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从合阳1个多小时的高铁就到达西安了。</p> <p class="ql-block"> 前2次来西安都因时间原因没有尽兴。</p> <p class="ql-block"> 曾经年少时的白居易,从江南来到长安,携带诗作拜见当时的名士顾况。顾况见其名“白居易”,便笑曰:“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啊!”等读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拍案叫绝,赞叹道:“有此才思,居亦何难!”</p> <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就来好好看看这“居大不易”的长安城。</p> 安顿好住宿先来到小雁塔。 <p class="ql-block"> 说起小雁塔,就不能不提到高僧义净,他是中国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他因仰慕玄奘学识大德,在玄奘圆寂7年后,他已37岁之时,走海路到达天竺国(古印度),在天竺学习佛法25年。</p><p class="ql-block"> 返国时,他携梵本经论约四百部、舍利三百粒至洛阳,武后亲至东门外迎接。</p> <p class="ql-block"> 小雁塔,建于唐景龙元年(707年),是为保存唐代高僧义净从天竺带回的佛经而建。是中国早期密檐式砖塔的代表作,最初为15层,现存13层,高43.38米。</p> <p class="ql-block"> 走进小雁塔景区,西安所有的闷热仿佛都被屏蔽在了这绿荫之外,顿感身心清凉。</p> <p class="ql-block"> 钟楼内保存有公元 1192 年(金明昌三年)铸造的大铁钟。</p> 这是鼓楼 <p class="ql-block"> 岁月沧桑,13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还能看到大唐的遗迹,真得感谢唐代那些建塔的工匠。</p> <p class="ql-block"> 小雁塔后面是西安博物院,虽然规模比陕西历史博物馆小很多,还是很有看点。</p> 玉匕首 <p class="ql-block"> 玉杯,不知是否是王翰那盛“葡萄美酒”的夜光杯。</p> <p class="ql-block"> 北周时候(公元557一581年)的彩绘佛像,1400多年了还依稀能看见上面的颜色。</p> 唐代的盘龙石柱 <p class="ql-block"> 唐代的铁佛像,虽满身锈迹但依然完整。</p> 明代的鎏金佛像 <p class="ql-block"> 北朝(公元386一581年)的佛板</p> <p class="ql-block"> 唐代的佛像,慈祥中面带笑容。</p> <p class="ql-block"> 走出西安博物院来到大雁塔,西安大雁塔已成为西安的地标了。</p> <p class="ql-block"> 大雁塔在大慈恩寺内,又名大慈恩寺塔,始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目前共七层,通高为64.517米,用于供奉玄奘从天竺带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经典。</p> <p class="ql-block"> 当年玄奘法师为了去天竺学习佛法,因出境不被批准而偷渡离境,从西域前往天竺。他穿过茫茫沙漠,翻越冰寒凌山,躲过一次次生死大劫,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天竺摩揭陀国王舍城,在天竺的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学习佛教知识。</p> <p class="ql-block"> 玄奘在天竺17年间钻研大小乘各种学说。</p><p class="ql-block"> 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携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自天竺归来,唐太宗派遣大臣房玄龄等亲自迎接,并大力支持其译经事业。玄奘也成为了中国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p> <p class="ql-block"> 贞观二十年(646年)应唐太宗要求,玄奘撰写了详细记载唐代时期西域边境风土人情的《大唐西域记》。</p><p class="ql-block">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唐太宗亲作《大唐三藏圣教序》,歌颂玄奘法师的佛学成就,在历史上广为传颂。</p> 大雁塔可登塔上顶 <p class="ql-block"> 塔內这玻璃管里有贝叶经复制品,当年因人造纸极为稀少,<span style="font-size:18px;">玄奘所携经书均为“贝叶经”。