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刘延海带着苗道人的锦囊,怀揣着忐忑与期待,在富顺县城东门口登上了一只到泸州的客船,离开了熟悉的家乡。在泸州住了一夜,他又乘船沿长江而下到达渝州,在渝州到处观察了几天,这里也没发现什么商机。他又乘船沿长江三峽一路向东,到了湖州地界,来到一个繁华的商业城镇一一泰兴镇。只见这里商贾云集,店铺林立,大街小巷热闹非凡,到处都是讨价还价的声音和行色匆匆的商人。</p> <p class="ql-block"> 初到泰兴镇,刘延海对一切都感到新鲜又陌生。他找了一家便宜的客栈住下,然后按照苗道人传授的经商之道,观察市场,寻找商机。他发现,泰兴镇的丝绸生意非常兴隆,但市面上的丝绸大多款式普通,缺乏新意。而他在富顺时,曾见过一些独特的纺织工艺,如果能将其融入丝绸制作中,或许能打开一片新的市场。</p><p class="ql-block"> 刘延海用苗道人给的银子,租了一间小店面,又雇了几个心灵手巧的绣娘和两个帮工,开始尝试制作出新颖款式的丝绸。然而,理想很丰滿,现实却很骨感。一开始,由于他缺乏经验,制作出来的丝绸要么质量不过关,要么款式不被大众接受,货物积压严重,生意十分惨淡。由于丝绸卖不出去,绣娘们也不来了,帮工也跑了一个,还留下一位40多岁叫郑远升的帮工,这人忠诚老实,也有一些文化会算账、记账等活计,他每天和刘延海一起兢兢业业打理着店铺,从无怨言,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刘延海称他为郑大伯。</p><p class="ql-block"> 看着日益减少的银子,刘延海心急如焚。但他没有放弃,想起苗道人的教诲,他开始向镇上的老商人请教,学习如何挑选优质的丝绸原料,如何把握流行趋势设计出更受欢迎的款式。他重又请回那些绣娘,经过不断的摸索和改进,他制作的丝绸终于渐渐有了起色,开始有顾客上门询问购买。</p><p class="ql-block"> 随着生意逐渐好转,刘延海面临新的问题。俗话说同行是怨家,这句俗语的确不错,一些心术不正的同行嫉妒他的生意越来越好,开始暗中使坏,散布谣言说他的丝绸以次充好。一时间,顾客们纷纷对他的店铺产生了怀疑,生意再次陷入低谷。</p><p class="ql-block"> 刘延海得知这些谣言后,心中气愤不已,但他深知冲动解决不了问题。他决定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刘延海每天和郑远升大伯一道挨家挨户地访问顾客和商家,邀请他们到店里参观丝绸的制作过程,让他们亲眼看到每一道工序的严格把控,并且承诺如果发现质量问题,无条件退货。同时,他还加大了宣传力度,亲自带着丝绸样品到各商户那里推销,用品质和诚意重新赢得了顾客的信任。</p><p class="ql-block"> 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刘延海在泰兴镇的丝绸生意终于站稳了脚跟。他的店铺越开越大,不仅在泰兴镇有了多家分店,还将生意拓展到了周边城镇。这时绣娘和工人也增加了几倍,已经有好几十人了,郑远升大伯已升为总管家,另外有经营能力又信得过的人,都成了每处店铺的经营掌柜,接受郑大管家的账务和经营管理。刘延海又到扬州开拓丝绸市场,再雇了一些工人和绣娘与他一起到了扬州。由于刘延海的丝绸因为独特款式和优良品质,深受顾客喜爱,成为了当地的知名品牌。来自于南京和苏杭二州的顾客越来越多,销量不断上升。</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生意场上应酬多”,这句话千真万确,要谈好每一笔交易也不是很容易的,买方卖方都想获得最大利益,价格上往往一个不添,一个不减,这时就要靠一个“磨”字,就要重在一个“谈”字,通过双方磨嘴唇“谈”技巧才能达到成交,没有稳定心理素质的人还真不适宜当生意人呀。