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今年五月上旬,从上海出发,自驾游览了豫东和鲁西南地区的一些古迹,重点是祭拜“中华人文始祖”和“先秦诸子百家”。行程中主要的古迹有:周口太昊陵、西华女娲城、鹿邑太清宫(老子故里)、虞城木兰祠(木兰故里)、商丘古城、芒砀山汉文化旅游区、徐州云龙湖和户部山古民居、微山湖风景名胜区、滕国故城与龙泉塔、曲阜三孔景区、临沂琅琊古城等。</h5>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鹿邑县</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鹿邑县,古称苦县、鸣鹿,隶属河南省周口市,位于周口市东北部,地处黄淮平原涡河中游,豫皖两省交界处,是连接中原经济区和皖江经济带、长三角的枢纽城市。鹿邑地域原属豫州厉国,春秋战国时期始置苦县;1968年6月,鹿邑县属周口地区;2000年6月,鹿邑县改属周口市。由于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李耳(老聃)诞生在苦赖乡曲仁里(今鹿邑县太清宫镇),因此,鹿邑有“老子故里、道家之源、道教祖庭、李姓之根”等文化名片,享誉天下。</p> <div><br></div><div><b>紫气园</b><br></div><div><br></div>紫气园 ,又称“紫炁园”,位于老子故里鹿邑县城西关,占地20亩。紫气园的命名源于道教中的“炁”概念。道教中的“炁”不同于一般的气,是一种气场,老子是这种“炁”的发现者。紫气东来,指的是紫炁从鹿邑而来,象征着祥瑞之气。鹿邑人民为了纪念给家乡带来祥瑞之气的老子,修建了这座紫气园。 <p class="ql-block"><b>老子骑青牛。</b>园中央矗立着一尊老子骑青牛西去的的石像,雕像基座高5米,正面是原国防部长张爱萍上将题的“老子像”三字。相传老子骑青牛从家乡鹿邑出发,途径函谷关时,应函谷关关守尹喜的邀请留下了著作——影响后世数千年的《道德经》,紫气东来的说法也出自于此。</p> 石像北侧基座上刻着《老子生平简介》:“老子(约前五七一年-前四七一年),名耳,字伯阳,谥号聃,生于春秋时期。。。” 石像北侧基座上刻着《老子道德经碑》。 园内种植了各种花卉树木,修建有亭子,亭柱上有名人题词。花园里满是休闲的老人,有人在打羽毛球。 还有人在下棋,棋盘是5条横线和5条竖线,形成16个方格,有可能在玩“成龙成方棋”。更多老人在一旁观战。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老子故里旅游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子故里旅游区由太清宫风景区、明道宫风景区与其他风景区组成。以我国古代伟大思想家、世界著名历史文化名人老子的诞生与成长以及后人对其祭祀活动所遗留文物古迹为主体,配以周围其他著名的历史遗迹人文景观,并与该地所特有的自然景观相结合的一个集历史文化、自然风情、休闲养生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区。同时,发掘商周大墓等历史遗址、楚汉相争的垓下古战场、陈抟故园、武平封侯处(武平城)等遗迹,展示老子故里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展示古代战场波澜壮阔的场景,展示三国曹氏纵横驰骋、争夺天下的雄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明道宫风景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道宫,原名“紫极宫”,始建于汉代,到唐代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历经宋、元、明、清各代的增建和修缮,最终形成了目前的规模。明道宫是为纪念老子而修建的,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宋真宗皇帝在北宋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亲自到鹿邑祭拜老子,并题写了“明道宫”三字,意在彰显道德、真理。