</span></p> <p class="ql-block"> 曾悬挂于大雁塔檐角处的明代风铎</p> 塔体维修时所更换的唐砖 塔内有印度高僧佛舍利 <p class="ql-block"> 老外对大雁塔也有浓厚的兴趣</p> <p class="ql-block"> 当年这登高一望肯定是半个长安城</p> <p class="ql-block"> 夕阳下的大雁塔,庄严中多了几分古朴,也更添了些许我们对玄奘法师的崇敬。</p> <p class="ql-block"> 大雁塔旁就是大唐不夜城,这璀璨的灯火能勾起多少你对古长安的幻想。</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去永安门上西安古城墙的路上,这石阶上老人挥毫泼墨的折扇,似乎也有了长安古韵。</p> <p class="ql-block"> 目光穿过永安门,你能看见千年前的长安吗?</p> <p class="ql-block"> 走,去西安古城墙上溜达一下,感受那千年前的雄魂大气。</p> <p class="ql-block"> 西安古城墙始建于隋唐、扩建于明代,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城墙。</p><p class="ql-block"> 城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轮廓呈封闭的长方形,周长13.74千米。现有城门18座。</p> <p class="ql-block"> 咦,是什么美景如此强烈地吸引着古城墙上的美女呀😜。</p> <p class="ql-block"> 登上西安古城墙,西安唐皇城墙含光门遗址博物馆值得去看看。它是目前唯一进行过考古发掘的隋唐皇城城门遗址。</p> <p class="ql-block"> 此城墙断面呈梯形,外侧高13米,内侧高12米,底部宽20.5米,顶端宽14.8米。通过城墙断面遗址能清晰看到隋唐、唐末五代、宋元、明清、近现代五个城墙文化层。</p> 城墙上民国时期挖的防空洞 <p class="ql-block"> 含光门门址共三个门道,形制相同,左入右出,中为御道。</p><p class="ql-block"> 门道进深均19.6米,东西门道宽均5.35米,中门道宽5.72米,门道之间隔墙厚均3.07米。</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隔墙侧有门道砖壁。道中间横着有5.15米的石门限,是为减缓车速之用,相当于现代的减速带。</p><p class="ql-block"> 现在还隐约可见因长期使用,留下的光滑清晰的车辙印痕。</p> <p class="ql-block"> 中门道石门限上凿有便于车辆通行的沟槽,是印证唐代车辆轮距的重要实物遗存。</p> <p class="ql-block"> 东门道现展示的是宋代路面,门道用夯土垫高,柱础石铺地,路面高出唐代路0.8米。</p> <p class="ql-block"> 含光门作为唐长安城皇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外交之门”。</p><p class="ql-block"> 门内以东,为鸿胪寺和鸿胪客馆所在地。鸿胪寺是唐代政府处理一切外交和民族事务的常设机构,鸿胪客馆是接待各国及少数民族来使的馆舍。</p><p class="ql-block"> 门外越两坊之地,有“大唐金市”一一西市。来自西域及中亚、西亚等地的商贾通过“丝绸之路来到长安,到达西市进行贸易。</p><p class="ql-block"> 作为唐代“丝绸之路”的外交起点,含光门与鸿胪寺、鸿胪客馆、西市共同构成了唐代中外社会经济文化交流的窗口。</p> <p class="ql-block"> 穿过文昌门,就到了西安碑林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碑林是一座以收藏、陈列和研究历代碑石、墓志及石刻造像为主的专题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碑林始建于北宋元祐[yòu]二年(1087年),后经历代收集,规模逐渐扩大。现收藏文物11000余件。其中国宝级文物19种(组)134件,一级文物535件。</p> <p class="ql-block"> 这“碑林”两字为林则徐所写。亭里的碑是由唐玄宗李隆基于天宝四年(公元 745 年)书写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石台孝经》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九百年前该石碑搬到这儿就再没挪动过。整个碑林的扩建就是围绕着这块碑扩建的。</span></p> <p class="ql-block"> 西安碑林中新馆的落成,呈列出更多的展品供大家欣赏。