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午后,阳光透着窗户洒在书桌上,我手捧着老乡文澜珊老师历时十五年的大作《山河故人》。再一次解读这文章中的人物故事,我仿佛在文字中看到了许多人和我少年时的影子。</p> <p class="ql-block"> 掐指一算,我从端午节遇见《山河故人》已快一个月了。刚好在六月初一的早晨,我终于是拜读完了这本大作。恰巧窗外下起了小雨,我的小城虢镇街笼罩在一片烟雨朦胧之中。我站在半年的分水岭上,回首这一个月,我一边在修订《磨性山下》,一边还在续写我的第一本小说《遇见》。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又一次走进虢镇新华书店,我在宝鸡知名作家书架上看到了这本书。</p> <p class="ql-block"> 当我打开这本书的时候,我看着作者扉页上的亲笔鉴名,她写下“万里山河相遇自是有缘”!我就被她这句话感染。我在猜想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我看了一下书的封面,这本书是远方出版社出版。当看到书的第一页写着:谨以此书献给生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人,献给生我养我的故乡,献给我的母亲。我简单的浏览了一下自序,我又在她的自序里,看到她写的最多的是“无数次”这三个字,最终,她在无数次的书写、修改中完成了这本小说,终将是汗水浇得鲜花开。她在后记里面,刚开篇就写着15年苦苦求索,时至今日,我的长篇小说处女作《山河故人》第一部终于定稿。当我翻开书的目录,第一卷,第一章:红莲勇上磨性山。仿佛在我的心湖上,扔了一块石子,激起了涟漪。</p> <p class="ql-block"> 我深知写书不易,出书更不易。当我看着书本上的作者简介时,文澜珊生于陕西宝鸡,现居北京,管理学硕士。系中国散文学会、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宝鸡市作家协会会员。莫名的在我心中就升腾起一种亲近感,我没有犹豫,几分钟就买下了这本书。虢镇新华书店的工作人员很热情,他们特意给我赠送了香包,我行走在端午的虢镇街道,一手拿着艾草,一手拎着装有香包和《山河故人》的手提袋。瞬间,我仿佛感觉艾草的香味和墨香完美结合在一块了,让我在这个端午的上午,感到这本书无比的金贵。</p> <p class="ql-block"> 回家后,我手捧着装帧精美的《山河故人》,当我看着“磨性山”三个字时,我的心情是最激动的。我浏览了一下《山河故人》共40卷,八十一章,40多万余字。我从第一章:红莲勇上磨性山,一直翻到第八十一章:烟花作别元宵节。我把目录全部翻看完毕,看得我热血沸腾。我知道这是文澜珊老师在稿纸上燃烧自己的灵魂,她凭着对“愚人事业”的执着和对故乡的满腔热爱,从北京给故乡写了一封长长的家书。面对这本大作,我知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我坐在阳台上只看了两个小时以后,便顺手把书放在了桌子上。我掩卷深思,世界很大,世界很小,我很荣幸成为陈仓区第一个拜读《山河故人》的读者,让我更高兴的,她竟然是从陈仓区走向北京的优秀作家。我要感谢这个伟大的网络时代,几分钟我就收到了她的微信留言。令我感动的是,她竟然一口说出了我的出生地。这是多大的缘分啊!当窗外夕阳的最后一抹霞光被夜色消散,我又继续坐在书桌前,品读着这本书……</p> <p class="ql-block"> 我终于在六月初一的早晨,拜读完毕老乡的这本大作。此刻,窗外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我打着伞又走向了新华书店。进去后,我翻阅了一下其它的书,又拍了几个照片,我便出了虢镇新华书店的大门。回来后,我将一些图片发给了远在北京的她。第二天,天气晴朗。我的脚步又一次来到了磨性山下,我站在故乡的磨性山上,俯瞰着西高泉村和杨家沟高中。我从手提包里取出《山河故人》,我知道这是远在北京的游子写给故乡的一封家书。而此刻,我们的心脉仿佛是相通的,我的手机上显示出一个表情符合。我随手抓拍了磨性山的几张图片,又传给了异乡的她,以缓解她的思乡之情</p> <p class="ql-block"> 写作上我是一个“二把刀”,但我作为她的老乡,我觉得应该执笔用文字写上一些祝贺的词语。老乡出书,我欣然要以文祝贺。可当我看着她前天发的朋友圈,她和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陈彦老师的合影,在2025年6月18日至6月22日,文澜山携长篇小说《山河故人》参加了第三十一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在会上她特意为陈彦老师赠送了她的新作《山河故人》,看到这个画面,的确是可喜可贺。