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的美篇

高山流水

<p class="ql-block"> 游翠花路山</p><p class="ql-block"> 六月初一半夜我被这窗户外滴滴答答的雨点声吵醒,想到天亮就要爬山,可是这滴滴答答的雨点敲打着窗户?天迟不下早不下,偏偏我们出发前它就哭丧着脸,好在这是夏天,一点小雨挡不住我们去城南翠花山的决心。天明我就起床。前天一下午按计划买了一个大西瓜,不对,是两个,一个贵的要命两圆钱一斤,一个便宜的有点离普十元两个,本来一个贵点的瓜都买好了,贵点就贵点,谁知;这货车上西瓜老板的大嗓门嚷嚷着;“又大又甜的大西瓜五元一个十元两个,赔着血本大甩卖了,来看一看瞧一瞧一瞧抱一个消暑解渴又好吃又便宜……我好奇的走过去,再抱了一个,十几斤的大西瓜五元一个随便抱,心里想着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但人性就是个贪婪,谁不想票子掏少点,东西买多点?这大马路边两天一集摆摊设点五花八门,水果小吃,蔬菜杂货鲜鱼亮虾,王八、牛娃,烧饼大葱样样齐全。只有你想到的和你不知道的,你没想到的和没见到的东西这市场里都有。吃的带的穿的盖的无所不有。只可惜这微信和支付宝里面的银子少了点,要不然……说着写着这膝盖钉掌怎么就离(蹄)题了。</p><p class="ql-block"> 带上雨伞带上昨天晚上从大马路巿场买来的大西瓜驱车出发。一路向城南,但是市区照样车水马龙,车轮摩擦地面沙沙作响,窗外细雨霏霏,轻轻的轻轻的摇下一半车窗玻璃,有蒙蒙细雨调皮的从窗外飞来,打在脸荚上顿着凉爽了不少。这丝丝细雨感觉好像进入到春天,又好像到了四季如春的云南。没有往年的狂风怒吼,也没有那年那个夏天狂风暴雨倾盆而下江河涌滿,这蒙蒙细雨只打湿了衣衫。好在这巿区距南山路程没有多远,驾车不到两个小时就来到南山脚下。雨还在下可是却没有一丝风。</p><p class="ql-block"> 我好奇这近家母和女婿为什么选在今天要去翠华山,原来是翠华山有庙会,今天庙会已经接近尾声。古历五月二十八、到六月一日西安城西好几个村子的村民都要来翠花山过庙会。据说从明朝末到清初那时起庙会文化迄今有上百年历史,可惜在一九六六年破四旧时,庙会文化终止。为方便众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在一九九零年由西安城西中堡子、西窑头、大寨子村、牟家村等四村和众居士的带领下在原庙址又盖起三间大殿,及居士住房,在盖庙不久就恢复了庙会文化。</p><p class="ql-block"> 闲话少说言归正传,继续上山,这南山也属秦岭山脉,山大沟深山路十八弯,山路窄窄但上山的车不多,这可能是下了点雨的原因吧?转弯时我一再提醒女婿转弯尽量不要走别人的路线,小心对面来车路面湿滑尽量不要占道,好在没多长时间就来到太上老君庙门口了,车还没停稳,就听见锣鼓咚咚响浑厚大气的秦腔大调直往耳膜里钻。老君庙前不算人山人海,但也你拥我挤,男女老少都挤在一块,原来是去领舍饭,我这人是见庙就磕头,见灯就添油,见有人摔倒就赶紧向前扶一把的那种人。当然我们是先烧高香上佈施再吃舍饭。本来早上在大马路边上吃的饱饱的,听说这遇到庙会,吃舍饭能带来好运而且吉祥,沾沾喜气和神气,我也在细雨中往前挤。