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妈妈李晓明

先锋(一池清泓)

<p class="ql-block">文章作者:曹 山</p><p class="ql-block">编辑制作:先 锋</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编者心语:</i></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中的主人翁李晓明阿姨,是我岳父岳母的杏林同行,他们曾作为医疗专家,一起赴非洲阿尔及利亚执行援外任务。援外回国不久,岳父从外科主任提任医院党委书记,李晓明阿姨担任妇产科主任、主任医师,他们都是孝感地区(现孝感市)鼎鼎有名的医疗专家。他们还是门对门的邻居,<span style="font-size:18px;">也是一生的至交好友。</span>岳父岳母在世时,尽管他们年事已高,却来往密切,我也曾多次组织参与老一辈的聚会活动。在耳濡目染中,深切感受到他们对国家的赤胆忠诚,对事业的孜孜追求,对友情的挚诚重义。岳父岳母去世后,我们每年都要去看望李晓明阿姨和她的老伴、抗战老兵曹公望伯伯。今年5月1日,我们专程去中部战区总医院看望因摔伤住院的百岁老兵曹伯伯和李阿姨。几十年的世交友情,虽然知道一些李晓明阿姨的革命经历,但对这篇文章中诸多鲜为人知的感人事迹知之甚少。所以我要编辑转发李阿姨的儿子——我的老战友、好兄弟曹山撰写的《我的妈妈李晓明》这篇力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学习革命前辈的奋斗历程和崇高品德。</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cwbxrkd" target="_blank">看望革命前辈 瞻仰烈士陵园</a></p> <p class="ql-block">  我的妈妈李晓明今年93岁,思维清晰,身体健康,可你一定想像不到,她曾是癌症患者,55岁时做过肺癌切除手术,经历过多次化疗;我的妈妈和邻家老太太一样,特别温和,脸上总是满满的慈爱,可你一定想像不到,她15岁就上战场救护伤员,参加过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荣立二等功、三等功,转业地方后两次获得省部级劳动模范,还多次获得其他奖励荣誉;我的妈妈名牌大学毕业,离休前是正高级职称,两次当选湖北省科协委员,担任过孝感地区妇产科学会负责人,曾是孝感地区知名的妇产科专家和学科带头人;可你一定想像不到,她参军前只上过一年半小学,最初的认字更是“蹭课”所识。</p><p class="ql-block"> 其实,妈妈的许多事情,长期以来我也知之不多。近期照护住院的爸爸,和他交流多了起来,断断续续知道了一些往事,方知平时少言寡语的爸爸藏着那么多的“秘密”,从他突然想吃桑葚这一细节,写了篇《百岁老父亲的桑葚回忆》,在大院孩子公众号上发表并被一些媒体转载,引起了不少朋友及读者的关注好评。由此我想到了有更多传奇经历的妈妈,把爸爸妈妈的经历尽可能记录下来,是我们做子女的责任。因此,这段时间我有意识地加强了和妈妈的交流,收集了不少素材,还请妈妈离休前工作单位老干部门协助查阅了档案资料。于是,妈妈的经历、往事渐渐更多地呈现在我的眼前。知道得越多,我就越加敬佩我的妈妈,深为能做她的儿子而骄傲。不及深思熟虑,先将妈妈的经历粗略记载下来。