</p><p class="ql-block"> 刘延海为了做成每一次交易,应酬就增多了,往往就会在豪华的茶馆里请商家喝茶,名为喝茶可实为谈生意,往往会一天半天或深夜都会泡在茶馆里,一笔大的交易成交,为了庆贺还会去酒楼宴请对方,再请若干牵线搭桥帮忙促成交易的陪客。家里的生产和店铺销售就全交给郑大伯去打理了,郑远升就成了刘延海的好帮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然而刘延海并没有因此而满足,他与苗道人之间书信往来不断,经常互通消息与交流。他时刻牢记着苗道人的话,不忘初心,始终秉持着诚信经营的原则。他深知,自己能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苗道人的指引与帮助。</p><p class="ql-block"> 在经商过程中,他结识了商道中的很多朋友,也认识了泰兴镇商会会长王吉泰;一来二去,王吉泰认为刘延海这个后生非同一般,他独自一人来到人生地不熟的泰兴地界,几年就闯荡出如此天地,这是好多人都无法做到的。在多次接触交谈中,刘延海的谈吐口才和知识界面,是此地商界中极少有的人才,由于王会长对刘延海的喜爱,有喜无意中向刘延海透露了一些商机,致使刘延海能准确及时的捕捉到这些商机而大获成功。</p><p class="ql-block"> 在与其他商家喝茶聊天中,刘延海听到了太湖盛产珍珠,那里的渔民除了打鱼而外,还人工养殖湖蚌获取珍珠,而太湖珍珠在珠宝中色泽美观质量上乘,价格昂贵,是达官贵人家中女眷挑选佩戴的首选装饰品。</p><p class="ql-block"> 刘延海听到此消息后,带了几个随从乘船到了太湖一带,摸清了珍珠产地、行情、价格后,又在当地高价聘请了一个识别珍珠的行家帮助开始收购珍珠,运回扬州售卖,后又运到苏州、杭州等地销售。</p><p class="ql-block"> 这时北京早已成为了明朝的都城,皇帝已由原燕王朱棣登基,年号改为永乐,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己转向北京,此时己是人流众多商贸兴盛。</p><p class="ql-block"> 刘延海带着随行在扬州经运河辗转来到北京,珍珠也就进了北京的各处商铺。刘延海常来常往在这条线上,有时也梢带中药材或其他物资,这几年的生意可说是意气风发赚得盆滿钵满。</p><p class="ql-block"> 话说永乐五年,太湖一带由于发大水,庄稼被淹没颗粒无收,房屋也被淹倒无数,本来就是鱼米之乡的地方却闹起了饥荒,灾民们成群结队外出逃荒,饿死人的事时有发生,城中百姓也断粮无米下锅了,到处一片凄凉。</p><p class="ql-block"> 王吉泰会长接到官府限令,限他十天之内从外地采购回五十万斤大米救急和赈灾。王吉泰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因他根本就不知道去什么地方采购这么多粮食呀。</p><p class="ql-block"> 刘延海前几天从苗道人来信中得知,四川盆地内这两年风调雨顺,粮食大丰收,但却找不到销路卖不出去而压在仓里。刘延海经过周密计划后找到王吉泰会长,向他表明来意又自告奋勇自己能担此大任。刘延海并提出要官府拨给十艘带风帆的大船,并派出商业官员和武装压运卫队,共同随船赴四川采购粮米,王吉泰会长听后大喜,心中千斤石头落地。他即刻向官府禀报并提出以上要求,官府很快就向船帮(后来的漕帮)派出十艘带风帆的快船和武装卫队,商业官员带着银票与船同行。</p><p class="ql-block"> 购粮船队扬起风帆,浩浩荡荡逆长江而上,经三峽过夔门虽说是逆流而上,但一是空船又有风帆,再者官府有时间限令,无人敢怠惰。