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晋城的最后一天,去晋城博物馆打卡。因时间关系,仅去了三楼和四楼两层,四楼为晋城古代建筑艺术,三楼为晋城古代建筑文明。</p> 晋城古代建筑艺术 晋城古民居 <p class="ql-block">晋城传统民居</p><p class="ql-block">晋城历来官宦辈出,民生富庶。不但堡寨林立,蔚为大观,即便是一般民居,也多因精工 建造而得以保存至今。在晋城,至今仍有两处元代民宅,为全国仅见。其余古民居绝大部分是 明清建筑。民居建筑中石头房、土窑洞、砖木四合院各具特色,以木构砖墙四合院最有代表性。民居院落形式多样,居于核心地位的是堂屋,两层楼房较为普遍,通常以三间为一个基本 单位,窗户朝向院子一面。屋顶普遍采用抬梁式构架,墙体由砖石砌筑。晋城民居注重雕饰,石雕、砖雕、木雕无处不在,造型丰富,寓意吉祥,美化生活的情趣、 祈求幸福的愿望跃然眼前。</p> <p class="ql-block">民居门楼</p> <p class="ql-block">晋城上庄元代古村落</p> <p class="ql-block">晋城民居正房厅堂陈设</p> <p class="ql-block">晋城民居装饰艺术</p> <p class="ql-block">去徽州时,惊讶于南方木雕砖雕精美绝伦,这次的晋城之行,所见古建装饰,一样的令人叫绝。</p> <p class="ql-block">衣食住行,人之所需。不断改善居住条件,美化居所,并赋予其各种意义,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晋城现存的古代建筑,寄寓着晋城人民的情感,凝结着晋城人民的智慧,虽是物 质形态,却能表达精神追求。这些建筑,时代久远、类型丰富、保存完好,全面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魅力,堪称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缩影。 </p> 沁河古堡寨 <p class="ql-block">沁河是山西第二大河,晋城地区的母亲河,沿岸水土肥美,煤铁丰富,商业发达,文教郁兴,人才辈出。明朝末年,吏治腐败,变乱四起。沁河流域因物产丰饶,商贾云集,官宦之家 众多,成为流寇劫掠的重点地区。为求自保,各村纷纷筑堡,形成中国北方最大的城堡群,记 入《明史》者达54座。沁河堡寨通常有村庄、城墙、堡楼三道防线。城墙四角高楼耸立,城内街巷狭窄穿插。选址因地制宜,或依山或托水;筑堡就地取材,或土石或坩埚。这些建筑以军事防御为目的,以 家族血缘为纽带,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p> <p class="ql-block">窦庄堡</p><p class="ql-block">位于沁水县嘉峰镇窦庄村。天启三年(1623),告老还乡的南京大理寺正卿张 五典"度海内将乱,筑所居窦庄为堡"。窦庄堡平面近方形,四面各建大、小两座堡门。西门外有一条南北走向的街,街西是张家旧宅,建堡时张家将这里建成了一 座瓮城,瓮城通过城堡的两座西门与堡内相通,自身有一南门通城外。因此,窦庄堡是大城堡连小城堡的特殊结构。现存的窦庄堡南门筑成碉楼的形式,上有垛口、炮口等设施,最下面有砖石券 洞可供出入。堡墙上建有角楼,便于瞭望与防御。明崇祯四年,流寇攻堡,张铨妻霍氏率僮仆坚守四昼夜,终得保全。冀北兵备副使王肇生上疏褒扬窦庄堡,名其曰 "夫人城"。</p> <p class="ql-block">皇城相府</p><p class="ql-block">皇城村位于阳城县东北樊山南麓。村内"皇城相府"(又称午亭山村)是清初名相、康熙皇帝的老师陈廷敬家族的故居。皇城相府枕山临水,随形生变,官宅民 居,鳞次栉比,是一组别具特色的明清城堡式建筑群,由内外两座城堡组成。内城创建于明崇祯五年(1632),名为"斗筑居"。城墙内四周设藏兵洞,共 五层125间,供战时家丁、垛夫藏身小憩之用。设五门,墙头遍设垛口,重要部位 筑堡楼,并在东北、东南角制高点建春秋阁和文昌阁。