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黄太清</p><p class="ql-block">制作/赏花玩石</p> <p class="ql-block">▼以下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黄太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认识黄振国先生,是从了解家乡历史文化的阅读中开始的。2017年秋天的一个下午,在《孔网》中找书,发现一本《信阳文史资料大观》,打开网页,书中目录深深吸引了我,我就下单买下了这本书,知道了该书主编是黄振国先生。后来经黄治侠宗亲介绍,和他相识。并陆续收到他寄赠的《名人与信阳——叫我怎能不歌唱》等专著,从知其名、读其文、识其人、得其书、遂成挚友,一路走来,相见恨晚!当我们三个商城县退休老头有了编著《农耕文化》一书的念头后,黄振国先生给予了极大的鼓励和支持,为本书间架结构、内容取舍、照片选撷、文字表述等提出了衷恳的意见和建议,并挥妙笔,为本书作序,全力推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今年5月,黄振国先生的《名人与信阳》(第五季)首发后,又专门给我寄来了新书,品读之余,敬佩之心油然升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翻开黄振国先生寄来的《名人与信阳》(第五季)新书,指尖划过油墨芬芳的纸页,仿佛触摸到信阳大地的血脉搏动。从七年前在《孔网》偶遇他主编的《信阳文史资料大观》,到如今第五季新著翩然而至,这条阅读之路,恰似一场穿越红色记忆的精神跋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位现年74岁的原中共信阳市委副秘书长,退休后的人生比在职时更显壮阔——他在退休十三年间,先后创作出版了八本书(大32开,总计3851页),其中《名人与信阳》五季六本、《信阳组歌》、《潢高组歌》各1本。这些书已然成为解码鄂豫皖革命基因的“文化密码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山河记忆的文学重构。翻开第五季的篇章,那些沉睡在档案馆里的历史骤然苏醒。书中对十二位黄埔精英在鄂豫皖苏区战斗足迹的追索,让徐向前、陈赓等军事家的身影穿越时空,在字里行间策马驰骋。而关于1973年全国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的记述,更揭示了一个震撼史实:当时全国十一位大军区司令员中,有七位是从鄂豫皖苏区走出的战将。黄振国以诗咏叹:“大别山,红色的土地,将军的摇篮……人杰地灵写风流,吾辈催马再扬鞭!”这既是文学的抒情,更是历史的证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书中对信阳杰出女性群体的书写尤为动人。邓颖超的革命风骨、张瑞华(聂荣臻元帅夫人)的地下工作传奇、特别是被陈云誉为“我党保卫工作第一位女同志”的周惠年——她在上海特科时期掩护周恩来脱险的惊险往事,在黄振国的笔下重现生机。这些被岁月尘封的巾帼传奇,因他的钩沉而重绽光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二、四重交响的文化图谱。细读五季著作,会发现黄振国的创作如交响乐般层次分明:“写红”是主旋律:百余篇红色人物传记中奔涌着对革命先辈的敬仰。当他在术后虚弱的身体状态下,弯腰钻过开发商围栏考察著名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旧居时,他的那句“我弯腰是向革命先烈们鞠躬致敬”的自白,恰是其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写绿”是深情乐章:《信阳颂歌》《山水颂歌》《乡愁之歌》等百余首诗歌中,流淌着对故土的眷恋。他将大别山的翠色、南湾湖的波光化作文字,让地理山河升华为精神家园。“写友”是温暖和声:不论是各界名人还是普通人士,只要他知其成就、特长,他都会以《某某礼赞》的藏名诗相赠。“君子之交淡如水,秀才人情纸半张”的交往哲学,让文化传承充满温度。“写轶闻”是独特音色:400多位和信阳相关联的名人故事,如《毛泽东主席是何时到信阳的》等考据文章,填补了地方史志的空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三、铅字背后的文化苦旅。最令人动容的是这些著作的诞生方式。这位不会用电脑的“传统派”作家,至今仍坚持手写“爬格子”的原始创作。当自费印刷的书籍一册册赠往图书馆、学校、乡村时,他笑称自己像只“小蜜蜂”,“无论春夏秋冬,无论繁忙闲暇,我都像一只小蜜蜂一样,扇动翅膀嗡嗡叫,忙忙碌碌不停歇,流连于大自然的鲜花野草中,采撷、吸吮人生世界和自然世界中花的粉、花的汁、花的蕊”。在第五季中,这种文化坚守更显厚重。2023年,他牵头16位退休干部组建“红色文化传承志愿队”,为保护杨靖宇将军革命旧址奔走呼号。当保护报告获得市委书记批示、徐家老屋终被列为市级文保单位时,那些伏案写作的深夜、那些自掏腰包打印的积蓄,都化作了红色基因传承的星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四、纸页间的精神原乡。品读第五季新篇,突然明白黄振国为何将该书系列命名为《名人与信阳——叫我怎能不歌唱》。这不仅是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当代回响,更是文化守夜人对精神原乡的虔诚守望。他捐赠给浉河区、平桥区以及送往潢川家乡的众多书籍,都是在为年轻一代栽下文化的幼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种传承的力量在黄治侠、王厚道与我共同编著的《农耕文化》中延续。当我们三位商城老者,埋首整理编篡大别山地域传统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专著时,黄振国先生应邀在所作的序言中写道:“这是一本关于回望农耕文化的书;这是一本图文并茂、雅俗共赏的书;这是一本集体智慧、心血共凝的书;这是一本枫叶红了、晚霞绚烂的书;这也是一本填补此地此类图书空白的书”。他组织专家“会评会审”的身影,正是文化接力的生动诠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如今,在众多明亮的图书馆里,当读者们翻阅着《名人与信阳》等书籍时,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精神挺立的身影——他俯身拾起历史的碎片,只为把它拼成一面通向未来的明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5年6月于商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者简介:黄太清,河南省商城县观庙镇人,先后从事教育、乡镇基层干部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热爱文学,喜欢写作,有诗歌、散文和人物通讯等作品散见于省、市报刊和网络媒体。先后主编和与人合署主编出版了《中华黄氏祠堂楹联大观》、《农耕文化》、《别字趣谈故事集》、《中华黄氏世系探源》和《中华黄氏堂号楹联选粹》等书籍。其中《农耕文化》一书填补了大别山地域此类图书的空白,被豫、皖、鄂省市图书馆和中国农业大学、 上海大学等50多家图书馆收藏。]附作者照:</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