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院里的东方韵致​---蜀葵

雷庄镇刘志文

蜀葵:庭院里的东方韵致<br> 推开斑驳的朱漆木门,暮色中总有一抹摇曳的身影,是蜀葵在青瓦白墙间舒展着千年的风情。这来自巴山蜀水的精灵,带着远古的芬芳,穿越岁月的长河,将东方美学的诗意与哲思,悄然种进每一处传统庭院的角落。<br> 晨光初绽时,蜀葵挺拔的茎秆率先苏醒。两米高的身躯披着墨绿铠甲,在微风里站成静默的卫士,守护着庭院里的晨露与炊烟。掌心般大小的叶片层层叠叠,锯齿状的边缘藏着岁月的刻痕,粗糙的触感里沉淀着对风雨的从容。当第一缕阳光爬上屋檐,花苞便开始舒展,五枚绸缎般的花瓣次第打开,红的似晚霞浸染的云,粉的若少女羞涩的腮,白的如冬日未融的雪,紫的像深潭里摇曳的梦。复色品种更是造化神工,紫红与乳白交织成水墨,鹅黄与浅蓝晕染出晚霞,每一朵都是上天精心绘制的工笔画。<br> 蜀葵的生长,是对生命韧性的绝妙诠释。北国的冬夜里,它将根系深深扎进冻土,用宿根积蓄来年的力量;南方的酷暑中,它顶着烈日舒展枝叶,在干涸的土地上开出一片绚烂。无论青砖铺就的精致庭院,还是泥墙环绕的质朴农家,只要有一方阳光洒落,它便能蓬勃生长。这种 “随遇而安” 的生存智慧,恰似东方哲学中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的处世之道。<br>漫步在历史的长卷中,蜀葵的身影早已与文人墨客的情怀交织在一起。汉代的阡陌间,它从四川盆地启程,用绚丽的色彩叩开中原大地的门扉。到了唐宋,蜀葵更是走进了诗词书画的世界。诗人笔下,“浅紫深红数百窠” 的盛景,是对生命热烈的礼赞;画家笔下,蜀葵与牡丹、菊花的组合,是对吉祥如意的祈愿。那些泛黄的诗稿与褪色的画卷里,蜀葵始终绽放着,见证着朝代的更迭,承载着文人的雅趣。<br> 在民间,蜀葵更是承载着深厚的情感与美好的寓意。庭院里的老人,会摘下几朵蜀葵,用素绢包好,赠予远道而来的友人,传递着温和的情谊;赶考的书生路过庭院,望着挺拔的蜀葵,心中便多了几分 “步步高升” 的期许。而当家人偶感风寒,院角晾晒的蜀葵茎叶,又化作一碗清热的良药,在苦涩中流淌着自然的关怀。<br> 暮色四合,蜀葵依然静静伫立。它的花朵在晚风里轻轻摇曳,像是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从巴山蜀水的山野,到江南江北的庭院,蜀葵用坚韧的生命、绚丽的色彩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编织出一幅独特的东方画卷。它不仅是一株植物,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一种精神的寄托,在时光的长河里,永远绽放着属于东方的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