如今的明道宫景区以紫气大道为界分为两部分,紫气大道南为弘道苑,北为明道宫,明道宫由众妙之门牌坊、迎禧殿、玄元殿、文昌阁、藏经阁、享殿、升仙台等建筑构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众妙之门牌坊。</b>众妙之门牌坊是明道宫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位于景区中轴线上,紧靠紫气大道北侧。“众妙之门”取自 《道德经》中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句。牌坊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体现了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牌坊的当心间额曰“众妙之门”四字,寓意老子思想的博大精深和道家文化的精髓。由众妙之门牌坊进入景区,可以更好地体会老子的思想,感受道家文化的深邃与玄妙。</p> <p class="ql-block"><b>城湖秋月。</b>城湖秋月景观由众妙之门牌坊之后的长堤和左右对称的两池湖水组成。长堤叫“犹龙堤”,堤上有一座石拱桥,两池湖水由石拱桥洞相连通,西侧是“清溪池”,东侧是“紫凝池”,统称“犹龙湖”。“犹龙”是孔子向老子问礼后对老子的赞誉,形象地说明了老子思想的深邃玄妙与万千变化。对明道宫的城湖秋月,古人有诗句记载,前有“一片绿波飞白鹭,半空紫气下青牛”的质朴赞叹,后有“搔首白云连紫气,溶溶宛在水中央”的赤诚歌咏。</p> <p class="ql-block"><b>明道宫山门。</b>山门正中悬“明道宫”三字横匾,为北宋真宗皇帝赵恒御书。据记载,公元1014年,真宗在太清宫朝拜老子后,夜宿明道宫迎禧殿。见大殿正门没有名字,遂提笔写下“明道宫”三字,命人悬于宫门之上。山门正面的门联采用上面提及的前人诗句:“一片绿波飞白鹭;半空紫气下青牛”。</p> <p class="ql-block">山门背面的门联:“南眺睡庵,瞻白云道苑;北望仙台,访犹龙遗迹”。上联的“睡庵”指的是“白云庵”,据清《鹿邑县志》记载,五代末至宋初著名道士陈抟被周世宗赐号“白云先生”,故陈抟生祠又叫白云庵;下联的“仙台”指的是“升仙台”,又称“老君台”。</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迎禧殿。</b>迎禧殿是北宋皇帝宋真宗到太清宫朝拜老子后“驻跸明道宫”的地方,宋真宗在此召集文武百官商议朝政、决策大事。“迎禧殿”三字由宋朝大书法家米芾题写,殿门楹联“经史子集根柢于道,释儒伊耶宗旨归德”,表明了道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联系。因为有皇帝曾在明道宫居住过,鹿邑的老百姓直到今天仍把明道宫称为“东皇城”。</p> 在迎禧殿里,东山墙上有一幅《宋真宗朝老图》。图中除宋真宗本人之外,还有宰相王旦、相王元偓、荣王元俨等文武百官,较为详细地记录了宋真宗赴鹿朝老的历史记载。西山墙挂的则是宋代时期鹿邑及明道宫的地形图。另外,迎禧殿内既有《史记》对老子生平的记载,也有《资治通鉴》对宋真宗朝老的记载;既有真宗皇帝关于老子故里的圣旨诏令,也有真宗皇帝所作有关老子的诗文;既有宋代高道陈抟老祖的简介,也有今人朝拜老子的祭文。 <p class="ql-block"><b>八卦台。</b>八卦台以青石为基,汉白玉为栏,简洁有致,庄严大方。围栏上的图案是传说中“八仙过海”时八仙使用的法器,俗称“暗八仙”。这八种法器分别是鱼鼓(张果老)、宝剑(吕洞宾)、横笛(韩湘子)、荷花(何仙姑)、葫芦(铁拐李)、扇子(汉钟离)、阴阳板(曹国舅)、花篮(蓝采和)。八卦台中央就是著名的太极图,形如阴阳两鱼互纠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太极图的最大特点就是把抽象的阴阳学说浓缩到一个简单而又十分形象的几何图形中,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是对大化宇宙产生、发展过程的高度形象的概括。