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故事036——《藤王阁序》与王勃

上善若水陶光葆

<p class="ql-block"> 《滕王阁序》与王勃</p><p class="ql-block"> 《滕王阁序》作为唐代文学中的瑰宝,以其华丽的辞藻、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广受赞誉。文章作者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王勃为四杰之首。滕王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二十二子,也是李渊最小的儿子,生于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当时李渊已经被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逼迫退位四年。李元婴比李世民的多数子女都要年轻,是李渊与柳宝林所生。尽管他的个人品行备受争议,但他在艺术方面的才华和对滕王阁的建设,使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滕王李元婴一生中担任过多个地方的刺史和都督(挂名),包括金州刺史、苏州刺史、洪州都督、寿州刺史及隆州刺史。然而,他的名声并不好,史书记载他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是一个典型的花花公子,只知道寻欢作乐。</p><p class="ql-block"> 在唐太宗丧期,李元婴身为宗室亲王,不仅未守丧礼,反而召集官属宴饮歌舞、与奴仆戏弄亲近,严重违背伦理。多次在深夜无故开启城门,破坏城防制度,惊扰百姓;以弹弓射击路人,观看民众惊慌躲避为乐;将人埋入雪中戏耍取笑,致民众苦不堪言;巡行辖地时向百姓强借猎犬、捕兽网具(求罝),所过之处扰民甚重。</p><p class="ql-block"> 高宗因其皇室至亲身份未直接治罪,但亲书斥责信,并给予官员考绩中的最末等,意图使其羞愧反省。赐诸王丝帛时,故意跳过李元婴与同样贪敛的蒋王李恽,下诏称:“滕叔、蒋兄能自经纪,不须赐物,赐麻二车助为钱缗(串钱绳)”,二人因此“大惭”。</p><p class="ql-block"> 李元婴因持续违法,被削减封户与亲兵半数,贬至滁州。在调任隆州时,因录事参军裴聿劝谏其过失,竟遭其当众殴打羞辱,后者入朝奏报后获升迁。李元婴劣迹被史书明确记载。</p><p class="ql-block"> 光宅元年(684年)四月,开府仪同三司、梁州都督滕王李元婴薨。获赠司徒、陪葬献陵。</p><p class="ql-block"> 尽管如此,滕王李元婴在艺术方面有一定的才华,精通音律,擅长画蝴蝶,著有《滕王蛱蝶图》传世。他还建造了多座滕王阁,其中最著名的是位于南昌的滕王阁,这座楼阁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景点,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前来登临游览。</p><p class="ql-block"> 滕王阁的建造最初是为了满足李元婴的私欲,供他游乐和宴请宾客。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王勃创作的《滕王阁序》问世后,滕王阁的名气逐渐流传开来,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王勃的这篇名序不仅提升了滕王阁的知名度,也让李元婴的名字得以流传后世。</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王勃出身于绛州有名的书香世家,爷爷王通是著名的文中子,著有《中说》;父亲王福畤对儿子们的学习要求十分严格。王勃幼年天资聪颖,有良好的学习环境且刻苦攻读,史书称他六岁善词章,思路畅达。九岁读《汉书注》能发现错误并写了《指瑕》十卷。十几岁应试考场,授朝散郎,又被沛王李贤聘为署府修撰。</p><p class="ql-block"> 然而,王勃一向不满豪门和官场倾轧,才高气盛遭同僚嫉妒。因一个案件牵连,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父亲被贬为交趾令。这年九月,他怀着郁闷的心情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写下了《滕王阁序》。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他写下了许多其他著名的诗作,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p><p class="ql-block"> 龙朔三年(663年),王勃回到家乡,写《上绛州上官司马书》等文章,寻找机会,积极入仕。麟德元年秋(664年),王勃上书刘祥道,直陈政见,并表明自己积极用世的决心,深得刘祥道赞赏。麟德二年,王勃通过皇甫常伯向唐高宗献《乾元殿颂》,借献颂以图仕进之意甚明。