</p> <p class="ql-block">  <i style="font-size:20px;">一、苦难童年,逐步萌发的求学之志</i></p><p class="ql-block"> 1933年1月,妈妈降生于胶东半岛一个三代同堂的农家大家庭,妈妈的爷爷主事,她有两个姐姐,后来又有了两个妹妹一个弟弟。妈妈年幼时,政局动荡、军阀割据、日寇入侵,原本富庶的家乡山河破碎,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妈妈亲历过日寇扫荡的恐怖,当时大人们纷纷外逃,家中只剩妈妈的奶奶带着两个幼童看门,鬼子抢粮,老人拼死护家,被枪托砸伤,这一幕在妈妈心中烙下深痕。家中靠种田为生,人口多劳力少,年成好尚可糊口,荒年则常吃野菜,生计维艰。雪上加霜的是,妈妈未满10岁时,我们的外公被狂犬咬伤。全家慌乱惊恐,幼小的妈妈与我们的四姨吓得躲进草垛,尚在襁褓的小姨竟长时间无人顾及,发现时已奄奄一息。外公很快去世,妈妈的小家没有一个强劳力,生活更加艰难,在大家庭中凸显窘迫。有的亲戚提出分家,但妈妈的奶奶力排众议,坚持不分,并竭力庇护孤儿寡母。妈妈的爷爷重视后代教育,无奈财力有限且重男轻女,只能供舅舅一人读书。妈妈向往读书,每日背送弟弟上学,常躲在教室外偷听“蹭课”。顽皮的舅舅学业平平,好学的妈妈反倒识了不少字。</p><p class="ql-block"> 抗战胜利后,妈妈家乡成为解放区。村里组织儿童团,妈妈当了儿童团团长。据妈妈回忆,儿童团常配合村里支前,最难忘的是迎送渡海到东北的八路军部队,儿童团员们跑前跑后端茶送水带路,深受官兵赞扬。儿童团另一重要任务是组织识字学文化,妈妈积极参与,又认了不少字。1946年,在妈妈强烈要求下,13岁的她终于得到爷爷同意,到村里的小学堂读书。因有“蹭学”和自学的基础,仅读半年便跳级至三年级,可惜家境实在困难,一年半后就辍学了,勉强达到初小水平,这在当时的农村女孩中已属不易。回家务农期间,妈妈从未中断自学,渴望再获求学机会。</p> <p class="ql-block">我和夫人、姨妹看望曹伯伯、李阿姨合影</p> <p class="ql-block">  <i style="font-size:20px;">二、励志成才,烙在心底的人生航向</i></p><p class="ql-block"> 1948年7月,解放军华东军区白求恩医学院在妈妈家乡招生,为部队培养卫生员,要求小学文化程度。刚满15岁的妈妈得知后特别向往。虽年龄偏小、文化偏低,难度极大,但她决心争取。妈妈找已面试的小伙伴打听面试内容,略作准备,便与同村好友秀子瞒着外婆到8里外的镇上开了路条,便直接赶往考场。秀子见妈妈光着脚,送给妈妈一双鞋,可是鞋子太大穿不住,秀子便让妈妈夹在腋下,以便“证明”自己有鞋,免得被人看不起。奔波30多里抵达考点时已近黄昏,妈妈最后一个面试,除了回答“四大发明”等常识题外,考官们还问了一些其他情况,可能是妈妈当儿童团长的经历、自学识字和上小学的过程、对解放军的向往和坚决的求学态度打动了考官,妈妈竟顺利被录取。晚餐每人一个馒头,妈妈接过馒头泪流不止,家中因大灾早已断粮,靠亲友接济的花生饼拌野菜汤度日,想着她的妈妈和奶奶要能吃上馒头该有多好。领到的军装过于宽大,妈妈身材又小,穿在身上盖过膝盖,宛若大衣,但妈妈却乐得合不拢嘴。当夜部队便开拔离乡,一段时间后写信回家,外婆才知女儿已参军入伍。</p><p class="ql-block"> 入学不久,济南战役打响,妈妈上战场救护伤员,初上战场有两件事令她刻骨铭心。一件是为躲避国民党军轰炸,部队昼伏夜行,有时一夜急行军110里,疲惫不堪,不少同学吃不了苦开了小差,妈妈却意志坚定,一次行军途中如厕,竟蹲着睡着了,被犬吠惊醒时队伍已远去,幸得细心的指导员折返寻找才未掉队。另一件是抱着重伤员的腿抢救时,那腿竟突然断离了重伤员的身体,妈妈被当场吓晕。