河山楼高23米,共7层(含 地下一层),层间有墙内梯道或木梯相通,底层深入地下,备有水井、石磨等生活 设施,并有暗道通往城外,是战乱时族人避敌藏身之处。外城创建于清康熙四十二 年(1703),名为"中道庄"。</p> <p class="ql-block">砥泊城</p><p class="ql-block">坐落于阳城县润城村西北部一个三面环水的半岛上,取中流砥柱之 意,故名"砥泊",由杨贲闻于崇祯六年至十一年主持修建 ,砥泊城平面呈椭圆形,仅设南北二门,南门为正门。城东北部地势较低处建瓮 城,平面呈牛角形,东宽西窄,宽处建有连接上下的专门通道。牛角尖部另辟 一西向门洞,门额书"山泽通气"四字。因三面环水,城南的陆桥部分修建得特别坚固。城门内缩,另有炮台、马 面墙、城门楼等建筑。砥泊城内建筑的设计也着眼于防御,街巷错杂屈曲,勾 连互通,外人极易被迷惑。</p> <p class="ql-block">郭峪堡</p><p class="ql-block">位于阳城县东北约20公里的樊山南麓。明代中期,由于"开中制"的实行以 及政府对匠户控制的放松,郭峪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迅速发展成沁河流域 樊溪河畔的一座大镇。郭峪村现存的两块石碑《郭谷修城碑记》、《焕宇变中自记》详细记载了城 堡的创建情况。崇祯五年七月十六日卯时,流寇劫掠郭峪,损失惨重。乡人议修 城垣以自固。自崇祯八年正月十七日至十一月十五日建成。共建有东、北、西 座堡门,此外还建有高、低两座水门。水、旱五座堡门,加上较为完整的古城 墙,构成了今日郭峪古堡的基本规模。</p> <p class="ql-block">宁远寨</p><p class="ql-block">宁远寨又称王村堡,位于阳城县润城镇王村北,是一座 以公共建筑为基础创建的古堡。据碑文记载,该堡建于明万 历三十五年到四十二年之间,围绕成汤庙修建了其他建筑和 城墙、城楼等,是沁河流域诸多堡寨建筑中修建年代较早的 一座。在古代,庙宇一般是村社的公共活动场所,围绕庙宇建 堡塞是对集体财产的进一步扩大。一旦发生变乱,大家都可以入内避 乱,这符合村社建堡寨的初衷。</p> <p class="ql-block">西文兴村(柳氏民居)</p><p class="ql-block">西文兴村位于沁水县土沃乡。村落依托北面的凤凰山而建,东山 "三台左抱",西岭"九岗右环",村前为平川,遥对南面的二龙戏珠 山,西文兴河绕村流过。村子由北向南发展,建设时序清晰。据《柳氏族谱》记载,村内居民多为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之后,故亦称柳氏民居。明嘉靖年间,柳逢春等经商发迹,渐积财富。族人于村 中始建柳府十三院,又在村口建关帝庙、文庙、文昌阁及柳氏祠堂等。 清乾隆年间,柳春芳等晋商大户对祖宅进行了重修。柳氏民居为典型的 明清庄园建筑。</p> <p class="ql-block">湘峪堡</p><p class="ql-block">湘峪堡位于沁水县郑村乡,东依樊山,西眺沁河。四周墙垣严整,东西堡 墙缘山势而起,北墙较为平缓,南墙则在参差不齐的崖顶上筑起防御工事。这 是一座典型的家族型城堡,为明代户部尚书孙居相三兄弟所建。湘峪堡平面呈长条形,面积32000 平方米左右。开东、南、西三座堡门,东门曰"迎晖",西门曰"来奕",南门有匾却不在门头,而是镶嵌在门内的 石墙之上,曰"宸熏"。堡内建有五层高楼,既可居住,也作御敌瞭望之用。 堡内有三街九巷、过街楼等复杂的防御 设施。另外还建有一座内城,应是专为 孙家所设的第二道防线。</p> <p class="ql-block">良户村</p><p class="ql-block">良户村位于高平市区西17公里,是一处保存较为完整的古村落。村庄依山而起, 地势北高南低,民宅沿河而建,最著名的两座建筑是村东南的玉虚观和东北的盘龙寨。</p><p class="ql-block">玉虚观,前后两进,初创于金大定十八年(1168),重修于元至元 年,明正德十五年(1520)大修一次。现存大殿面阔五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民宅沿河而建。