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友善是中华民族历史中最为珍贵的传统。《三字经》首句是:“人之初,性本善”。孔子提倡“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孟子说:“与人为善,善莫大焉”。荀子说:“与人善言暖若锦帛,与人恶言深于矛戟”。佛家劝导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玄奘西游取经,鉴真东渡日本,文成公主出嫁吐蕃,昭君出塞和亲,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七下西洋等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友好相处、流芳百世的故事。正是因为我们祖先拥有宽厚友善的胸怀与气度,才使我们民族向着文明社会一步步迈进。一个人友善待人,人必友善待他,这样才能成就大业,整个社会才会和谐文明,社会总体效率才会不断提高。可以说,友善是光明与和平的使者,一个充满友善的世界才是美好的世界。</p><p class="ql-block">友善是我们内心最可宝贵的财富, 是道德中最大的秘密。贝多芬说:“没有一个善良的灵魂,就没有美德可言。”善是我们不可或缺的品德,是人类区别于世间万物的独特品质。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生存,要做一个恶人还是善人,每个人的悟性不同,自然选择的道路也不同。一个善于做善事的人,他的人生是充满阳光的,因为他的友善,不但会给别人带来快乐,自己也会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选择友善的人生态度,是一切人格与品质的起点,更是做一个快乐的人的开始。坚持以善良之心、友好之态,待人、接物、谋事,诚实、尊重、谦让、包容便可水到渠成。</p><p class="ql-block">友善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是一种人生大智慧。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是一张无形的网,每个人都是这张网上的一个网结。不论自觉不自觉,愿意不愿意,每个人每时每刻都要处理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对同一件事,人们往往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不同的处理方式,显示着不同的智商、才能和修养,也带来不同的结果。只要是思维正常的人,无不希望生活在友好、友谊、友爱的氛围中,无不希望自己的周围充满善意、善良、善举。这就需要每个人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以友善的态度与家人、朋友、同学、同事相处。只有善待他人,才能把自己融入人群,获得友谊、信任、谅解和支持;只有善待他人,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拥有充满快乐的感觉,踏入充满机遇的境界,走向充满希望的未来。</p><p class="ql-block">对人友善,要学会换位。要学会将心比心,主动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认识、体会别人的观点、情感,在理解的基础上寻找最佳解决方案。对亲人、朋友、熟人友善,也许不难,但能以友善之心对待陌生人,却并非易事。我们倡导的友善,其理想境界是广具爱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四海之内皆兄弟”,只有推己及人,普施善心,广推善举,我们的社会才会充满温馨。</p><p class="ql-block">对人友善,要学会宽容。每个人因为对自己过错的原因、背景了解的比较清楚,所以对自己的过错比较容易原谅。而对待别人过错的时候却不够客观。实际上,就个人而言,我们并不比大多数人更好或更坏。所以,要多一点宽容,少一点求全责备。友善,意味着宽以待人,不苛求于人,不强加于人。友善待人,表明人胸怀宽广,精神境界纯洁高尚。人际交往、待人处事,如果没有了宽容,没有了友好,就失去了人之初中最重要的“善”。</p><p class="ql-block">对人友善,要学会赞美。每个人都有被肯定的愿望。恰如其分的赞美,能使人感到人际间的温暖和温馨,并有效的增加自己与别人之间良性心理交流。友善是缔造友谊的阳光,一缕微弱的阳光也能照亮一片心田。当友善的阳光照耀别人的时候,你的心头也一定会感到温暖。</p><p class="ql-block">对人友善,要学会给予。在我们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别人身处困难的时候,此时,我们一句安慰的话,一点点力所能及的帮助,都是展现我们友善真诚的一面。心存友善,就会以他人之乐为乐,心中就常有欣慰之感。正所谓“与人方便,予己方便”,“送人玫瑰,手留余香”。一个懂得给予的人,自然收获很多幸福,一份给予会让友善温暖他人,也温暖自己,更温暖社会,温暖人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