经过3个月的紧张培训,妈妈被分配到华东军区“解放军官训练总团”医疗队任卫生员。该团负责收容培训国民党起义及被俘军官,济南战役被俘的国民党第二绥靖区中将司令王耀武曾收容于此。妈妈随“解训总团”转战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从浦口过江后留驻南京。1949年7月,妈妈被批准入党,当时预备期一般为3个月,但因年仅16岁,妈妈被定为1年。随后,妈妈调入华东军区军政大学医院任卫生员,1951年1月该院改编为解放军军事学院医院,妈妈被提拔为干部,任妇产科护士。1953年7月,经医院推荐,刘伯承元帅夫人汪荣华亲自考察,妈妈担任了时任军事学院院长刘伯承元帅的保健护士,在刘帅家工作。</p><p class="ql-block"> 部队进城尤其是到刘帅家中工作后,工作生活稳定了,妈妈执着追求学习培训机会,1954年2月考入位于芜湖的解放军21速成中学,学制3年,可达到高中文化水平,但由于洪水冲毁了校园,仅半年就提前结束了学习。虽然没有完成学业,但妈妈对知识非常渴望,坚持刻苦自学,努力提高文化知识和专业水平,别人休息娱乐的时间她都用来学习,经常代人值班以安静学习。医院曾树立两个学习标兵,一位是大学毕业生坚持要考博士,另一位就是妈妈,只有初小水平却通过自学基本达到了中学文化水平,并立志考大学。医院的一份考核材料在总结了妈妈一堆优点后,指出妈妈“多年要求学习的思想很迫切,当达不到自己的愿望时,思想上有时也受到一些波动”。</p> <p class="ql-block">  1958年初,爸妈结为连理。同年,妈妈参加“调干生”高考,成绩优异,同时被两所大学录取。部队的第二军医大学当年只招药学专业,而矢志学医的妈妈选择了地方的南京医学院(现南京医科大学)临床专业。为此,她依依不舍地办理了转业手续,放弃了军官身份,也离开了刘帅家。1958年9月入学时,学校考虑妈妈军龄党龄较长,拟让她担任学生会主席,但为集中精力学习,她婉言谢绝。当时妈妈已怀哥哥5个多月,大四时又生下姐姐,5年学习生育两子女,她还将外婆去世后无人照料的小姨接到身边学习工作,加之文化基础薄弱、医科(尤其基础课)难度极大,家庭牵绊与学业压力可想而知。为不影响学习,她两次产假均不足一月;爸爸曾将襁褓中的姐姐放入旅行袋,骑自行车送到学校让妈妈哺乳;学习犯困便喝咖啡提神,失眠又靠安眠药入睡,落下严重失眠症;节假日回家当晚料理完家务,次日清晨便抱着一摞书到鼓楼公园僻静处苦读一整天。小姨曾告诉我们,妈妈那几年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也展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毅力。不懈奋斗终有回报,妈妈大学期间从未挂科,最难的生理学许多同学(包括高中毕业考入的同学)不及格甚至退学,她考了4分(5分制)。1963年7月,妈妈以优良的成绩顺利毕业,取得医学学士学位,终于实现了救死扶伤的从医梦想。</p><p class="ql-block"> 妈妈毕业后被分配到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工作,这是一所创建于民国时期水平很高的专科大医院。妈妈从住院医生起步,增强临床经验,扎实打好基础。工作几年后,由于政治可靠、工作积极、业务扎实,经过几轮严格考核,被组织确定为援坦桑尼亚医疗队人选,那个年代出国非常罕见,医疗援外也刚刚起步,能被选入是很大的荣誉。即将成行时,由于军事学院撤销,1970年1月妈妈随爸爸调至湖北,在孝感地区人民医院(现孝感市中心医院)妇产科工作,当时孝感的医疗卫生水平还不高,妇产科主任刘阿姨援外,大学毕业的医生就巫阿姨一人,妈妈很快成为骨干,并明确为科室负责人。