</p><p class="ql-block">蟠龙寨,创建于明末,为村内士绅田驭远家族所建,目的是防范匪患。 阁老院、临古居等十多处院落,院落多为两进或三进,建筑多为二层或三层, 院内有水井,可供生活之用。</p> 走进古建筑 <p class="ql-block">中国古建筑大部分在山西,山西古建筑大部分在上党,晋城尤其突出。独 特的地理环境,优越的气候条件,合适的人文氛围,使大量的古代建筑得以保 存。晋城现存古建筑5490余处近20000座,千年左右的宋金时期木结构建筑即 达58座,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是名副其实的"古建筑博物馆"。晋城现存的寺庙、堡寨、村落、民居等各类古建筑,其中不少是绝无仅有 的标本,或为孤品,或是特例,备受关注。这些珍贵的文化遗存,吸引了来自 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进行调查、研究、维修、保护,使晋城成为研究中国古代 建筑的圣地。</p> <p class="ql-block">中国传统建筑,起源于史前,成熟于东汉,取材土木,师法自然,蕴含着诸子百家的哲学智 慧,形成世界上独特的建筑体系,与古代社会制度相始终,营建了帝王的国度、神灵的殿堂、众生 的居所。中国传统建筑,以木构梁架为单位而成"间",以"间"而成"单体",以"单体"而成"组群",形成于天地间展开的"流动画卷"。单体建筑上下分台基、屋身、屋顶三段。组群布局按中 轴对称方式组织。地方性的晋城古建筑,生动反映着中国传统建筑的普遍特点。特别是宋、金、元时期的建筑遗存,既遵法度,又多创造。至明清,则古拙、自然,特色鲜明。</p> <p class="ql-block">建筑部件</p> <p class="ql-block">宋代都料匠喻浩所著《木经》说:"凡屋有三分, 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建筑学 家梁思成曾作过具体阐述:"中国的建筑,在立体的布 局上,显明地分为三个主要部分:(一)台基,(二) 墙柱构架,(三)屋顶。任何地方,任何时代,属于何 种作用,规模无论细小或雄伟,莫不全具此三部……"。</p> <p class="ql-block">祆(xian)神楼</p> 泽州古寺庙 <p class="ql-block">泽州古刹宗教建筑是众生与神灵对话的场所,宗教信仰、营造技艺、审美情趣尽寓其中。晋城占得天时地利人和,保存了大量的庙宇宫观。古上党地区民间信仰独特,地方神祇备受尊崇。神灵殿堂中,于通行全国的佛寺、道观外,晋城的二仙庙、崔府君庙、汤帝庙数量众多。这类建筑特色鲜明,多有创新,在中国古建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由宋及清,精品层出不穷。府君庙高台巍然屹立,崇明寺断梁巧构奇筑;二仙庙天宫楼阁巧夺天工,玉皇庙琉璃屋脊大气磅礴;唐塑精绝,宋画美奂。儒释道并尊,绘塑雕齐芳,成就之高,令后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高平崇明寺断梁结构</p> <p class="ql-block">千古名刹﹣﹣青莲寺</p><p class="ql-block">青莲寺由北齐名僧慧远法师于天保年间(550-559)创建,初名硖石寺, 唐咸通八年(867)御赐名为"青莲寺"。青莲寺下临丹河,背倚硖石山。其 东浮山巨嶂横列,其南珏山双峰插天,硖石诸峰峭壁伟岸,四周山势若出水莲花,尽占河山风月之盛。殿宇楼阁隐现于层林翠绿中,熔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于一炉。青莲寺的选址体现了佛教寺院对优美自然环境的追求,也传达出中国 传统风水形势说之精髓,背山面水,涵风抱气,因而造就了千古名刹。</p> <p class="ql-block">小南村二仙庙</p><p class="ql-block">小南沟二仙寺 二仙庙、因崇祀唐代乐氏二仙而得名,晋城小南村 二仙庙由两进院落组成。