八卦台三层栏杆的设计表达了道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哲学思想,并与周边两株皂角树(一株无花有果、一株有花无果)共同呼应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的阴阳和谐观念。</p> <p class="ql-block"><b>传道八卦台。</b>近期,明道宫景区策划了“传道八卦台”的主题活动,通过沉浸式体验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景区每天上午十点钟,在八卦台推出大型真人秀演出《太极秀》。</p> <p class="ql-block">以八卦台为核心,四周还分别建有崇道亭、尚德亭、抱朴亭、守素亭等四个亭子,一起组成完整的四面八卦空间构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崇道亭。</b>崇道亭位于八卦台的东南角。亭名出自《道德经》第五十一章,取“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之意。</p> <b>尚德亭。</b>尚德亭位于八卦台的东北角。亭名出自《道德经》第五十一章,取“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之意。 <b>抱朴亭。</b>抱朴亭位于八卦台的西南角。亭名源自老子《道德经》第十九章,取“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之意。 <b>守素亭。</b>守素亭位于八卦台的西北角。亭名和抱朴亭一样也是源自老子《道德经》第十九章,取“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之意。 <p class="ql-block"><b>玄元殿。</b>玄元殿是明道宫建筑群中最大的宫殿。唐朝开国皇帝李渊拜老子为始祖,尊老子生地鹿邑为其祖庭,并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后人就建玄元殿予以纪念。老子博大精深的思想是从这里孕育产生并发扬光大的。玄元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尽管在历史上曾多次毁于战火,但目前所见的是根据史料和考古发掘资料复建的。</p> 玄元殿内的一座老子青铜坐像引人侧目,铜像高7.6米,重8.6吨。只见老子手拿如意钩,衣带飘逸,上饰有仙鹤寿桃和商周青铜器常用的变形龙纹,其安详飘逸的神态让人联想到老子在《道德经》中写下的“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玄元殿不仅是明道宫的核心建筑,也是了解老子思想和道教文化的重要窗口。在此,我们感受到老子哲学的深邃与博大,同时也欣赏到殿内精美的壁画。这些壁画是由著名雕塑家、山水画家崔小立主笔创作的,壁画内容包括老子生平、玄元大会、孔子问礼,等等。 <b>享殿。</b>享殿是古人向老子表达敬意的神圣之地,供奉着“三清”与“三圣母”,象征着道教信仰。享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唐玄宗李隆基曾亲临此地。享殿不仅是道士们举行庄严法会的地方,也是对道教文化传承与发扬的重要场所。 <p class="ql-block"><b>老君台。</b>老君台位于明道宫景区的最北端,台高13米,顶部面积765平方米,底面积略大。全台以古式大砖堆砌,由24个平面围成圆柱形,台上环筑七十厘米高的垛口女儿墙,形与城墙相似,是河南省保存较为完整的高台建筑之一。老君台上有正殿3间,东西偏殿各1间。据专家考证,按中国秦汉时期建台的旧制,它最初应是同陕西黄陵的武仙台、河北临漳曹操修的铜雀台是一个时期,也就是说应建于两汉时期。老君台自下而上共有33级台阶,因为道教认为天有33层,道教上有“33阶上青天”之说。