由于之前有完整的援外选拔考核过程,不久被确定为援阿尔及利亚医疗队成员,并于1971年4月出国。医疗队成员必须是独挡一面的专家,还需有基本的法语对话水平。出国前妈妈除做好业务准备外,花很大精力苦学法语。当时我已记事,记得她回家后常抱着法语书到附近的小河边学习,通过短期恶补,没有法语基础的妈妈在出国后已可独立开展工作。</p> <p class="ql-block">夫人姐妹与李阿姨母女合影</p> <p class="ql-block">  1973年6月妈妈回国后历任妇产科副主任、主任,在孝感地区先后较早地被聘为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1986年被聘为孝感地区中级职称评委,1982年、1987年两次当选为湖北省科协委员,1987年当选为孝感地区唯一的中华医学会湖北妇产科学会会员,并担任孝感地区妇产科学会负责人,成为孝感地区当时有较高知名度的妇产科专家及学科带头人。</p><p class="ql-block"> 我们给妈妈算过一笔“账”,她为上大学办理了转业手续,工资降了一截,大约20年后才恢复到大学前水平,若不上大学,可在部队干到离休,进部队休干所,少吃很多苦,待遇还会高很多,问她是否后悔。离开挚爱的部队多少让妈妈遗憾,但她坚定地说过安逸日子不是她的理想,决不后悔。1980年前后,组织上曾考虑调妈妈到孝感地区卫校担当领导,妈妈婉言谢绝,明确表示她的愿望是在临床一线为患者服务,不愿改行。妈妈参军时近乎半文盲,上大学前总共只接受过两年左右不甚正规的文化教育,但她的人生理想就是上大学、当医生、成专家、做对社会有贡献的人,通过几十年的不懈奋斗,最终得以全部实现。</p> <p class="ql-block">我和夫人、姨妹与曹伯伯、李阿姨及作者姐弟合影</p> <p class="ql-block">  <i style="font-size:20px;">三、自强不息,砥砺奋斗的职业生涯</i></p><p class="ql-block"> 妈妈是出了名的“工作狂”“铁姑娘”,但很少和我们谈论工作,我只能从直接感受与搜集的材料中,勾勒她职业生涯的点滴。</p><p class="ql-block"> 1970年初,我们家迁至孝感,条件远逊南京,爸妈单位相隔十余里,交通不便,妈妈平日住单位宿舍,周末才能回家团聚。我曾单独随妈妈生活四五年,她总是异常繁忙,无暇顾家。我6岁时,她上夜班曾将我独自锁在宿舍,我因害怕在房中大哭,惊动邻居;另一次,调皮的我偷拿抽屉里的两毛钱买了“钻天猴”,躲在宿舍燃放,烧穿床单,险酿大祸,自然挨了顿打。1978年中考前,妈妈在基层农村巡回医疗,将我寄宿朋友家,学校推荐我参加飞行员选拔,体检一路过关,成为全县仅有的两名合格者之一,后来因故退出政审程序,选拔过程我很难集中精力备考,妈妈出差回来才知道此事,整个备考过程几乎没有家长陪伴,但我成绩尚可,以县里第17名考入孝感最好的高中。1980年高考前,妈妈同样出差,我一人在家数月,晚餐全靠邻居孙阿姨帮忙,直至高考前夕,妈妈才风尘仆仆赶回陪我参加人生最重要的考试。在我印象中,她下班回家后,只要科里有事,或有病人找她,她不管在做什么,都立即赶回科室,或把病人引入内室热情接待。这些情况现在的孩子难以想象,但在那个年代,像妈妈这样忘我工作、难以顾家的事例还较多。</p><p class="ql-block"> 1971年,妈妈援外,被安排在阿尔及利亚马斯卡拉省医院妇产科。交接时3位医生向她交班,40多张床位仅由她一人负责,而国内科室20多张床位有数名医生。病人经常满员,加之语言沟通障碍,工作强度超乎寻常。