</p><p class="ql-block"> 列位看官可能有所不知,明朝的官方船运组织在特殊情况下,如因承担国家物资或国家粮食运输等重要任务,要受官方直接控制,组织相对严密,部分环节带有准军事化特征(如统一调度、纪律要求),但也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军事编制,船上成员多为招募的民夫或水手。但特殊特况下官府可能会派兵武装压运。</p> <p class="ql-block"> 不几日,船队到了泸州地界,很快就与泸州商会谈妥了采购25万斤大米计划,刘延海又带领5艘快船沿沱江向富顺进发。到富顺县城东门口码头停靠好,刘延海与随同的商会官员找到富顺商会会长,也很快谈妥了25万斤大米的采购事宜。</p><p class="ql-block"> 趁大米装船的机会,刘延海回到离别多年的老家,虽说距黄泥滩老家有20里地,但他一会儿功夫就赶到了,见到了离别几年的父母并告知自已这几年经商和创业情况,这次回来是为官府采购粮食赈灾,马上就要随船队返回不能久留。父母听后喜极而泣,连夸儿子真有出息。</p><p class="ql-block"> 刘延海又马不停蹄赶到团标寺拜见苗道长,并向苗道长细诉了这些年经商的经历和这次为官府采购大米的事情,苗道人听后甚是欣喜,连连夸赞:“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呐!”</p><p class="ql-block"> 刘延海同苗道人夜叙至三更后同室而寝,苗道人向刘延海交待了在商业中要善于发现和掌握商业时势,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等教诲。天明后刘延海拜别了苗道人,回家拜别父母,又交给父母一些银两以作生活之需。当他赶到富顺东门口码头,大米装船刚好完成。富顺商会会长向刘延海连连致谢,感谢他为家乡粮食苦无销路而压仓解决了难题。</p><p class="ql-block"> 然后船队启航到泸州会合后,沿长江行下水再经三峽出夔门,不几日就回到了湖州驻地,百姓们燃起鞭炮欢迎救命的船队归来,他们兴奋的抬起刘延海一次又一次抛向空中。商会和官府的官员们欣喜极了,连连夸赞刘延海有功。并即刻组织人上船卸货到粮仓马上赈灾救济饥民。</p><p class="ql-block"> 通过给当地官府采购大米一事,整个泰兴镇和湖州府对刘延海均刮目相看,认为他及时出手为官为民解了因水灾带来的饥荒燃眉之急,官府给与了他嘉奖,老百姓更是把他当成了救苦救难的活菩萨,有的还在家中给他立了神位,每天焚香敬奉。</p><p class="ql-block"> 王吉泰会长真是越来越喜欢刘延海这位年轻人,于是将女儿王三巧许配给他,由于王吉泰并无儿子,于是就在王府成亲办了酒席,王吉泰把这个女婿当成了亲儿子来疼爱,成亲后刘延海有了老丈人作依靠,行起事来更是顺风顺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随着时日的流失和财富的积累,刘延海开始思考如何回馈社会。他想起了家乡那些穷苦的乡亲们,还有和自己一样因为贫困而上不起学的孩子们。于是,他决定回到家乡,用自己的财富为家乡做一些实事。</p><p class="ql-block"> 离家十年后,刘延海带着大量的钱财和丰富的阅历,与夫人一起踏上归乡之路。他在泰兴和扬州的生意则交与管家郑远升大伯经营,由丈人王吉泰负责管理。</p><p class="ql-block"> 此时的刘延海已不再是当年那个青涩的少年,而是一位成熟稳重、富甲一方的巨商。当他回到富顺时,家乡的面貌依然熟悉,山河依旧,但父母和乡亲们却已老去,但他知道,自己将为这片土地带来新的希望。</p><p class="ql-block"> (作者根据富顺民间故事搜集整理,故事有删改。) 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