</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人群中昂起头伸长手,等着那汤汤水水的棋花浆水面,无奈人多,我又是个外乡人,怎么也不好意思和别人伸手去要那么一口舍饭,眼看着勺在盆里当当作响,两大盆浆水面不到半勺,只好眼巴巴的望了望那正呼呼作响的煤气炉子,大铁锅里汤水翻滚,和我一样一样的信男信女胳膊伸的老长老长眼睛齐刷刷看着锅里,我望了望老君庙,又望了望翠花山。奇怪的是;太阳这时候也露出了脸看着我们。</p><p class="ql-block"> 这翠花山传说;是一个泾阳姑娘为了逃婚跑到这里修练成仙。传说太乙真人在这里练仙舟,这翠花山根就是天池,这太乙真人经常去天池取水练丹,后来有泾阳之女名翠花姑娘,因自小父母双亡,她从小就跟哥嫂长大,因嫂嫂叼酸刻薄对她非打即骂虐待于她,所以她常常是凄惨惨,鼻一把泪一把,吃不饱穿不暖,等她长到二八年纪,出落的天姿国色、艳惊四座、亭亭玉立,要身段有身段要模样有模样,但见;</p><p class="ql-block"> 二八佳人体似酥,</p><p class="ql-block"> 腰间仗剑斩凡夫。</p><p class="ql-block"> 虽然不见人头落,</p><p class="ql-block"> 暗里教君骨髓枯。</p><p class="ql-block">上门提亲的谋人蹋破了门坎,都来为她提亲,她已经心里有了心上人,所以总是躲躲闪闪不愿意见媒人,再说镇子上一个土毫占半街的朱员外(富翁)人长的是有宽段没长段,蛤蟆头蜈蚣眼仁丹胡,走路一摇三晃,滿脸白麻子,可是人家手里有的是白花花的银子,他听人说这翠花姑娘二八佳人,还末嫁人,于是便托媒人上门提亲,他愿出纹银百两娶她为小妾作为八姨太。再说这翠花姑娘虽然是人小瘦弱但人家早已有了心上人,也就是和她一块长大青梅竹马的青年貌似潘安的梦哥,她想嫁给他,和他一块男耕女织白头偕老,可是梦哥家里穷家徒四壁,他常年累月以砍柴为生。而且家里还有一个拖油瓶瞎了眼的老奶奶,那有银两娶翠花姑娘做媳妇。再说这翠花姑娘的哥嫂財迷心窍,听说圆圆脑袋油光满面的占半街白麻子愿出百两纹银娶翠花姑娘,这白花花的百两纹锒对于柴门小户也就是千文数字,她俩口子听了能说会道的王媒婆一席话,高兴的一夜也没睡着觉。赶紧把这个天大的喜事说与翠花姑娘,这翠花姑娘虽然是人小但心眼挺多,她表面答应了哥嫂,背地里却去找梦哥,商量如何逃婚。但员外和翠花姑娘的哥嫂也盯的很紧,派人一天二十四小时😓监控,翠花姑娘被哥嫂关进柴房。</p><p class="ql-block"> 在一个不见月亮的黑夜,梦哥翻窗跳进柴房救出翠花姑娘,她俩趁着黑夜向南逃去,他哥起夜小解不见了翠花姑娘,赶紧找员外说翠花姑娘和梦哥私奔了。再说这翠花姑娘和梦哥深一脚浅一脚不辦东南西北,跑着跑着就跑到泾河边,来到河边眼看河里涨水,过不去怎么办?梦哥毫不犹豫拉上翠花姑娘一块跳如水中,这梦哥虽然是年轻力壮,但长时间吃不饱穿不暖,还要拖着不怎么会水的翠花姑娘在水里挣扎着,这员外听说这梦哥勾引自己未过门的小媳妇私奔,他气极败坏,赶紧让管家和家丁带着灯笼火把拿着棍棒刀枪去追人,当他们来到泾河边发现河水中两人吃力的往前游走,管家恶狠狠的踢了家丁一脚,命他们几个下河抓人。</p><p class="ql-block"> 这时候二人已经来到河对岸,但这梦哥力气毫尽一步也跑不动了,只好让翠花姑娘先走一步,但这翠花姑娘说:“梦哥还是你先跑吧,他们几个追的是我而不是你,你跑了我再找机会逃出去,这梦哥说:“不,你沿着河边向前继续逃。我来对付他们,等你跑远我就跳河逃走他们抓不住我的。”