妈妈常24小时连轴转,全身心投入工作,成功治愈多名重症患者。其中一位孕毒症患者已被他院苏联医生放弃治疗,竟被妈妈妙手回春,在当地引起轰动。长期超负荷运转终使妈妈病倒,医疗队领导极为关心,安排外科医生暂代其职,强行将她关在宿舍休息。可妈妈放心不下病人,稍事休息就翻窗回到工作岗位。她多次获医疗队表扬,大使馆也格外关心,大使亲自过问,为她临时配备翻译以减轻压力。回国途经巴黎中转时,知悉妈妈情况的驻法大使黄镇当面表扬鼓励妈妈,叮嘱回国后好好休养。</p> <p class="ql-block">  1980年代,医院曾发生一起较大火灾,妇产科紧邻火灾中心。妈妈临危不乱,指挥疏散病人的同时,亲自挡在婴儿室门口,防止家属抱抢弄混婴儿。婴儿安全转移后,她又指挥搬运易燃易爆品和贵重器材,科室未受大的损失,但她在转运氧气瓶时腰部受伤,很长一段时间行动不便。职业生涯中,她曾数次受伤,最严重一次甚至磕掉了5颗牙齿。</p><p class="ql-block"> 1987年底,妈妈买菜时被自行车碰撞,胸部隐隐疼痛。担心肋骨受伤,晚上加班后临时决定拍片检查。结果肋骨无恙,肺部却现阴影,疑为肿瘤。院领导高度重视,及时将她转至武汉同济医院。妈妈乐观面对,主动要求尽快手术。手术锯断一根肋骨、切掉半叶肺,活检确诊为肺癌,随即接受6个疗程化疗。化疗反应剧烈,头发尽落,饮水都困难,痛苦万分,妈妈以惊人毅力坚持下来。治疗告一段落,她就重返工作岗位,虽因病退居二线,仍倾力发挥专家作用,关注重症患者,培养青年骨干,站好最后一班岗。期间恰逢正高级职称评审,妈妈极为珍视,认真备考。职称外语考试语种中没有她学过的俄语、法语,只有备考曾短期培训过的日语,大病初愈的妈妈仿佛回到大学时代和援外前夕,废寝忘食背单词、学语法,顺利通过考试与评审。妈妈的癌症也最终彻底痊愈,曾被同济医院作为抗癌英雄请回肿瘤科与病友分享抗癌体会。</p> <p class="ql-block">  1993年离休后,妈妈随爸爸定居武汉。闲不住的她不顾劝阻,坚持在社区小诊所坐诊。这些小诊所收入很低,但妈妈不图报酬,把坐诊做为回馈社会、贴近民生的公益平台,乐在其中。她与诊所普通工作人员结下忘年交,成为她们的“知心奶奶”。在菜市场买菜时,常有她诊治过的患者热情招呼。这种情况断断续续持续约20年,直至85岁左右实在力不从心,才告别了社区诊所工作。回首这段经历,延续的工作状态让她这位“工作狂”内心充实,避免了骤然松懈带来的空虚,这或许是她彻底康复并保持健康的“秘方”之一。</p><p class="ql-block"> 妈妈的职业生涯获得很多荣誉。在部队期间,15岁初上战场即在济南战役荣立三等功;1955年因工作优异荣立二等功,这在和平时期非常不易,1956年又荣立三等功。在孝感工作期间,两次获省部级劳动模范称号,分别是1982年湖北省卫生战线先进个人、1988年湖北省劳动模范;此外,1975年被湖北省妇联授予“先进个人”称号并出席省先进铁姑娘队“三八”班组表彰大会,1980年获孝感县“计划生育甲等劳动(工作)模范”称号,1982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计划生育工作模范(先进工作者)”称号,1983年、1984年两度获孝感地区“三八红旗手”称号并被树为十面红旗之一。1952年至1987年,十余次被所在单位授予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等称号。</p> <p class="ql-block">  <i style="font-size:18px;">四、家风传承,帅府熏染下的精神底色</i></p><p class="ql-block"> 在刘帅家工作的五六年,刘伯承元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风范深深塑造了妈妈的人生观世界观。