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人能弘道》听后分享

埮杰

<p class="ql-block">作者倪培明教授</p> <p class="ql-block">“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这句话很有名。他说,你祭奠一个祖先的时候,你就要好像他就在对面一样,这就是一种澄净的心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尽人事而听天命”,我努力做我能做的事。至于天命有多少呢?你得信,你如果不信,你就“无以为君子”,你就会觉得特别痛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观其得益而也,君子德行焉求福,仁义焉求吉”,就是关于《周易》这件事,我看到的不是它预测的准确性,我看到的是《周易》当中所体现的德行。《周易》开篇就是告诉你“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就是讲德性。所以你只要在德性上无所亏欠,你干吗需要去测算它呢?</p><p class="ql-block">所以中国古代人经常讲“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你是一个君子的话,你只需要每天舒舒服服地、好好地去做你该做的事,命运自有安排,这就叫作“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小人一天到晚就想干一点出格的事,就总想试图去改变命运,干一些特别奇怪的事情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能弘道”就是我们人需要有责任感,我们要让天道彰显,而不是等着天道来谴策我们,不是让天道来安排我们做什么,而是我们自己要去努力地做一个天道的彰显者,所以他有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作为开宗立教者的孔子,这是他的第一个身份,他创立了一个宗派,叫儒教。</p> <p class="ql-block">在孔子的哲学体系里边提到最多的一个词叫“仁”,在《论语》当中出现了105次。什么是仁?“仁者爱仁,吾欲仁,斯仁至矣!”你想要做到仁,你想的时候仁就来了。这个东西和佛家讲的正念特别接近。什么叫仁?当你考虑到仁这件事的时候,其实仁就已经离你不远了,因为你已经关注这个问题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仁代表着人与人的关系,必须得有两个以上的人,所以人的社会属性就是仁。你得知道在这个社会上,你需要怎么样去存在,你为这个社会、为他人能够做些什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仁者不忧”,也是这个道理。当你能够学会开始关心别人的时候,当你能够知道这个社会不是你一个人的时候,你才能够减少忧虑。一个人如果总对自己的事患得患失,他就很容易得抑郁症。得抑郁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来源就是自私。一个人老是想着自己的问题,老觉着自己吃亏,老觉得自己最好,就特别容易忧思过度。孔夫子讲“智人有三达德,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你把这几句话经常背一背,都会对你的身体健康产生很多的好处,减少抑郁症的发生。</p> <p class="ql-block">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一个帮助的东西,是什么呢?叫作礼,礼是仁的载体。你说,我怎么能够到达仁的那个境界呢?你不会,你没法像孔子或者像尧、舜、禹那样生而知之,你不会,怎么办呢?你总得有个抓手吧?这个抓手是什么呢?礼。遵从于礼,你就更能够接近于德和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就有点像禅宗里边讲的渐宗和顿宗。我们都说六祖慧能很厉害,一下子就开悟了,一下子就知道《金刚经》讲什么了。他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个叫作顿宗,一下子就明白了。但实际上,神秀的“日日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才是适合更多人的方法。我们不是天纵英才,我们不是生而知之,我们需要每天不停地擦,不停地擦,让我们的心性得到修炼,这都是靠礼来做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个故事,孔子去见老子,老子就骂他,你这些讲礼的人早就死掉了,身体都化成灰了,一个个什么都不剩下了,你还跟我讲理。所以老子就希望你能够一下子就明白,不需要这个抓手。但是孔子很慈悲,孔子说,我觉得大量的人还得靠礼来约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孔子跟子路的对话。子路问他,什么是礼?子路这个人可能比较莽撞,所以他有点缺礼。孔子说“恭而无礼则劳”,就是如果一个人光知道恭敬,但是失去了礼的约束,他会特别劳累,他根本没有边界,他的奉献是没有边界的。然后“慎而无礼则私”,这个人他学谨慎,如果没有礼的约束的话,这个人会变得很懦弱,他不能也不敢干了,他没有勇气了。然后“勇而无礼则乱”,就是说,子路你呢很勇敢,但是没有礼来约束你的话,你就变成土匪了,容易找事。然后“直而无礼则绞”,就是说,直是一件好事吧?以直报怨是好事,但没有礼来约束的话,一个人总是直,那么他会变得特别刻薄,他会伤害别人。所以孔子这个东西就是中庸的发端了。再好的东西,如果没有一个节制,没有一个约束的话,都会产生大量负面的结果。所以恭而无礼、圣而无礼、直而无礼都会有很严重的问题。</p> <p class="ql-block">有人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孝是“色难”。