山门已毁,中轴线上有舞台、 过殿、献厅与正殿,正殿为宋代遗构、三间见方、用材硕大,斗拱分布疏朗,左右各跨殿三间,在我国古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正殿后的仙台上塑二仙及四诗女像,身材修长、 眉目清秀,是仅存的宋塑乐氏二女神像。殿内"天宫楼阁"形制,其中"双杪三下遇八铺作"斗拱,在现存 中国木作大小木作中仅见。</p> <p class="ql-block">晋城府城玉皇庙</p><p class="ql-block">位于泽州县金村镇府城村北土岗上,坐北朝南,占地面积 6426平方米。据庙内碑刻,始建于宋 熙宁九年(1076),后历经不同程度的维修与扩建,现存玉皇殿为宋建,成 汤殿为金建,余皆为明清时期建筑。玉皇庙布局为三进院落,共有殿宇楼阁、亭榭厢房一百余间。中轴线上头道山门、二道山门、成汤殿、献亭、玉皇殿由南向北依次排列,东西两侧配殿对称排列。庙内塑像是研究 道教史和雕塑艺术的宝贵遗产。</p> <p class="ql-block">玉皇庙</p><p class="ql-block">元代彩塑以晋城玉皇庙最具代表 性。玉皇庙保存有宋、元、明道教彩塑 300余尊。其中以庙西房内元塑二十八宿 享誉最高,是我国现存元代道教彩塑中 的珍品。罗哲文先生称 "其艺术品位之 高,可以说是世界绝版,海内孤本"。二十八宿采用人物形象和动物形象 相结合的雕塑手法,用男性的刚猛、女 性的温柔,拟人化地表现出了二十八星 宿的独特魅力。彩塑形象的性别、年 龄、性格、人种、服饰、身份各不相 同,艺术感染力极强,其创意和技艺可 以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p> <p class="ql-block">琉璃构件</p><p class="ql-block">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北史:西域传》记载:大月氏国太武时,其国人商贩京师,自云能铸石为五色琉璃,于是采石山中,于京师铸成,光泽乃美于西方来者。明清之前,琉璃多出自山西,晋城地区是主产地之一。自金代以来各个时期的琉璃荟萃于玉皇庙,而且都是精品。</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玉皇庙金代琉璃屋脊,博物馆必看宝贝之一</b></p><p class="ql-block">琉璃是玉皇庙众多艺术品中的奇葩,《已将》多的能力。府城玉皇庙的琉璃大都用于冶中雀蓝为主,部分屋面还采用了琉璃铺锦和剪边大多为捏花艺,因而更富有立体感和观赏性玉帝殿是玉皇庙的主要建筑,整个屋面因用绿琉据金泰和七年(1207)碑石记载,该琉璃由晋城东元庆村琉璃匠人李道真制作。 屋顶琉璃正脊正面的饰物不是常见的翔龙翥凤或者芍药牡丹,而是二十八宿。 二十八宿塑造成形并赋予人的形貌,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超群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高平开化寺</p><p class="ql-block">建于北齐武平二年(571),北宋熙宁年间 (1068-1077)曾经重建。现存最早的建筑﹣﹣大雄宝殿 便是当年的遗物,建造于宋熙宁六年(1073)。大雄宝 殿位于开化寺前后院之间,坐北朝南。殿平面呈方形, 面阔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顶。大殿内的斗拱彩绘与拱眼壁彩绘极为罕见,殿内所 画的龙牙惠草、绣球纹、海石榴图案等,以蓝、绿、 黄、赭诸色为主,构图规整,着色均匀。</p> <p class="ql-block">开平寺庙壁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坪上玉皇庙壁</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坪上玉皇庙壁画,明代,必看宝贝之一。</b>坪上玉皇庙位于沁水县端氏镇坪上村,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五椽,悬山顶, 殿内东、西、北三面皆有壁画。