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抹额,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首服,也称额带、头箍、发箍、眉勒、脑包、抹头,是将布帛织锦等物折叠或裁制成条状围勒于额前,多饰以刺绣或珠玉。</p><p class="ql-block"> 抹额是中国传统妇女重要的装饰物,其形制多种多样,工艺手法、颜色图案丰富多彩。这种首服的起源可以远溯到商周时期,但“抹额”一词始于唐代,于明清时代较为流行。</p><p class="ql-block"> 一种观点认为,抹额可追溯到商周时期的头箍状饰物“頍”,“頍”以丝帛制成,不分男女尊卑,都可佩戴。另一种观点认为,抹额来源于幧头。幧头又称绡头、陌头,是流行于东汉以后的一种头巾,系扎时右后抄前,交结于额。</p><p class="ql-block"> 秦汉代以来,抹额用于军队仪仗,即“军容抹额”,是武士仪仗,以布帛抹额,用作部队标识。汉代将这种头饰称为冒絮或陌额絮,晋代称絮巾。《续汉书·舆服志》注,胡广曰:“北方寒冷,以貂皮暖额,附施于冠,因遂变成首饰,此即抹额之滥觞。”。汉代妇女也用布帛扎额,不过多为歌女舞姬这样装束,帛巾从前绕后,在脑后系结下垂,帛帽上缀有圆形饰片。</p><p class="ql-block"> “抹”字始于唐代,故使用“抹额”一词称呼这种将布帛折叠或裁制成条状围勒于额前的首服,始见于唐代。</p><p class="ql-block"> 宋代,军士仍将抹额扎在幞头或帽子之外,以不同颜色进行标识。《东京梦华录》卷十记有“兵士皆小帽,黄绣抹额,黄乡宽衫”。除此之外,由于宋代普通男人崇尚系裹头巾,抹额逐渐多为女子所用。宋代妇女的抹额在制作上比以前讲究,通常将五色绵缎制成各种特定的形状,有的在上面绣彩色花纹,有的缀上珠宝。元代贵妇用抹额不多,士庶之家的女子爱用抹额,防止发髻松散便于劳作,抹额形制比较简单。</p><p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期,抹额盛行,妇女不分尊卑,额间常系有抹额,形制也发生很大变化。除布条围勒于额外,还出现了多种样式,除了绣花,考究的还缀上珠翠宝玉,两端装上金属搭扣。富贵之家用水獭、狐狸、貂鼠等兽皮制作暖额,这种毛茸茸的兽皮暖额围勒在额部,宛如兔子蹲状,因此被称为“卧兔”。清代贵族女子穿戴朝服,要在朝冠下檐佩戴一只“金约”,形似圆形发卡,起束发作用,其上镂雕金云纹、镶嵌珠宝,应当是最高极别的抹额了。</p><p class="ql-block"> 从材质上分类,抹额可分为布料抹额和非布料抹额。布料抹额一般采用棉布、绡、锦、缎等天然纤维面料。明清时期,贵族及富贵人家会用非布料材质,如兽皮、金属材料,制作抹额以显示其富有,制作方法有点翠法、镏金法、掐丝法等。</p><p class="ql-block"> 抹额的实用功能最主要的为束发,便于劳作。到了冬季,抹额亦具有保暖功能。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抹额的实用性渐渐减退,取而代之的是其审美内涵。丰富多彩的抹额图案纹样体现了丰富的审美文化意蕴,展现了民间美术的审美理想。</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影视剧里的经典角色,欣赏一下。所有图片和文字都来自网络,侵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