而且碑石都没有了玻璃罩,又近距离欣赏极其赏心悦目。</p> <p class="ql-block"> 秦以前主要是甲骨文和青铜器上的金文。秦到唐时期的书法主要就是碑石。宋代以后就有纸本绢本留下来了。</p> <p class="ql-block">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便于政令通达,实行“书同文”。秦始皇令丞相李斯等人创造出一种形体匀圆齐整、笔画简略的新文字,称为“秦篆”,又称“小篆”。</p><p class="ql-block"> 这块李斯撰并书的《峄(yì)山碑》,为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峄山时所立。碑阳为颂扬秦始皇功绩的文字,碑阴刻秦二世诏书及郑文宝题记,是后世学习秦代小篆的范本。原碑石已毁,此碑是郑文宝据徐铉摹本重刻。</p> <p class="ql-block"> 这是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出土的《曹全碑》,这是一块功德碑,记述了县令曹全的生平与功绩。</p><p class="ql-block"> 曹全是1800年前东汉时合阳的县令,他曾参与疏勒(现新疆喀什)之役,为维护国家安全做出贡献。</p><p class="ql-block"> 《曹全碑》属东汉末隶书完全成熟期的代表作品之一,其结字匀整,用笔方圆兼备,而以圆笔为主,风致翩翩,美妙多姿,是汉隶中秀美风格的代表。</p><p class="ql-block"> 此碑也为国保级文物,曾经上过邮票。</p> <p class="ql-block"> 这是《集王三藏圣教序碑》。王是指东晋书法家<span style="font-size:18px;">王羲之</span>,他被后代尊为“书圣”。</p> <p class="ql-block"> 此为唐太宗李世民为玄奘法师翻译佛经所作的序。</p><p class="ql-block"> 公元648年玄奘法师将《瑜伽师地论》这部大论著翻译完成,唐太宗李世民用2月时间通读后,无比赞叹玄奘法师精美的翻译。他答应了玄奘的要求写一篇序,就有了《三藏圣教序》。</p> <p class="ql-block"> 唐太宗完成这篇序后,和玄奘同一寺庙的僧人怀仁,说他把这篇序汇集成王羲之的字,这令唐太宗喜出望外。</p><p class="ql-block"> 但不是这篇序中的每个字王羲之都曾写过,没有写过的字得通过偏旁部首组合而成。</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可能僧人怀仁不会想到,一个承诺,这1900多个字竟用了他24年的时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此碑因集唐太宗美文、王羲之书法、高僧玄奘事迹于一体,被誉为“三绝碑”。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当千百年后王羲之的真迹荡然无存之时,这篇作品成为我们今天了解王羲之字迹最重要的途径。也成了书法爱好者临摹的范本。</span></p> <p class="ql-block"> 新展馆中展示了7个颜真卿书的石碑,这个《大唐多宝塔感应碑》是颜真卿44岁时所书。</p><p class="ql-block"> 颜真卿是唐朝名臣、书法家,擅长楷书、行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p><p class="ql-block"> 此碑为唐代楷书典范之一,历代学书者多以此为入门范本,至今仍是书法教育中的重要教材。</p> 书法家徐浩题额 <p class="ql-block"> 《颜勤礼碑》是颜真卿为其曾祖父颜勤礼撰文并书写的神道碑,为颜真卿晚年楷书的代表作。</p><p class="ql-block"> 颜真卿晚年风格以圆劲雄浑的笔触、严谨庄重的结体为特征,奠定“颜体”范式。</p> <p class="ql-block"> 老展馆里《断千字文》刻石是唐代著名书法家张旭狂草书法作品,现仅存6块残石。</p><p class="ql-block"> 该作品以行笔奔放不羁、章法率意超旷著称,作为狂草艺术的典范之作,其与《古诗四帖》共同构建了张旭"草圣"的艺术坐标。</p> <p class="ql-block"> 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的作品。米芾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书法成就以行书为最大,兼擅篆、隶、楷、草等书体。</p> <p class="ql-block"> 北宋皇帝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体。他简直就是个妥妥的文艺青年。</p> <p class="ql-block"> 南宋晚期至元朝书法家赵孟頫的《临定武兰亭并跋》。