可我似乎自卑感在作怪,今天午后实在有点“千呼万呼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还是鼓足了勇气,我在美篇上开始敲打着这篇习作……</p> <p class="ql-block"> 文澜珊老师以热爱文笔,以心灵为笺,在故乡的素帛上挥笔泼墨。她在月色融融的夜里,将思绪研磨成墨。笔下跳跃的文字,就是磨性山下田园里结出的诗果。《山河故人》带着故乡泥土的清香,在纸笺上悄然绽放。她以渭北平原上的南河滩村为立足点。通过讲述主人公在生活、工作、学习及情感等方面的经历,作品详尽展现了普通百姓的平凡生活。赞美了改革开放政策对于乡村振兴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所做出的重要贡献。九十年代,一个美好的年代,改革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南河滩的人们正在田地里开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我就是跟在母亲身后,播撒玉米的那个小女孩。八百里秦川西部,磨性山下、南河滩,她文章里许多章节的描写,一切仿佛是与我的家庭巧合。</p> <p class="ql-block"> 她的文章没有太多的渲染,全篇没有一处描写男女之欢的文字,她只是用一支深情的笔,把人间至痛轻描淡写地摊开给读者。她的这些文字恰好写在人的心间,仿佛拨动着我的心弦。而我也因为她的这本《山河故人》,改变了我的写作时间,我每天清晨先起来洗漱,再补充能量,然后坐在阳台拜读她的大作。她没有用太多华丽的词藻来描写磨性山下及南河滩的人物故事,只是把平凡日子里挣扎的人们的小生活,却写成了一本值得推荐品读的好书。</p> <p class="ql-block"> 我每天乐此不疲的挤出时间,在细细品读着她笔下的故事。我遇到喜欢的章节,我用铅笔画出来,我不忍心把书页折叠起来。我看着我连日来用铅笔画下的这些波浪线,我读着读着就潸然泪下。这不仅是写给故乡的一本家书,这本书仿佛就是给我写的。我在文字中找到了我的影子。文中的四大家族,仿佛就是描写身边的乡亲。我越读这本书,越喜欢这本书。她笔下的这个弃婴,仿佛就是50多年前的我。此后几十年,我的父母认为他们这一生做的最正确的一件事,就是当年没有把我送人。我一直感念我的父母亲,他们当年把我没有送人之恩。但在那个年代,人们还是重男轻女的。相隔几年后,我的弟弟出生了,而我仿佛就是她文章中那个给弟弟洗尿布的女孩。我特意把这两篇文章,读给我年迈的爸爸、妈妈。母亲听完我读完这篇文章,她眼里有泪花,父亲脸上有笑容。这本书令我最感动的是,文澜珊老师在结尾处的一句话:在此书的创作过程中,特别感谢她的父亲。而我曾经多次说过:我要感谢我的父母亲,多年来给予我的帮助,尤其是《故乡云烟》和《守望钛城》《钛城漫笔》创作中提供了很多素材和帮助。</p> <p class="ql-block"> 我在拜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字里行行间,好多地方都是我曾经熟悉的地方。在故乡的这片热土上,我无数次遇见磨性山;无数次听见流水潺潺;我在一行行的文字,其实是学习更是重温一些人和事。她的文字也与磨性山、南河滩的山水人情相连,我从小生长在磨性山脚下一个叫杨家沟乡的地方。所有的档案里面打开都是宝鸡县杨家沟,这里不仅有我的故乡,更有我的母校。这是不仅是我原生态的故乡,更是我文学创作的源头。</p> <p class="ql-block"> 六月仲夏,磨性山上草木苍翠,磨性山下的母校,又一届学子毕业了。山还是那个山,水还是高泉水,母校旧貌换新颜依然在旧址上重建。我站在故乡的磨性山上,邂逅六月的云朵和芳草。这里有我的乡愁,更有文澜珊老师的乡愁。乡愁是什么?乡愁是她笔下的磨性山二月十五古会;乡愁是她笔下的南河滩;乡愁是她笔下的一碗臊子面;乡愁是她笔下滋养她长大的那片深情的土地……</p> <p class="ql-block"> 我在2025年最热的夏天,我遇见了磨性山;遇见了文澜珊老师和她的《山河故人》;遇见了乡土文字细腻的情感描写,联系上了陈仓大地上的骄女文澜珊。她的文学功底无疑是扎实的,她宛如磨性山下暗香浮动的一株兰花。今夜,我有太多的话想写给远在北京的老乡文澜珊老师,我心想,她若有时间返回陈仓大地,我们一定会在故乡的磨性山下重逢。这一刻,我该收笔了,我深知我的笔力是拙劣的,可我的心是滚烫的。结尾处我想用:“磨性山下一株兰,清香一缕随风绽“,来表达我对老乡文澜珊老师最真诚问候和敬意,最后我在故乡的磨性山下,遥祝文澜珊老师:平安喜乐,万事顺遂!</p><p class="ql-block">一凡于2025年6月27日,匆匆落笔于磨性山下。</p> <p class="ql-block"> [感谢雅阅,婉拒送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