乾封元年(666年),王勃通过李常伯上《宸游东岳颂》一篇,接着应朝廷专为隐逸贤才设置的“幽素科”试及第,授朝散郎,成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唐高宗见此颂词,歌功颂德,词美义壮,乃是未及弱冠的神童所为,惊叹不已:“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p><p class="ql-block"> 后来,经主考官的介绍,他担任了沛王府修撰,并赢得了沛王李贤的欢心。一次,沛王李贤与英王李显斗鸡,王勃为了给沛王助兴,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这篇赋文以沛王一方的口吻,讨伐英王的斗鸡。赋文中引经据典,大谈雄鸡的英勇斗势,如“两雄不堪并立,一啄何敢自妄”等句子写得颇有气势。这篇文章传到唐高宗李治那里,唐高宗认为此篇意在挑拨离间。他怒称:“歪才,歪才!二王斗鸡,王勃身为博士,不行谏诤,反作檄文,有意虚构,夸大事态,是交构之渐。”于是,唐高宗钦命将他逐出长安。王勃凭着自己的才情和苦心经营刚刚打通的仕途,就这样毁于一旦。</p><p class="ql-block"> 王勃的第二次被贬则是因为一件更为严重的事件。在虢州参军任上,王勃藏匿了一个名叫曹达的官奴。由于担心事情败露,王勃最终选择了杀害曹达。这一行为不仅使他自己陷入了极大的法律风险,还连累了父亲王福畴,导致王福畴被贬为交趾县令,远谪南荒。</p><p class="ql-block"> 王勃连累他父亲这件事对王勃的打击,远远超过对自己的惩罚。王勃为人虽有放浪不羁的一面,但他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却以儒家的礼法为标尺。王勃在《上百里昌言疏》中表达了对父亲的内疚心情:“如勃尚何言哉!辱亲可谓深矣。诚宜灰身粉骨,以谢君父……今大人上延国谴,远宰边邑。出三江而浮五湖,越东瓯而渡南海。嗟乎!此勃之罪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矣。”从中可体会到身为孝子的王勃内心强烈的羞愧和自责。王勃出狱后在家里停留了一年多,这时朝廷宣布恢复他的旧职,他已视宦海为畏途,没有接受。他在上元二年(675年)的秋天从洛阳出发沿运河南下,于八月中旬到达淮阴,又从淮阴到楚州,离开楚州,继续沿运河南下,入长江后折向西行,到了江宁。继续南行,路过南昌时写下了《滕王阁序》。大约在上元三年(676年)春夏,王勃已至交趾王福畴处,见到了他生活窘困的父亲。不久后,王勃便踏上归途。当时正值夏季,南海风急浪高,王勃不幸溺水,惊悸而死。</p><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上元二年(675年),南昌府都督阎公整修滕王阁落成,在阁内大摆庆功宴,邀集文人雅士、社会名流饮酒赋诗欢度重阳。王勃久慕此阁,来到滕王阁后被其宏伟壮丽所震撼,文思泉涌。阎都督本想让自己的女婿孟学士当众写一篇序文以显示才华,派人拿纸笔巡让众客人,大家都明白其心思而不肯动笔。王勃远道而来不明就里,加上年轻气盛、恃才傲物,联想到自己的遭遇,情思满怀,便拿起笔挥笔疾书。阎都督一开始大怒,叫人暗暗观看,随着王勃的写作,从开始觉得词句平常,到后来听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大吃一惊,最终感叹王勃是真正的天才,并请他完成创作,场面一片欢腾。引以为憾的是阁楼的初建者滕王李元婴无缘此会。</p><p class="ql-block"> 《滕王阁序》是骈文的经典之作,其对仗工整,如“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辞藻华丽,用典丰富且恰当,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等,展现了王勃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卓越的才华,被誉为千古绝唱,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 《滕王阁序》文中抒发了诗人对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的感慨,如“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但同时又充满了在失望中追求希望、在痛苦中不断进取的精神,如“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种积极向上的情感激励着后人。文章抒发了作者内心深处的郁闷和不平,倾吐了“有怀投笔、请缨报国”的情怀和勇往直前的决心。情与景相互渗透,浑然天成,恰似行云流水,自然流畅。</p><p class="ql-block"> 文章重点描绘滕王阁雄伟壮丽的景象,如“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语句,从阁的地理位置和周围环境写起,展现出滕王阁所处的江南大地的壮丽景色。</p><p class="ql-block"> 文章在说明洪州的人杰地灵时,一气铺排了十四句,从历史人物到现实人物、从文臣到武将;写登临滕王阁远望的景象,将沙洲岛屿、山岭原野、河泽舟舸、宫殿屋舍等一一叙来。使文章一波三折,跳跃起伏,回环往复。