1991年因侯月铁路施工,晋城市古建筑艺术博 物馆筹备组对壁画进行了揭取保护。壁画题记记载了该殿重修与绘彩等相关内 容,时间为万历戊戌六年(1598),主要捐资人是本村人工部尚书刘东星。画面以道教诸神朝觐为中心宣扬道家教义。构图和谐统一,画风严谨精密, 人物造型生动,但其中出现几块绘画笔法和风格不同的画面,可能此壁画并非 一人所作,而是出自多名画师之手。</p> <p class="ql-block">陵川崔府君庙平面图</p><p class="ql-block">崔府君庙,位于陵川县礼义镇,据载创建于唐朝, 宋金代以来,屡有修葺。建筑群,坐北面南,山门前石砌三米高的平台,两侧石阶对称而上。山门为建于高台之上的楼阁式门殿。其后依次中轴布置戏台、献厅、正 殿。门前高台建筑及两侧对称台阶的形制仅见于敦煌壁画,现存庙堂别无他例。崔府君庙的平面布局独具匠心,轴线转折,因地制 宜,融合了儒、释、道三家智慧。</p> 晋城古代文明 <p class="ql-block">太行之巅,其地极高,与天为党,故称上党。上党在古代设二州府,泽州居其一,即是当今晋城。境内太行、太 岳、中条三山盘结,丹河、沁河二水纵流,山河雄奇,地灵 人杰,孕育出独特的地域文化。晋城地当中原大地连接汾河谷地、内蒙古高原的孔道,因其控扼咽喉要津,历来为兵家所必争;而在和平年代,则是两大经济区域之间沟通和交流的纽带。自古形胜,无往而不 利。加之物产丰富,战国以降渐成煤铁之乡,历经汉唐宋 元,至明清而经济发达,商业繁荣,富甲一方。遍布晋城大 地的古代文化遗存,展示着不平凡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文明初起</p> <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p> <p class="ql-block">长平之战</p><p class="ql-block">以其惨烈而闻名,四十万赵军死于非命,堪称人类史上一大悲剧。而战争的规模,在先秦时期无疑位列第一;对于中国历史走向的影响,亦是既深且巨。秦、赵 之间的这一大战,就发生在晋城境内。战事自公元前262 年至前260年历时三年,经过对峙与决战两个阶段,战区 范围涉及今晋城市的六县(市、区)及长治市的南部地区, 主战场长平位于今天的高平市。战争的结果,赵军全军覆没,秦军亦死伤过半。秦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为建立大一统 的帝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陶鼎 战国</p> <p class="ql-block">各种兵器</p> <p class="ql-block">"烧白起"</p><p class="ql-block">长平之战中,四十万赵俘被白起杀害, 当地民众对白起的残暴恨之人骨。高平米山 一带形成一种独特的名吃叫"烧白起",做 法是把豆腐切成一寸厚二寸见方的小块,以 旺火烧烤,至焦黄为好。食前先用白水煮,食 时配以用姜、蒜一起捣成泥、再拌上豆腐渣 的蘸头,以豆腐渣象征白起的脑汁,借以发 泄对白起的仇恨。</p> <p class="ql-block">盛世华章</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秦置上党郡,晋城 成为中央下辖的一个行政区。北齐置建州,隋开皇三年改 为泽州;唐贞观三年改置晋城县,晋城之名始于此时。这 里一直是汉唐文明腹地,中原门户锁钥。京师或在长安,或 在洛阳,泽州均为近畿之地,际会风云,各种工艺技术的进 步,各种文学艺术的潮流,各种思想学说的流派,都会影响 及此,酝酿滋长,而生发出自己的品类。汉唐时期的各类文 物,即是这一漫长历史时期留下的遗存。时代久远,沧桑屡 易,但可以从中窥见盛世气象,领略往昔的荣光。</p> <p class="ql-block">汉唐气象</p><p class="ql-block">汉唐时期中国社会蓬勃发展,中 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得到空前加 强。