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藏在富春街里的母校昆明第二中学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达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若干年以后,回眸母校昆明市第二中学,心中有了另一番滋味。原来我与义勇军进行曲的曲作者聂耳曾同为校友,我们毕业于同一所中学。知道聂耳是校友,感叹知晓的时间较晚了。若我在校读书的那个时期有知,想必我们读书的劲头会更加充足一些吧。我的小学就读于昆明市武成小学,毕业按照区划我被分到位于紧挨着武成路富春街上的昆明市第二中学学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家住洪化桥,每天从家里步行五分钟,穿过武成路就行走在富春街上,随后一个左转弯,就到达学校了。读书时期,与别人一说是昆二中的,听到的几乎是一句话:“哦,是三转弯里的学生,躲在旮旯里的学校”。闻此话语,我们心里着实有些不舒畅,可又能怎样呢?富春街道路的确有三个转弯岔道,我的母校就是坐落于富春街的弯道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富春街来由得名于明末清初,那时有江南移民迁居至此,隔家乡久远了,他们思念家乡富春江,便以“富春”街巷命名。我中学的几年里,同学们三五成群,同来同往于求学途中,发生了许多若干年后津津乐道的趣事。每日行走在蕴含有情趣的富春街的街道上,那街道上的每一个巷子,巷子里的四合院,回想起来记忆犹新。遗憾的是没有感觉到“富春”二字的蕴义,那时候的日子,大家都过的紧巴巴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学校组织晨跑,每天从昆二的校园里跑出一队队散发着青春气息的中学生。晨跑的队伍跑到翠湖掉头回学校,那整齐的脚力和“一二三四”带节奏口号声,富春街的上空有了回荡着的“春”的气息,至今回想,历久弥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两千年的十月,源于父辈历史,我走进南侨机工历史。当时健在的几位南侨机工,谈到他们当年在南洋报名参加“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受感染的其中缘由之一,如此说道:“那个时候,我们听到武汉合唱团到达南洋,每天宣传祖国抗战的消息,其中就是演唱‘义勇军进行曲’,我们去看演出,也试着跟着他们一起唱,还学会了。歌声更加激起我们回国抗战的热情。”我问:你们那时候是否知道“义勇军进行曲”的作者?老人们回答:“具体不是很清楚,可有一点是记得非常牢的,是我们中国人写的抗战歌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资料查询,1925年,聂耳插班考入云南省第一联合中学,该校即昆明市第二中学前身。1927年,聂耳从该校初中毕业,后考入云南省第一师范学校就读。在不同的时空里,我们曾经与聂耳穿梭在富春街的弯道上,踏入共同的母校昆明市第二中学求学,想到这一点,心中不禁会泛起小小浪花,自己会心的乐了起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聂耳毕业后离开昆明,在他离开家的日子里,透过其书信,足见其心路的向往。在1934年间,聂耳写给母亲的信中说道:“我现在是一个离开老巢的孤雁,我的故乡,我的老母和我的手足,是在几千万里之外,我应该保重我的身体,向着我的光明的前途走去”。同时期聂耳写给三哥聂叙伦的为:“最近‘联华’影片《渔光曲》便是我总负责,公映后得到不少好评,都说这是最完美的配音片------还有一件值得注意的事:我编了一个歌剧,名《扬子江暴风雨》,全部歌曲是我作的,由我导演,我主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年少时的我,压根没想到,每日行走读书求学的富春街昆二中,若干年后我竟然会如此的对她回眸不已,是岁月赠予了我另一种情愫。 我的父辈们悲壮的人生,是从聂耳所写“告别南洋”的歌声里一个个从新加坡红灯码头登上邮轮,挥手告别他们的第二故乡南洋,回到中国支援抗战,置生死而不顾穿梭于硝烟中的抗战生命线滇缅公路上。从“义勇军进行曲”到“告别南洋”,南侨机工在歌声的激情中,带着对第二故乡南洋其美丽风光和丰富物产的不舍之情,到深知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毅然告别南洋,回国争取“一线光明的希望”,为保卫祖国不惜牺牲一切的豪情壮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聂耳作为时代的人民音乐家,用其音乐,用歌声激励着人民去战斗,我的父辈南侨机工与时代的脉搏共呼吸共命运,他们做到了。而我是在不惑之年才开启认识真实父亲的。花大量时间查询档案,采访经历着,收集整理大量史料,“告别南洋”的歌声竟一遍遍的在我的脑海中回响,我仿佛看到南侨机工启程回国的情景,我用包含深情的笔尖写下对父辈人生的探寻,第一本书竟然是从“告别南洋”的首句引入《再会吧南洋》,或许是在时光的交汇中母校带给我些许能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为抒发对南侨机工父辈的颂扬之情,我创作情景组歌《南侨颂》,十年来海内外演出十多场次,也就是十年来未曾停止过的演唱“告别南洋”。每当清明时节,我带领南侨机工合唱团到达昆明西山,不仅是在“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战纪念碑”前拜祭英雄,演唱歌曲,表达对南侨机工父辈的缅怀,同时到达聂耳纪念碑前又一遍唱响“告别南洋”,一样的深情诉说缅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母校昆明市第二中学,似有别一样的情愫犹如一场不期而遇的细雨,渗过思绪的堤岸,悄然流淌于心间,藏在富春街里母校其经历有着藏不住的牵引力,令人回眸。</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