</p><p class="ql-block"> 文中运用了多种对比,如人物境遇上“四美具,二难并”的宴会盛况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的悲凉对比;地域上“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的对比;情绪上“逸兴遄飞与兴尽悲来”的对比;怀才不遇和喜逢知己“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相遇,奏流水以何惭”的对比。这种强烈的映衬对比,在揭示人物的内心隐忧,烘托文章的主旨中心方面,能产生相反相成、鲜明晓畅的艺术效果。</p><p class="ql-block"> 全篇除叹词、语助词与作者自我称谓外,大部分是四字一语和六字一语的对偶句。有单句对,如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复句对,如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等;还有本句对,如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中,襟三江与带五湖对,控蛮荆与引瓯越对。</p><p class="ql-block"> 文中多次出现典故,如“龙光射牛斗之墟”“徐孺下陈蕃之榻”“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等,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表达更加含蓄委婉,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感染力。</p><p class="ql-block"> 《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旷世经典词句。语句色彩对比鲜明,落霞绚丽多重,孤鹜清淡单一,二者形成鲜明对比;落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秋水长天,天水相接,远近、上下、立体式地展现出一幅深秋江天图。语句动静结合,上句写动,霞、鹜齐飞,下句写静,水、天一色;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既突出了景物的神态,又展现了景物的色彩。语句对仗工整,“落霞”与“孤鹜”对,“秋水”和“长天”对,它们结合在一起又是对仗,且句中有对,对中又有对;同时,作者寓情于景,使整句意境深远,让人回味无穷。</p><p class="ql-block"> 相传王勃死后还念念不忘《滕王阁序》中他作的得意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每当人们走过他的墓前,就能听到他的魂灵在坟墓中反复吟诵:“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次,一个秀才经过王勃的墓前,又听到坟墓中在吟诵。秀才想了一会儿,对着坟墓说:“这句子好是好,只是还不够精练,要改成‘落霞孤鹜齐飞,秋水长天一色’不是更好吗?”从此以后,人们再也听不到王勃的魂灵在坟墓中吟诵这个句子了。</p><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亦名《滕王阁诗序》。《滕王阁序》虽文体袭六朝遗风,但境界超然胜之。它让中国文学视野日渐开阔,从宫廷走向市井,从台阁走向山川边塞,具有重要的文学意义。</p><p class="ql-block"> 唐宋八大家韩愈读了《滕王阁序》大呼过瘾,认为为滕王阁写的文章排在王勃之后是一种很高的荣耀;宋代大学者胡应麟说:“(滕王阁序)神俊无前,六代体裁,几于一变”;古典文学专家袁行霈也肯定了其在唐代骈文中的独特风格和价值;杜甫评价王勃“不废江河万古流”。</p><p class="ql-block"> 《滕王阁序》让滕王阁名贯古今,尽管后来滕王阁屡屡毁于水火,但重建从未停下。如今的滕王阁景区成为文化地标,是南昌城繁荣昌盛的象征,历代诗人在此结社赋诗。此外,《滕王阁序》还为中国古典音乐带来灵感,中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古筝独奏曲《渔舟唱晚》,曲名就源自其中的名句“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该曲后经改编成为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的黄金背景音乐,陪伴全国人民多年,成为国民级最强。</p><p class="ql-block"> 《滕王阁序》无论是在文学创作上,还是在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影响方面,都当之无愧是千古绝唱。高宗李治读了《滕王阁序》惊叹其为长文好诗,称其强弩之末尚能穿七扎乎!真乃罕世之才,罕世之才!问道:“现下,王勃在何处?朕要召他入朝!”太监答道:“王勃已落水而亡。”唐高宗喟然长叹,自言自语:“可惜!可惜!可惜!”</p><p class="ql-block"> 王勃的一生充满了才华与挫折、成功与失败、欢乐与悲痛。他的诗歌和散文不仅展示了他卓越的文学才能,也深刻反映了他内心的悲情世界。王勃的千古悲情,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一段永恒的哀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