晋城西望关中、南临河洛,毗邻丝 绸之路,留存下了众多的汉唐遗迹。境 内已发现汉代遗址82处,唐代佛塔、 造像、石窟、摩崖遗迹26处。馆藏的汉 代画像砖、陶灶、陶井,以及唐代的三 彩俑、簸箕砚、瑞兽葡萄纹铜镜等都反 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汉之恢弘,唐之廓大,于此可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铜扁壶 汉</p> <p class="ql-block">铜钫 汉</p> <p class="ql-block">青铜六足蚕 唐</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昙始造像碑座,北齐,镇管之宝,必看。</b></p><p class="ql-block">北齐 通长48.5厘米,通宽48.5厘米,该石刻于1996年夏,在晋城市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莲寺大雄宝殿的修复中出土,石雕正面一佛而菩萨图案,中佛端坐于碑首正中器,佛头已毁,形制残损不可识,但轮廓清晰。佛像两侧为螭龙装饰,整体为一完整的碑刻形式。碑面刻有铭文64字,两菩萨两侧站立,衣纹流畅,体态丰腴。这种佛坐碑首,菩萨立于碑之两侧的组合形式较为少见。碑面文字为大齐乾明元年,岁在庚辰,二月葵未,朔八日庚寅藏阴山寺,比丘云始共道俗五十人等敬造龙华像一躯,今得成就。上为皇帝陛师僧父母,法界众生同如萨婆若海,碑座三面精美的线刻人物,内容为供养礼佛图和佛经故事图,佛经故事图像内容属《大方等陀罗尼经》中的十二梦王题材。此经为印度大乘佛教密宗经典,主要讲述修行、供养、礼拜、持戒忏悔等密咒经典,而"十二梦王"是该经宣讲忏法的主要内容之一。 青莲寺北齐石碑龙华像和十二梦王图像的组合组合关系,符合北朝末佛教末法时期祈求"弥勒"的时代精神,也是现存国内存世最早的佛教密宗实物。石刻所载大齐乾明元年,为北齐废帝高殷在位的公元560年。</p> <p class="ql-block">金墓中的孝文化</p><p class="ql-block">"孝"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 重要内容,至今仍有强大的影响 力。经儒家倡导,这种建立在亲情 之上的伦理观念,推而广之,至于家国天下,维系传统社会数千年。 孝之为道,亘古而弥新。"二十四孝"故事,经过历代 儒家学者的选择演绎,到宋金时代 极为流行。将孝行故事制作成砖 雕、陶塑、壁画,用来装饰墓室,成 为金代一种颇为流行的丧葬风俗。 这也表明,孝亲的观念演化为艺术 形象,而且深入到了地下世界。</p> <p class="ql-block">陵川玉泉金墓</p><p class="ql-block">2007年6月,陵川县附城镇玉泉村发现一座砖室墓,山西省考古研究 所、陵川县文物局进行了考古发掘。该墓为砖砌单室墓,以条砖和白灰泥错 缝砌筑,平面呈正方形,墓底北部横置一棺床,方砖错缝平铺。甬道券洞 内竖立一通立碑式青石质墓志铭,墓室内绘制有彩色壁画。据墓中出土墓 志铭记载,墓主人卒于金大定九年。</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郝匠金墓,博物馆必看宝贝之一</b></p><p class="ql-block">郝匠村墓为金代 砖室墓,由前室、甬道、后室组成。 墓室为仿木结构,四壁彩绘砖雕飞椽 斗拱、檐柱阑额、隔扇门窗。前室西墙为砖雕"妇人启门"图,前室东墙 为仿厢房样式砖雕,后室一周均雕有 孝行图和花卉图,甬道券洞内东侧竖 立一通立碑式青石质墓志铭。据墓中 出土墓志铭记载,墓主人卒于金大定 十五年。该墓砖雕精美,其手法多为浮雕,内容主要是"妇人启门""孝子故事" 仿木建筑构件砖雕。砖雕表面有彩绘, 多以灰浆打底, 上绘形态各异的花卉。 彩绘砖雕生动传神、栩栩如生,整个墓 室显得清淡高雅。