就这样翠花姑娘沿河边跑了,这几个家丁上了岸看见梦哥手拿树枝怒目圆睁一付要拼命的样子,他们几个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敢向前,这梦哥把树枝抡的呼呼作响,这翠花姑娘深一脚浅一脚在黑暗中不辨东南西北只管往前跑去,这梦哥渐渐的体力不支,一头扎进水里再也没有上来。 后来这翠花姑娘一直跑到深山老林里,她心恢意冷在这天池边上修练成仙。后人为了纪念她的忠贞不渝在半山腰为她修了一座翠姑庙,这庙对面就是太乙真人的石象,庙的山脚下就是天池。这山从那时候起就叫翠华山。 再说我们转完老君庙听说山上还有一座观音庙,但要爬近千个台阶到几百米的山顶还是有点吃力。 </p><p class="ql-block"> 溪边照影行,</p><p class="ql-block"> 天在清溪底。</p><p class="ql-block"> 天上有行云,</p><p class="ql-block"> 人在行云里。</p><p class="ql-block"> 翠花山有四奇;一、壮观的崩塌石海,巨大的崩石常治节理裂崩,裂面平整似刀切,气势如浪翻腾。这里有太乙真人之神仰观天象,巨舰整装待启航,利剑直指云霄,雄狮仰天怒吼,雏鸽展翅欲飞,母子情意绵绵。石海中书法石刻墨香,风格不同或洒脱或後秀,或雄浑或娟美。其二、奇特的山崩洞穴,崩石互相堆切支撑,其间形成60余处狭缝,著名有风洞、冰洞、夏之春洞及蝙蝠洞等。其三、迷人的堰塞泊湖有三处;天池、甘秋池、和大坪堰塞湖。四、雄险的残峰断壁;岩体崩塌后所形成的山崩临空面,呈残峰断崖形态。犹如斧劈刀削。峭壁凌空气势磅礴,一般高达100一一250米。太乙真人为翠花山标志性象形。形似太乙真人仰观星象。迎圣松;油松,树龄410年,公园三大名松之一松树昭告世人,此地乃迎接圣人武帝之原址。大地有言,以树为语。</p><p class="ql-block"> 我们从山下的冰洞风洞钻出来后开始登山,这山下到半山有一个亭子,在那稍歇继续登山,全程大概就是八九百个台阶,有一对夫妻引着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登山,游客问她登山累不?她回答:“不累,坚强就是胜利!”她妈说:“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她又说:“你不坚强就不能坚持对不?”正在下面赶上来一位六十多岁的老男人抬起头说:“回家就是万万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不对,是一个脚印一步台阶,这成千个台阶一步一步慢慢的慢慢的往上爬,一直爬到观音庙前,烧过香磕过头,天又下起小雨,离太乙真人神象还有百十个台阶,但不到山顶势不罢休,我们续续冒雨登山,一直到顶峰,蒙蒙细雨还在下,山上有五六个二十左右的小伙合伙照像,其中一个傻帅哥光着上身在山顶摆各种姿势取乐。常言道上山容易下山难,这到了山顶中间有一个吊桥一段铁梯,这吊桥好过,这铁梯下的时候比上武当山的南天门那段台阶还徒,我下山想了一个绝招,倒退着才下了铁梯。下山双腿发软,走走歇歇这才下山。</p><p class="ql-block">陕西省散文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黄陵县作协会会员李明芳</p><p class="ql-block">二零二五年六月二十七与西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