居高临下,老君台雄伟壮观,整个台体呈24边形,其施工和工艺技术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p> <b>老君台山门。</b>传说老子是在此台上羽化升仙的,故老君台又名“升仙台”。但实际上,这座高台是为纪念老子晚年在这里聚徒讲学而修筑的。 <b>老君台正殿。</b>正殿建在33层之上,正中供奉着老子塑像,象征着老子修道悟德达到了最高层。殿前壁东西两侧嵌两方石刻,分别为“道德真源”、“犹龙遗迹”,系明代碑刻,是明朝万历年间修缮时留下的。 <b>炮轰老君台。</b>1938年6月1日上午,侵华日军第4骑兵旅团藤田所部从安徽亳州方向进犯鹿邑县城。当年鹿邑小城全是低矮的平房,这座高高耸起的老君台被日军认为是一处军事据点,于是用迫击炮向它一连发射了13颗炮弹,大有要把它炸平之势。但日军只听见炮弹的出膛声,却没听到炮弹的爆炸声,炮击目标依旧高高地耸立在那里,岿然不动。继而日军改变射击方向,向县城连发数十炮,炮炮皆响。此情形让日军十分诧异和不安,当他们来到打了十几发炮弹而未爆炸的那座高高的建筑物前时,得知他们炮轰的目标原来是道教鼻祖太上老君的升仙台时,不禁惊呼:“中国的老祖宗显灵了!”连忙跪地磕头谢罪。 两年后,逃难百姓陆续回到县城,老君台的道士也回到老君台。看到日军把没爆炸的炮弹还留在老君台上,便把情况反映给慈善会会长赵万成。赵万成派他教私塾的弟弟赵万本领着几个年龄较大的学生到老君台查看后发现,老君台大殿东墙、东偏殿后墙和柏树上共中炮弹12发,其中两发穿过大殿山墙,一发卡在梁上,一发落在老君像前神龛上,还有一发卡在了殿东柏树的树杈上。直至2003年9月5日,在维修施工时又意外发现了第13发炮弹。那发炮弹也打中了老君台,只是打到了土里。老君台虽然经过几次修复,东山墙和古柏树上弹痕还清晰可见,为日军侵华留下了又一铁证。 老君台上的西偏殿,财神殿。 老君台上的东偏殿,灵官殿。 <b>老君台铁柱。</b>山门内东侧有铁柱一根,突兀而立,古色默然。铁柱,俗称“赶山鞭”。因老子曾任“柱下史”(柱下史是周秦时期设置的官职,汉朝时期演变为御史官职),故该铁柱是后人纪念老子的象征之物。据清《光绪鹿邑县志》记载,此铁柱“高八尺,围尺有八寸,旧志谓为唐时旧物。” <p class="ql-block"><b>谢罪老君台。</b>景区每天上午十点二十分,在老君台前有《谢罪老君台》的表演。</p> <p class="ql-block"><b>圣泉井。</b>据传,这口井是老子和他的弟子们一起挖掘而成的。当年,老子在这里一边“聚坛讲学”,一边“修身炼丹”。无论是吃是用,还是炼丹,都使用该井之水。后来,老子“仙蜕升天”,留下的这口井非但不枯不干,反而日渐旺盛,聚而成泉。公元666年,唐高宗李治赐名曰:“圣泉井”。</p> <p class="ql-block">现在圣泉井的井口用铁丝网封上了。</p> <p class="ql-block">旁边有老子和弟子的石像,象征性地“赐予”圣泉井的圣水,游客排队上前洗手,或灌瓶饮用。</p> <p class="ql-block"><b>皇祭殿。</b>历史上,曾有8位皇帝来鹿邑祭拜老子,他们分别是汉桓帝刘志、魏文帝曹丕、唐高宗李治、武则天武曌、唐玄宗李隆基、梁太祖朱全忠、宋真宗赵恒、宋徽宗赵佶。唐朝皇帝把老子奉为先祖之后,在老子讲学处修建宫殿,叫紫极宫。北宋大中祥符七年,即1014年,宋真宗赵恒亲来鹿邑祭拜老子,就住在紫极宫中的迎禧殿里,他感到宋代应该比唐代更为尊崇老子,为此,就改紫极宫为明道宫,并提笔挥毫,写下了“明道宫”三个大字。宋真宗把紫极宫改为明道宫含义深刻:明,即是显示、彰显;道,即老子所倡导的天下大道;明道宫,即是彰显道德、真理的地方。宋真宗取“明道宫”之名,表明了真宗皇帝深得老子思想之真谛。</p> <b>问礼亭。</b>问礼亭是一座六角古亭,造型独特,古朴典雅。亭子中央竖有孔子问礼图碑,供游客参观和缅怀这一历史事件。孔子(名丘,字仲尼)一生中曾多次向老子问礼,其中有据可查的就有五次之多。问礼亭是孔子第三次向老子问礼的地方,这一年孔子周游列国后返回鲁国,途经鹿邑时再次拜访老子。问礼亭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和祈愿,特别在高考季节,考生家长会在问礼亭悬挂福牌,为学生祈愿金榜题名。