</p><p class="ql-block"> 赵孟頫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皆擅长,创“赵体”书,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p> <p class="ql-block"> 明代书法家董其昌石刻。</p><p class="ql-block"> 他17岁参加府试时,因书法不足屈居第二,自此发奋研习书法。</p><p class="ql-block"> 其书法创作主要集中于楷、行、草三体,以秀逸、淡远、爽俊为美学特征。</p> <p class="ql-block"> 清末民初著名的书法家吴昌硕的楹联,他是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 </p><p class="ql-block"> 他以“诗、书、画、印”四绝称雄艺坛,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石鼓篆书是一种过渡性字体,兼具大篆和小篆的特点,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吴昌硕书写的石鼓篆书:渊深识鱼乐,树古多禽鸣。</p> <p class="ql-block"> 于右任是辛亥革命元老,民主革命的先驱者,伟大的爱国者,中国近代史上卓有成就的社会活动家。</p><p class="ql-block"> 他也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书法家,以其在魏碑体和草书方面的成就而闻名。</p><p class="ql-block"> 下面是他的石刻。</p> <p class="ql-block"> 新展馆中还有昭陵六骏。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六骏是李世民统一天下、转战沙场时所骑的六匹战马。</p><p class="ql-block"> 它们分别是拳毛騧(guā)、什(shí)伐赤、白蹄乌、特勒骠(biāo)、青骓(zhuī)和飒(sà)露紫。</p><p class="ql-block"> 六骏浮雕石刻千余年来保存完好,其中“飒露紫”和“拳毛䯄”两石在1914年被盗卖国外,现藏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2001年10月28日,中国邮政总局发行了一套《昭陵六骏》特种邮票,表达了中华民族对昭陵六骏这组国宝重器的崇敬与爱戴。</p> 这是六骏之一的什伐赤 <p class="ql-block"> 每年春晚午夜之时,那雄浑厚重的钟声,带着千年古朴青铜的沧桑,撞开辞旧迎新的大门。你会猜想到那口钟是在哪儿吗?</p><p class="ql-block"> 那余韵悠长的钟声,就来自这口西安碑林博物馆收藏的景云钟。</p><p class="ql-block"> 景云钟重6吨,有铭文292字,记述了道教的神秘玄妙和对景云钟的夸赞。由唐睿宗李旦于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撰并书。</p> <p class="ql-block"> 一笔一画,书写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坚强;一碑一石,蕴藏着天地日月的风华与传奇。</p><p class="ql-block"> 西安碑林博物馆,让我们穿越时空,领略到那文字永恒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西安钟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万历十年(1582年)迁建于现址。</p> 钟楼的彩绘鲜艳夺目 <p class="ql-block"> 夜幕降临,华灯亮起,金碧辉煌的钟楼顿时有了盛唐的繁华。</p> <p class="ql-block"> 这一刻你真的有重回盛唐的错觉</p> <p class="ql-block"> 西安鼓楼始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有着600多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地处西安东南40公里,距蓝田县城10公里的水陆庵。</p><p class="ql-block"> 地铁半坡站有去蓝田的客车,再从蓝田可打车到水陆庵。</p><p class="ql-block"> 走进古刹,感受到的是浓浓的烟火气。</p> <p class="ql-block"> 水陆庵,又名蓝渚庵,是皇家寺院悟真寺其中的一部分,为六朝名刹。</p><p class="ql-block"> 水陆庵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年间(公之581一591年),明代秦藩王朱怀埢(quán)奉这里如家祠佛堂,于嘉靖四十二年至隆庆元年(公元1563一1567年),以五年时间修茸庙宇,重修壁塑并保存至今。