据妈妈回忆,刘帅家教极严,子女的家长会均委托身边工作人员代为参加,回来后须如实汇报,并据此严格教育子女;子女即使与工作人员年龄相仿,也必须以“叔叔阿姨”相称;若发现子女搭乘工作人员便车回家,必责令其返回上车地点步行回家。刘帅夫人汪荣华是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两过雪山、三过草地,上校军衔,她在南京大学学俄语期间,坚持骑自行车往返,将车停在山脚,再步行上山回家。</p><p class="ql-block"> 有一年刘帅夫妇赴大连疗养办公,妈妈随行,当时多位元帅也先后在大连疗养,刘帅与他们经常交往,尤其是朱老总时常不打招呼径直登门,关系亲厚,一次在海边,康克清同志还笑言妈妈的泳衣过于保守,不便下海游泳;朱老总、刘帅等曾赴小平岛参加苏军建军节招待会,起初苏军将领主要与朱老总交谈,后发觉刘帅俄语极为流利,气氛中心逐渐转移,不擅饮酒的刘帅被迫多饮数杯,归后身体不适,妈妈为没有发挥保健护士作用而深感自责,但刘帅夫妇却毫无责怪之意。刘帅大力支持妈妈学习,为她创造机会,并鼓励她报考大学。</p> <p class="ql-block">  刘帅常住北京后,有次回南京小住,特让夫人汪荣华通知妈妈见面。当时妈妈已是实习医生,刘帅对她说你现在还是小医生,将来要争取做大医生,给妈妈以极大的鼓励。汪荣华也像大姐更像母亲般关怀妈妈,初到刘帅家时,妈妈缺乏儿科经验,差点将整个大药片喂给刘帅年幼的儿子刘蒙,汪荣华就手把手地教妈妈要把药片研成粉末再给孩子服用。一次周末邀妈妈逛商场,汪荣华问妈妈一对枕头是否好看,在得到肯定答复后,便买下作为爸爸妈妈的结婚礼物相赠。在妈妈生哥哥前,汪荣华将自家几个孩子用过的童床送给妈妈,我们兄妹三人童年都睡过这张床。妈妈与刘帅几位女儿关系融洽,刘解先“不爱红装爱武装”,常借妈妈军装穿,文革串联至南京时还专程看望妈妈;刘弥群将军1990年深秋来武汉出差,专程到姐姐简陋的宿舍探望妈妈,坐在床边,一杯清茶,畅谈整个下午。</p><p class="ql-block"> 妈妈一生崇敬刘帅,1971年援外前在北京集训,专程赴刘帅家探望,刘帅非常高兴,鼓励妈妈做中非人民友好的使者,为非洲患者热情服务。1977年刘帅病重,经孝感地委批准,妈妈专程赴北京探望;曾长期在孝感工作过的刘帅老部下、时任二炮司令员向守志,知悉后携夫人看望妈妈。2018年我在南京工作时,接爸妈重游南京,专程前往刘帅部分骨灰安葬处祭拜,妈妈激动不已,泪洒现场。刘弥群将军听说我们全家老少四代专程祭拜刘帅,特意和我姐姐联系,表达她的感动和感激之情。</p> <p class="ql-block">  爸妈的结合似有冥冥之缘。他们先后在华东白求恩医学院学习,妈妈是短期培训,在爸爸大学毕业半年后入学,算是师兄妹。爸爸曾在妈妈家乡转战半年多,两人都参加了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1949年又先后调入华东军政大学医院、直至妈妈上大学前都是同事。爸爸文化程度较高,是业务骨干,常指导妈妈学习工作,彼此渐生好感。但1952年爸爸突然咳血,确诊为肺结核,当时视为绝症,反复住院,而妈妈一心求学,无暇顾及婚恋,两人渐成大龄未婚青年。许多同事热心撮合,也有不少人劝妈妈慎重考虑爸爸的身体状况。妈妈坚持去医院探望,好感愈深,确立恋爱关系,半年后结婚。妈妈坦言当时未曾多想,只觉得“人好”。爸妈相濡以沫近七十载,相互扶持,共建家庭。