<br> <p class="ql-block"><b>弘道苑。</b>弘道苑在明道宫之外,位于紫气大道以南,与北面的明道宫共同构成了整个景区。弘道苑占地面积广阔,达1.5万平方米,是明道宫景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弘道苑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设计元素。苑内绿树成荫,环境幽静,是游客休憩和了解老子思想的好去处。</p> <div><br></div><b>太清宫</b><br><br>太清宫,位于鹿邑县太清宫镇,是道家创始人老子的诞生地。太清宫从东汉开始,经唐、宋、金、元,都由皇帝赐修或颁旨保护。东汉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创建老子庙;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渊即位后,颁诏“特起宫阙如帝者居”,将其按祖庭的规制扩建为太庙,建起宫阙殿宇;唐玄宗开元三十年(公元742年)正式改称“太清宫”。宋真宗赵恒重建太清宫和洞霄宫,规模达到历史上的鼎盛。自靖康之乱后,太清宫屡遭破坏,后又数度廛修,现存建筑为明清时期所建。鹿邑县是道教鼻祖老子出生弘道之地,太清宫是世界第一座正史记载的官方修建祀老尊道的宫庙,为道教各大宗派共尊的宗主祖庭。下图是无人机航拍的太清宫全景。<br> <b>太清宫山门。</b>据称,山门前原有双石阙,是太清宫的重要标志。这些石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记载,北宋时依然存在。双石阙不仅显示了太清宫的尊贵地位,还具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象征着威严和礼仪。如今,在山门前没有见到这些石阙,据查,在太清宫遗址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唐代汉白玉阙顶。 <p class="ql-block">仔细打量山门建筑,在“太清宫”匾额右面有李鹏题写的“老子故里”匾额,左面有任法融道长在2007年应邀题写的“道教祖庭”匾额,门楣上有“纪念老子诞辰2596周年”的标牌。还有就是两副门联:“地古永传曲仁里;天高近接太清宫”和“心身共怡,抱负阴阳真修炼;天人同律,骵悟至道惟太极”。</p> <b>无字石碑。</b>进入太清宫山门,在神道的西侧,建有祭坛,供奉一无字石碑。据查,1997年,河南省成立联合考古队进入太清宫镇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春秋、西周、商代等时期的地层叠压。还在操场与民居的结合部发现了西周时期的夯土和墓葬痕迹,并在挖掘过程中发现了这块无字石碑。 <b>宋碑亭。</b>在神道的东侧建有宋碑亭和唐碑亭。宋碑亭中安放的是北宋时期为重修太清宫所立的两通御制碑刻之一。该碑通高6.6米,由碑首、碑身和基座组成,碑首雕刻盘龙图案,为皇家御制标志。 宋太宗于993年(淳化四年)至995年(至道元年)主导首次重修太清宫,工程耗时三年。宋真宗于1014年(大中祥符七年)下诏扩建并立此碑,碑文记载了宋真宗赵恒拜谒老子并重修太清宫的经过,以及太清宫修复后的宏大规模与壮观气势。碑体因年代久远及材质问题,碑文多有剥蚀,但残存文字仍可辨识其中的重修过程及皇家敕修的有关内容。 <b>灵溪池。</b>灵溪池是老子诞生地的重要景点之一。传说中,老子出生时,有九条龙取水浴体,溪水汇集于此形成灵溪池。唐朝皇帝拜谒老子时修建了灵溪池,且池子分为圆形和半月形,被称为“日月池”,象征着阴阳相合,体现了老子“和”的思想。 <b>月池。</b>面朝太极殿,西侧的池子是“月池”,呈半月形。月池的设计和布局充满了神秘感和美感,寓意着月亮的圆满和宁静,与日池相映成趣,共同体现了日月同辉的意境。 <b>日池。</b>东侧的池子是日池,为正圆形。日池和月池如同两只明眸镶嵌在太极殿前,为景区增添了独特的景观。 <b>曲仁里。</b>太清宫曲仁里,旧名“厉乡曲仁里”,是老子的诞生地。 <b>老子诞生处碑。</b>由宋真宗御笔的“老子诞生处" 石碑安放在太极殿前方东侧。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赵恒亲临太清宫,大排祀典于宫,并镌立御书《先天太后之赞碑》一通,又于宫东侧镌立御书《老子诞生处》碑一通,并下诏扩建庙宇。 <b>老子故居。</b>老子故居坐落于太清宫景区中部,总占地面积36亩,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采用仿汉风格建造,是太清宫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建筑群包含主仆院落、山体水系等结构,宅院溪水环绕并与日月池、望月井等景观相通,还原了春秋末年老子生活场景。下图为无人机拍摄的“老子故居”景点。 <b>续修太清宫记碑。</b>续修太清宫记碑位于太极殿前30米,神道西侧,立于金朝明昌二年(1191年)。高2.2米,宽1米,厚0.27米,圆首,首身一石,下为龟蚨,首刻“续修太清宫记”六篆体字,碑文楷书28行,满行70字。由前州学正胡筠撰文,陈知常书丹,石匠夏斌、王熙刻石。全碑约1600余字,详细记载了太清宫的历史兴衰,以及金代续修太清宫的经过和整修后的规模布局等,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b>重修太极殿记碑。</b>该碑立于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碑高2米,宽0.78米,厚0.22米,梯形碑首,同西侧碑一样,也是首身一石,下有碑座,为青石刻成。楷书碑文,满行55字。说的是周道圣等人不忍心于太清宫颓废,纠集乡人捐款集资重修太极殿的事情。碑文内容开头是:“鹿邑东赖乡仙境,名日太清宫,有太极殿,老子居焉。”这块碑的末尾说,虽经我等尽力修缮,同唐宋之盛隆相比仅存什一于千百也。可见到康熙年间,太清宫的建筑同唐宋时期相比,已大不如以前了。 <b>千年古柏。</b>老子当年亲手种植的两棵古柏,被称为“丹桂古柏”位于太极殿前,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古县志记载,这两棵古柏一左旋,一右转,象征着阴阳二气。且两棵古柏西瘦东粗,西面一株枝身扭结,劲瘦盘旋;东面一株枝繁叶茂,树围较粗,因此也被称为“阴阳二柏”。这两棵古柏作为老子亲手所植,不仅见证了老子的智慧和道家文化的传承,也成为太清宫的重要景观之一。 <b>太极殿。</b>太极殿作为太清宫的中心建筑,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太极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当时创建为老子庙 。唐朝末年,太清宫毁于战火,但在宋朝和金元时期又进行了多次修缮和扩建。现存的太极殿建于民国初年,是汉、唐、宋、明、清不同时期的建筑材料构筑成的混合性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采用硬山造建筑风格,黄色琉璃瓦顶,装饰有南龙北凤的图案,中置兽驼葫芦宝瓶,两端饰以龙头形大吻,檐下斗拱重昂五彩,具有鲜明的豫东地方特色和很高的艺术与历史价值。 太极殿内供奉着老子的塑像,殿前有一尊铜铸的八卦炼丹炉,殿侧有一根铁柱,传说这是老子的“赶山鞭”,实际上是老子曾任“柱下史”的标志。 <b>圣旨碑。</b>太极殿圣旨碑,也称为太清宫圣旨碑,是元世祖忽必烈于中统二年(1261年)颁布的旨令刻石,旨在保护老子故里 鹿邑太清宫。该碑现存于太清宫太极殿前右侧槛墙内,由青石制成,高0.6米、宽0.96米,碑文以楷书书写,满行12字。碑文明确禁止使臣军马驻留宫观及砍伐树木,规定太清宫专为皇家祭祀祈福所用,并指派官员张拔都儿负责日常维护。碑文内容以元代白话文书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白话碑文之一。该圣旨碑保存良好,碑文所记内容反映了忽必烈对太清宫的重视和对老子思想的尊崇。 <p class="ql-block"><b>九龙井。