</p> <p class="ql-block"> 水陆庵虽称庵,却从未居住过尼姑。</p> <p class="ql-block"> 水陆庵现有3700余尊壁塑,是我国目前保存较完整泥质类文物实体。</p><p class="ql-block"> 它将释迦八相、五百罗汉过海等佛传故事与中国的儒道文化有机结合,构成壁塑主体。</p><p class="ql-block"> 将悬雕、圆雕、浮雕、镂刻等艺术手法融为一体,点泥成金,巧夺天工。</p> <p class="ql-block"> 西安半坡博物馆位于西安市灞[bà]桥区半坡路155号,是中国第一座史前聚落遗址博物馆。于1958年4月建成开放。</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村落遗址,也是目前唯一保存完好的原始社会遗址。</p> <p class="ql-block"> 半坡遗址共清理出房屋遗迹40多座、地窖遗迹200多座、灶坑80多个、柱洞400多个、陶窖6座、墓葬170多座,出土了近万件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以及数量众多的彩陶、雕塑等艺术品和各类装饰品。</p> <p class="ql-block"> 这是半地穴圆形房屋。这座房屋的屋基是凹入地下的圆形浅穴。</p><p class="ql-block"> 在坑穴的周围紧密地排列着高约0.6米的木板,木板内外敷有草拌泥,曾形成了地面上的墙体。</p><p class="ql-block"> 屋内有一个瓢形灶坑。</p> <p class="ql-block"> 这是半地穴式方形房屋。这座房屋被发现时,仍然保持着被焚毁后的状况。</p><p class="ql-block"> 最上屋的堆积中,约有20根炭化了的屋椽(chuán),由四周向中央倒置,显示屋顶可能是一种“四角攒尖”的形状。</p><p class="ql-block"> 屋内居住面的西部是一个高于东部约0.1米的平台,有可能是最早的“炕”,也叫“土床”。</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个储存着谷物的袋状窖穴。穴壁用细腻的黄土涂抹过,穴底有一圈小浅槽,小槽的用途不明。窖穴的底部直径为1.68米,发掘时窖内堆积有谷子的朽壳,厚0.18米。</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大型的连通灶,由两个形状不同的灶坑组成,在底部有一条火道相连。灶的上半部巳不存。</p><p class="ql-block"> 这种灶通常设在大型房屋中,应是为庆典、祭祀等活动准备食物用。</p> <p class="ql-block"> 半坡遗址中发现82座瓮棺,每个瓮棺内葬一名婴幼儿。多数瓮棺分布在居住区的房屋近旁,有些成群分布,其余的零星散布在居住区各部分。</p><p class="ql-block"> 作为棺盖的陶盆和陶钵底部往往凿有小孔。有的陶盆内壁绘有人面鱼纹或鹿纹,有的陶钵口沿上有刻划符号。</p> <p class="ql-block"> 一个3一4岁的女童被葬在这座土坑墓中。女童入葬时佩玉石耳坠,腰部围饰石珠串。骨架的股骨上部呈现淡红色,可能曾撒有颜料。随葬6件陶器,其中一个陶钵盛满谷子。</p><p class="ql-block"> 这也是半坡遗址中唯一发现了木板葬具的墓葬。</p><p class="ql-block"> 这座特殊的女童墓应与当时的宗教信仰有关。</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祭祀活动的遗迹。半坡时期人们曾用立石、烧火和掩埋象征性的陶器等方式进行祭祀,而且祭祀遗迹的分布区还发现了几座墓葬。</p> <p class="ql-block"> 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发现了一些形式多样的刻划符号。符号笔画规整,均匀流畅。</p><p class="ql-block"> 这些神秘符号的含义何在?它们是制作者或使用者的标志?或者,它们是文字的雏形?</p> 人面网纹彩陶盆 鱼纹彩陶盆 骨针 <p class="ql-block"> 陶澄滤器,它接近底部的四周有数个小圆孔,是用于过滤捣碎的汁液,还是一种酿酒的器具,有待考证。</p> 陶纺轮、石纺轮和骨梭。 <p class="ql-block"> 朴素的陶器,在半坡人用指甲戳印后,便有了漂亮的装饰。爱美之心古今皆同。</p> <p class="ql-block"> 波折纹是半坡遗址彩陶最富特色的几何纹样之一。从顶部俯视,壶上的彩绘就像是一朵盛开的花朵。所以艺术就是源于生活。</p> <p class="ql-block"> 虽然我们无缘目睹盛世长安,李白的纵酒高歌、王维的低吟浅唱。但千年的时光,总给我们留下些许岁月的痕迹,在回望中我们有了更多对长安的怀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