妈妈上学及援外期间,爸爸既当爹又当娘,繁重工作之余独力支撑家庭;妈妈则将在刘帅家熏陶所得,更多地倾注于营造良好家教家风。两人虽都曾罹患不治之症,但均奇迹般痊愈。最难忘的是,当年妈妈肺癌手术后麻醉未醒时,口中呢喃的是爸爸的名字;爸爸此次摔伤住院,两人每日必视频通话,互道平安。更令我们自豪的是二老均得享高寿,不久前刚为爸爸庆祝了百岁寿辰,常获亲友羡慕与祝福。</p> <p class="ql-block">  爸妈均为专业技术干部,离休较早,无甚社会资源,常告诫我们个人进步要依靠组织、努力奋斗、遵纪守法,莫走旁门左道。哥哥姐姐的工作经历亦坎坷励志,曾遇诸多困难,爸妈尽力给予精神支持,并倡导全家守望相助,共度难关。哥哥1975年下乡插队,1977年刻苦学习成为恢复高考后首届大学生,历经企业、公司磨砺后进入重点大学,成长为教授,曾任一所师生逾万人的独立学院院长;姐姐军校毕业工作数年后,效仿妈妈刻苦学习,再次考入军校深造,后南下广东,转业至大型事业单位,勤奋工作,曾任重要职能部门负责人。我1989年从部队转业时,妈妈说我年龄与她上大学时一样,都是25岁,但已有大学学历,条件优越得多,鼓励我认真学习,加快转型,早日成为骨干;2011年我担任司局级职务后,三次岗位交流,在外地工作近十年,妈妈要求我服从安排,专心工作,勿为家事分心,其时爸妈均已年迈,诸多不便,却从未牵绊我的精力。</p><p class="ql-block"> 自1970年爸妈携我们到湖北扎根,已半个多世纪,我们兄妹三人从懵懂幼童,各自经历了求学、工作、成家、立业直至退休的人生旅程,皆小有所成,不负养育之恩,亦成爸妈心中骄傲。随着开枝散叶,我们家已四代同堂十几口人,在爸妈的言传身教与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向学、自强、和睦、守正”的家风已悄然形成。祈愿妈妈这份砥砺奋进的精神,能永远铭刻于后辈心中。 </p><p class="ql-block"> (作者:曹山,国家审计署退休干部 ) </p> <p class="ql-block">我(右二)与作者(右一)看望其父母合影</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读后感:</i></p><p class="ql-block"> 饱含热泪认真拜读编辑这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李晓明阿姨幼年从军,刻苦求学、忘我工作的奋斗精神;救死扶伤、追求卓越、悬壶济世的崇高品德;廉洁自律、向学自强、和睦守正的优良家风,深深地撞击着我的心灵,受教受益匪浅!</p><p class="ql-block"> 曹山战友兄弟文笔细腻,情感真挚,深刻翔实的娓娓道来,成就了一篇颂扬前辈奋斗历程和崇高品德,传承红色基因和家风美德的好文章,值得认真学习和大力弘扬。</p><p class="ql-block"> 在建党104周年前夕,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更要不忘初心,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开创未来。向曹伯伯、李阿姨致以崇高的敬意!祝福两位老人身体健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祝曹山等兄弟姐妹们健康快乐,家庭幸福,孝心绵长!</p> <p class="ql-block">看望李阿姨留影</p> 图片:曹 山 先 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