们用心体味的,就不太容易传播。所以从古到今一直有这样 一个观点:人类的精神其实在退化,因为人的内心在退化。<br>所以传统文化里讲到“先天、后天、元神、识神”这几个词的时候, 我们未必需要去学太多相关的理论和概念。<br>因为中国文化有一个重点,就是所有的知识、所有的理论是让你用 来生活的。 它不是为了创造一个思辨,然后去唤醒众人,或者让大家跟 你学,招揽一点影响力,不是这样。中国人的哲学就是他生活里可以时 刻感受当下可用的那个东西。<br>哲学,作为一个概念,是西方的观点。中国其实没有哲学这个概念, 因为西方的哲学是思辨之学,是心智—头脑的后天作用。<br>而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心是知行合一。生活就是一切。知道概念和学 说不是真知,那都是二手的无源之水。<br>所以学习传统文化,有不少人会找不同的概念和各种书籍的不同解 释作对比表格。不少逻辑型学生非常刻苦努力,但未必真能学进去。<br>学中医,我的建议是看原文,尽量不要急着看解释,甚至不要急着 求看懂,而是要求感受。<br>古代人写书是非常小心的。第一,因为律法比较严,不小心会掉脑 袋;第二,古代人敬天,不敢轻易去造做一个东西。凭着自己的“志意 思虑”造出来的东西很可能是异端邪说。<br>比如现在的中医界,最近几十年大家都喜欢创新,写经过多少年努力, 某人终于创造出一套方法或发现了一个理论,然后称之为“某某疗法”。<br><br>古代人不敢这么写,古代的书,常常有前言或跋。大意是:上天有 好生之德,圣人承接上天之道,不忍心万物毁坏,生灵涂炭,所以我这 个卑微的蠢人,就勤求古训、博采众长,然后我很小心地去体会这些万 事万物细微的变化,希望自己能体会到万物自然之理,以及往古圣贤的 清静用心,不至于污蔑了原意。经过多年的摸索实践,我觉得这些东西 是有效的,现在把它写下来告诉大家。<br>然后再三重复致歉:我实在是一个非常愚蠢、非常无知的人,如果 有错的话一定是我错,古代的圣人和上天的这些东西有幸让我接触到, 希望我没有误解。<br>古人的心态就是这样。<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