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美国财政部若依据《21世纪法案》推出国家信用背书的稳定币,将深刻重塑全球金融格局,其背后潜藏的战略意图远超技术创新本身。</p><p class="ql-block">核心机制与潜在控制</p><p class="ql-block">美国政府掌控国家稳定币的发行权与牌照审批。美联储数据显示,其2023年直接资产负债表规模已达7.8万亿美元,若将国家稳定币纳入核心体系,美债在无形间将成为全球稳定币体系的底层抵押池。通过限制美联储的独立性参与,美国政府可绕开传统货币政策的束缚,用国家信用构建一个更透明且更易于全球扩张的数字货币网络。</p><p class="ql-block">美元权力升级为数字级渗透</p><p class="ql-block">理论上全球各类主体均可通过购买或持有美国稳定币,瞬时变成可流通的数字“迷你银行”,绕过传统银行体系的资本金、信贷审查等多重监管限制。这种机制实际成为“美元化”的数字升级版。国际清算银行(BIS)2023年报告指出,稳定币跨境支付结算量已实现年均约200%增长,一旦以国家主权作底层信用,这一增速将会几何级飙升。</p><p class="ql-block">无限杠杆与美元资本虹吸</p><p class="ql-block">最核心的设计在于潜在允许循环无限放大杠杆机制——甲公司凭100万美元购买100万美元面值稳定币,随后仍可反复用同一笔原始美元继续购买新稳定币(若规则允许)。在缺乏有效抵押率上限监管情况下,全球资本会加速涌入美国体系——其本质在扩大美元资本的虹吸范围:仅2023年,外国持有者就增持了4200亿美元美国国债。国家稳定币机制的建立,相当于为美债提供一条更便捷庞大的买方通道,全球美元流动性依赖进一步加深。</p><p class="ql-block">香港稳定币:金融主权防御的关键一招</p><p class="ql-block">面对美国的战略布局,中国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加紧布局稳定币是抢占数字金融战略防御高地。香港金管局2024年启动的“Project Ensemble”稳定币计划明确将资产挂钩方向设计为人民币、港元及亚太区内资产。这一举措意在迅速争夺稳定币发行体系的国际话语权,为人民币国际化和跨境结算开辟独立的安全通道,直接阻断美国未来对全球稳定币发行权的垄断企图。</p><p class="ql-block">金融主权争夺战已刻不容缓</p><p class="ql-block">国家稳定币正成为金融主权的代名词。美国若能通过发行国家稳定币,将从数字支付清算、资产挂钩、债务融资体系多个维度强化美元霸权。而香港抢先布局人民币关联稳定币,正是一场打破壁垒、争夺数字金融生态规则制定权的高维战役。</p><p class="ql-block">国家稳定币已不仅是技术演进产物,更成为国家金融资源虹吸与主权保护的武器库。在这场全球金融体系变革的初期博弈中,谁能更早构建本币结算体系稳定币,谁就掌握数字时代金融话语权的新权杖。这场争夺战的结局,将重塑未来全球财富与权力的数字版图。(个人观点仅供参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