该墓为研究金代墓葬 形制、丧葬文化提供了珍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张光奎墓彩绘琉璃佣仪仗佣,必看宝贝之一</b></p><p class="ql-block">张光奎墓张光奎墓张光奎(1573-1632),泽州人,生活在明代万历、崇祯年间,官至山东右参政。《明史》中 记载了其守城身亡的事迹:崇祯五年,陕西农民起义军攻打泽州,当时张光奎已离职居家,与其兄长 张光里等人率众守城,固守八日,援兵不至,城破而死。殁后赠光禄卿。张光奎墓位于泽州县大阳镇陡坡村,墓中出土了大量的彩绘琉璃仪仗俑和侍俑、桌椅衣架、供 品、床、轿等明器,对于研究明代晋东南地区的葬俗以及手工业发展状况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明清繁盛</p><p class="ql-block">晋城在明清时期是一方的经济文化活动中心,所谓 "据中州上游,山峻而险,水瀑而陡,居民往来,商旅辐辏"。 从洛阳经泽州至太原,商道空前繁荣,煤铁、丝绸等商品名 满天下,吸引了相当数量的外地商人到泽州经商。明沈思 孝《晋录》中描述,"平阳、泽、潞,豪商大贾甲天下,非数十 万不称富"。同时文化教育勃兴,人才辈出,影响至今。经济 文化的繁荣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丧葬观念 等方面,传世珍品与随葬器物都表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时大彬制"紫砂壶,必看宝贝之一</b></p><p class="ql-block">石大斌制作紫砂壶明 通高8.8厘米,口径5.8厘米,底径5.4厘米1987年5月出土于泽州县大阳镇陡坡村张光奎墓。张光奎(1573--1632),与时大彬 为同时代人,生前官至山东右参政,崇祯五年(1632),流寇劫掠泽州,固守待援,战 死疆场,赠光禄寺卿。该壶以宜兴紫泥烧制而成,采用铺砂工艺,通体呈紫褐色,鼓腹圆钮相得益彰,弯 流耳把似从壶腹长出,整壶以极致的明针工艺打磨出平滑的壶体,古朴典雅、极具张力,壶底阴刻楷书"丁未夏日时大彬制"八字,颇有"二王"笔意。此壶泥、型、工、 欠俱佳,为紫砂壶之上品。目前考古发现所见的"大彬"款紫砂壶仅见6件,此款即为其中之一,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传世遗珍</p><p class="ql-block">宗教信仰是古代民众社会生活的 重要内容。透过传世的宗教造像,可以 管窥晋城民众的宗教信仰。在晋城百 姓的观念中,儒释道三教并没有泾渭 分明的界限,对三教诸神统称为"老 爷"或"奶奶"。人们不仅在庙堂里 拜神,也在家中供奉神像。这些传世的 宗教造像、祭祀礼器,在一定程度上反 映了明清时代晋城民间信仰的状况。</p> <p class="ql-block">酒缸</p> <p class="ql-block">宣德白釉青花八宝纹瓷碗 明</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乾隆粉彩九陶天球瓷瓶,必看宝贝之一。</b></p><p class="ql-block">天球瓶是受西亚文化影响 极深的一种瓷器造型,始于明永 乐、宣德年间,状若天球,故名天 球瓶。清雍正、乾隆两朝时仿古 风盛行,仿造的天球瓶属宫廷大 型陈设用瓷。除了传统的青花品 种外,五彩、粉彩等彩绘天球瓶 也开始出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桃是一 种吉祥物,"九"则是至尊之 数。天球作为器形而为人所用, 象征天人合一;九桃绘于瓶上, 寓意蟠桃献寿,九福至尊,平安 祥顺,万寿无疆。</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大厅</p> <p class="ql-block">用了两个小时,走马观花,参观了三四层大厅,终于明白为什么晋城旅游的火爆,住宿也随之较高的原因,晋城凭借众多古迹,彰显其曾经的辉煌,是值得多次游玩的选择之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