</b>传说老子出生时,有九条神龙吐水为其净身,这些水最终形成了九口井,即九龙井。虽然今仅存一口井,但其历史和文化价值仍然非常重要。《北征记》、《述征记》、《水经注》、《括地志》 等史书中对此都有所记载。这些记载不仅描述了九龙井的存在,还详细描述了其地理位置和周围的环境。例如,《水经注》中提到老子庙东有九井,水相通。</p> <p class="ql-block">九龙井位于太极殿东部,现存一口井的井口饰件是一块完整的青石雕凿而成,高52厘米,厚23厘米,内径50厘米,整体为圆形覆盆状,上小下大,通体阴雕五条竖线,把饰件分为均等的五部分,外表高浮雕九龙,姿态各异,栩栩如生。</p> <b>遗址广场。</b>近年来,太清宫遗址广场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和扩建,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特色,同时融入了现代设计理念。改造后的广场融合了传统与现代,提升了空间的功能性和舒适性。广场内设有无障碍通道和休憩区域,适应不同年龄层的需求。景观元素体现了“天人合一”的道教哲学思想,营造出一个充满禅意与静谧的环境。 <b>三清殿。</b>太清宫的三清殿高18米,面积1800平方米,面阔7间,进深4间。重檐庑殿式仿宋宫殿建筑,青黑色玻璃瓦复顶。檐下正中匾额是米芾的墨迹:“妙一统元”,匾额下门联是苏东坡的书法:“道迈诸天一气化做三清品;德起亿劫九转变成万尊佛”。 三清殿供奉着道教最高神的三清神像,包括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其中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老子为其化身。在三清殿东西两边还供奉着另两位道教神仙。西边是道教创始人张道陵,道教信徒尊称他为“张天师”;东边供奉的则是吕洞宾。 <br><b>洞霄宫</b><br><br>洞霄宫是太清宫景区的后宫,现有牌坊、圣母殿、娃娃殿和太一元君殿四座建筑。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李母诞辰期间,人们纷纷来到洞霄宫祭拜,形成了独特的祭祀习俗,成为中国孝道文化的代表。洞霄宫始建于东汉桓帝时期(公元153年),最初名为李母庙,是历史上第一座专为母亲修建的祭祀场所。唐朝时期,武则天追封益寿氏为“先天太后”,对其庙宇进行扩建并改称“洞霄宫”。洞霄宫现存清代建筑“圣母殿”、“娃娃殿”及宋代碑刻,与太清宫共同构成道教祖庭。两宫相距约一华里,有观光电瓶车来回穿梭服务。下图是用无人机拍摄的洞霄宫全景图。 <p class="ql-block"><b>洞霄宫牌坊。</b>洞霄宫牌坊为四柱三楼制式,位于太清宫后宫(洞霄宫)景区入口处。牌坊作为景区的标志性建筑,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但牌坊尚需配以楹联,征集活动正在进行之中,要求作品突出老子故里文化和孝道文化特色,强调李母生育圣贤的功德,语言需雅俗共赏、对仗工整。 </p> <p class="ql-block"><b>圣母殿。</b>是历史上第一座专门为纪念老子母亲益寿氏而兴建的祭祀场所,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历史上多次得到修缮和扩建,尤其是在唐朝和宋朝,得到了皇家官方的重视和扩建。益寿氏作为伟大的圣哲之母,其生养教育老子的功德感动了无数后人,形成了独特的祭祀习俗,成为中国孝道文化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b>娃娃殿。</b>娃娃殿位于洞霄宫圣母殿西侧,与圣母殿共同构成道教生育崇拜建筑体系,建筑形制为面阔三间硬山式砖木结构。唐光宅元年(684年)武则天追封老子母亲为"先天太后",敕建洞霄宫作为李母祠庙,同期始建配套祭祀建筑娃娃殿。娃娃殿作为求子活动场所延续至今,现存建筑保留了明清时期豫东地区道教建筑特征。殿内主神龛供奉太一元君化身“送子娘娘”,配祀十二婆姐(生育守护神)木雕像。传统祭祀活动延续“拴娃娃”习俗,每年农历三月十五庙会期间,求子信众在神像前系红绳许愿。