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宝山的宝》读“家在石宝山”联想

佘影

<p class="ql-block">  范长敏先生继庚子年冬出版长篇纪实文学《凤凰涅槃》之后,在含饴弄孙之际,仍辛勤笔耕,又一纪实文学力作《家在石宝山》,在乙巳年盛夏付梓成书,与广大读者见面了,可喜可贺!</p><p class="ql-block"> 2025年,中共党的生日前夕,我有幸读到了它。</p><p class="ql-block"> 《家在石宝山》从“久远的传说”到“流淌的亲情”,分六部,记述生养他的故土原枝江县五合公社(现枝江市顾家店镇),后划入枝江县姚家港镇(现枝江市董市镇)的笋子沟村(现合并为石宝山村)的历史更跌、人文地理、乡俚轶事、乡风民俗和一代代生活在这片生生不息土地上的黎民百姓。可以说它是一部以史载道的“枝江石宝山村百科全书”。字里行间,阐释奋斗历程,无不饱含作者对它的深情眷恋与热爱。</p><p class="ql-block"> 《家在石宝山》其内容博大精深,客观准确,记事求实考信,叙事件,脉络清晰,读之如经其事,如临其境:</p><p class="ql-block"> “在海拔151米的石宝山村,村民们传诵着“失宝”、“寻宝”、“得宝”的动人乐章。</p><p class="ql-block"> 老人们讲,很早的时候,石宝山顶有眼井,井旁有座庙,庙里住着和尚,山脚下有个石洞和一个石碓窝子,石洞有金碗、金杯、金盘等宝物,石碓窝子里有取之不尽的大米,供和尚们取用。贪婪的和尚嫌借借还还麻烦。一天他们想出个懒主意,将碓窝子钻大,借用的金器少还,从此,石门紧闭,石碓窝子不翼而飞,和尚再也取不到东西了。“失宝”的和尚被活活饿死。后来,愚昧的山民就成群结队地到山上寻宝,久而久之,几株稀疏的马尾松也被溜绝了,还是没寻到宝,祖祖辈辈依然穷困潦倒,“失宝山”就成了“石宝山”。</p><p class="ql-block"> 宝在何处?1985年全省组织森林资源二类清查,帮助姚家港人寻宝。结果,地处丘陵的11个村,还有宜林的荒山744亩,疏林的1509亩之多。经过痛苦磨难的人们这才幡然醒悟,这宝就是多栽树,多造林!1988年镇党委书记李启斌、镇长何孔斌,在前几任同行打下的基础上,一手抓粮棉生产,一手抓荒山绿化,并制订了‘高岗远岗栽松杉,近坡矮坡种茶果,庭院经济进农家’的战略构想,与县绿化委员会签订了奋战3年消灭荒山的‘军令状’,荒山不绿就集体辞职!他们先后10多次请来农、林、水、电等部门的专家,帮助出主意,献良策,搞科学发展,循着水、电、路、渠配套,长短结合,用材林与经济林并举的思路。按照整地—抽槽—育苗—定植—承包、股份经营的轨迹,组织12万多劳力,投资10多万元,轰轰烈烈地干开了。1988年冬,百步坡村出动1100个劳力,投资4万元,一冬开挖荒山200亩,栽下3200株湿地松,成为当年宜昌市第一个无荒山村。”</p> <p class="ql-block">  述人物,呼之欲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p><p class="ql-block"> “文学的重任是写人,《舅舅的‘十班家业’》,中的舅舅个性鲜明,特点突出,每次谈到吹打乐及其‘家业’舅舅就像打了鸡血似的亢奋,手舞足蹈,如痴如醉,跟别的班子打擂,让别人带着家业溜走,因为演奏上瘾,甚至于大年三十在家里演奏死了人才演奏的丧鼓调。”</p><p class="ql-block"> “长眠朝鲜的李寿清”被共和国授予烈士、“台湾归来的老兵徐敬义”受乡亲们大摆宴席款待、“岳母的品格”“父亲的眼神”“毫无亲情关系的姐夫”以及生于斯长于斯,为故土的发展、进步和村民富裕安康,而不懈奋斗的长兄及历任村组干部等等,一个个鲜活形象力透纸背,让人过目不忘,心生敬意……</p> <p class="ql-block">  《家在石宝山》考评过往得失,镜鉴后人,资以治道,观念正确,体例完备,言辞洗练,特点突出,其乃“博而得其要,简而同于事”。古《资治通鉴》是伴随一代伟人毛泽东一生之书,其读之入迷,穷一百七十遍,至书页残破,仍爱不释卷。国之先贤唐太宗曾常常“三镜自照”。云:“以铜为镜而正衣冠,以人为镜而明得失,以史为镜而知兴替”。 </p><p class="ql-block"> 掩卷所思,《家在石宝山》当是一面石宝村资政之镜鉴,而无可厚非矣。</p><p class="ql-block"> 《家在石宝山》的作者我的挚友、《三峡日报》的领导、同事范长敏先生是土生土长的石宝山人,他时常为该村的成就骄傲、自豪。在村生活和在外工作的数十年,虽谈不上对村贡献之大,但也曾为它的昌盛繁荣,尽过微薄心力。瞑思之余,常常挂记心脑,是这片生生不息的土地给予他滋养,是纯朴善良的村民给予他包容海涵,是村里的历界有识之士给予他支持和力量,努力为其兴盛效犬马之力,他当甘之如饴。</p> <p class="ql-block">  读罢《家在石宝山》,我获益匪浅,感慨万千。它既是一部石宝山人的奋斗创业史,又是一部石宝山人的改革开放史,更是一幅幅写满乡愁的风情画。</p><p class="ql-block">​ 佘 影</p><p class="ql-block"> 2025年6月27日</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