</p> <p class="ql-block"><b>太一元君殿。</b>太一元君殿为“新圣母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2006年始建,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完工。2018年,著名作家、画家韩金英又投资300万元对新圣母殿作进一步修缮,并按照历史记载进行了设计。修缮后的新圣母殿不仅恢复了圣母殿历史风貌,还增添了与圣母相关的艺术品,其中有韩老师画的和圣母有关的油画,有放大到墙上的大型壁画,有圣母给老子传道的四幅书法等,进一步丰富了其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太一元君殿内供奉的是老子的母亲益寿氏,她因养育圣人的功德被封为太一元君。</p> <p class="ql-block"><b>先天太后墓。</b>李母墓又名“先天太后墓”,建于乾封元年(公元666年)二月,唐高宗李治偕武则天朝谒老君庙,追号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追封老子母亲为先天太后,并诏令对李母墓进行整修,更名为先天太后墓,墓碑文字为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所题。</p> <p class="ql-block"><b>先天太后之赞碑。</b>先天太后之赞碑,也叫“三御碑”,是太清宫现存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通古碑刻。和前宫的宋碑一样,也是大中祥符七年宋真宗拜谒太清宫时留下来的。这块石碑由宋真宗亲自撰文、亲自书丹、亲自题写碑名,故名“三御碑”。</p> <p class="ql-block">这块石碑形体高大,气势恢宏,碑文的内容是歌颂老子母亲的功德。同时,该碑石质极坚,虽历经千年,至今保存完好,仅蚀数字。中国考古学会原会长徐苹芳认为此碑“河南第一,全国罕见”。</p> <br><b>老子文化广场</b><br><br>老子文化广场位于太清宫对面,与太清宫相互辉映,是集文化展示与现代景观于一体的公共空间。广场占地近百万平方米,将道家哲学元素融入现代设计,通过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展现道家“天人合一”的理念。夜间配合灯光秀和投影技术,生动还原 《道德经》 的哲学场景。 广场内设有老子智慧体验馆,通过VR技术重现孔子向老子问礼的场景,游客可参与互动体验,直观理解“上善若水”、“道法自然”等核心思想。 <div><b>老子文化广场牌楼。</b>老子文化广场牌楼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古代宫殿的雄伟与现代设计的简约,其设计灵感来源于老子“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牌楼的雕刻精美,细节之处尽显匠心,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魅力。牌楼前面的巨石上刻有“正清和”三个字。据说是文怀沙大师的处事理念,这三个字高度浓缩了儒释道的精髓。<br></div> <b>老子圣像。</b>老子文化广场有一尊高耸入云的老子圣像,伫立于广场中央。这尊塑像不仅是对道家思想创始人老子的纪念,更是道家文化深远影响的象征。圣像融入了传统与现代元素,展现了老子慈祥、智慧的形象,体现了阴阳相生、刚柔相济的道家哲学。 圣像通高二十七米,下有三米高底座底座正面刻有“天下第一”四个大字。这位老者长衣宽袍,双手交叉长髯飘飘,双目微闭入玄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 <p class="ql-block">老子故里的游览是一场心灵上的饕餮大餐,足以让我们把匆忙的脚步放慢下来,用圣贤的智慧寻找走向未来的方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