你跟你的长辈们说话的时候,你的表情是不是和颜悦色,这是最难的。“至于犬马,皆可有养,不敬,何有别乎”,就是你要养一匹马,一只狗,你都可以养活它,你如果不带着尊敬的话,养一个老人和养一只狗、一匹马有什么区别呢?所以孔子讲,色难是非常重要的,这就是礼。你是为了老人好,但是脾气不好,对不起,这不合乎礼。因为你的修养在不断地降低,其实你给老人带来的是伤害。所以在生活中,就算你孝,我们也得说“孝而无礼则伤”,我们要学会用礼来节制自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还有一个就是名。在孔子经常提到名,子路问他,你要去魏国当官,你首先要做什么?孔子说“必也正名乎”。我首先得把名正了,名正才能言顺。子路说,你这个人真是迂得够呛。你看,子路跟孔子对话就这样,他说,你真是迂得够呛。然后孔子把他骂了一顿,孔子说,必须得有名,你没有把名理顺的话,根本就是混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和你要想把一个公司管理好一样,哪怕你公司只有三个管理层,你也需要把组织架构图画好,你也得需要知道每个岗位上的人负责什么。如果没有名的正,则言不顺,那谁说话都没人听啊,因为你到底站在谁的角度说话啊?而且你跟我发的这个指令,那个人也跟我发的这个指令,那我听谁的啊?“政令不行”就是这么来的。所以孔子说名是很重要的,要正名。</p> <p class="ql-block">还有就是中庸了。别人问,子张和子夏这两个人谁好?孔子说“过犹不及”,一个过,一个不及,过跟不及差不多,这俩都不怎么好。所谓圣人,就是能够看到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事情的重要意义,并且能够在庸常当中体现出不同的这么一些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如说舜,他是个圣人。舜去打鱼,他也能把周围打鱼的人都教化好;他去种地,那些农民都变好;他无论干什么事,周围的人都能变好。为什么呢?因为“道不远人”,道就在我们的周围,任何一件小事情当中都能够体现出道来,所以一个圣人就是在能够在各种各样的环境之下都能做到合适的那么一个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什么叫中庸?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合适的极致。你做什么事,都做到合适的极致,就好像你一射箭,砰,就能射中靶心一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孔子还是一位政治改革家。在他的政治理念当中,我觉得非常重要的一点,除了前面讲的礼和正名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政治哲学就是“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或者我们过去也说“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和“蓬生麻中,不扶自直”。</p><p class="ql-block">什么意思呢?就是你把这个直的提拔起来了。作为领导人,你整天提拔的都是直的那些东西,那些曲里拐弯的、枉的、歪的东西慢慢就变直了。而我们很多领导在选人用人的时候,你会发现,他选的是让自己舒服的人。领导者要过的就是这一关,很多领导者最容易做得糟糕的地方就在这儿。因为那些让你舒服的人他真的让你很舒服,他真的能够让你觉得这个人好聪明,这个人好棒,但是他不是那个直的人。你提拔哪种人,在工作中就代表着你的价值观,群众就是这样来看待你的。所以“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p><p class="ql-block">什么叫“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呢?蓬草是很软、很弯曲的,蓬草如果生活在麻当中,麻是直的,它自然就直起来了,所以周围的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对政策的影响是很大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孔夫子讲“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其实就是一个施政的理念。什么叫“和而不同”呢?就是我可以跟你和谐相处,但咱俩不一样,你是水我是盐,咱俩放在一起才能出汤,盐和水放一起出汤。那你是水我也是水,咱们兑在一块儿还是水。所以孔子说,不要为了追求和谐,而使我们必须都得一样。我的意见和别人说的意见不同,反倒会得出一个更好的结论。而我的意见和别人说的意见一样,那还需要我干吗?所以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以汤来兑水,而不是以水来兑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人说,他不太有政治技巧。那也对,因为孔子有一个理念,他说,在乱世的时候,“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卷而怀之可也”,就是如果周围环境是好的,国家是很棒的,那你就必须出来工作,如果周围环境乱了,你就“卷而怀之”,回家慢慢修炼去。所以孔子周游列国,其实就是一个“卷而怀之”的过程,当时的环境确实可能不允许像他这样有操守、有理想的人存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如果像晏婴一样,就能够左右逢源,他能够做些违心的事,他能够逢迎国君,那他这个官就能干得时间更长一点。但是孔子的宿命可能就不是当那么一个小官而已。一个宰相当了一辈子,但是有多少人能够在历史上成为孔子?所以他的理想其实是建立一个伟大的国家,建立一个伟大的大同世界,所以他是超越国度、超越时空的这么一个人。这就是他的一些施政理念。</p> <p class="ql-block">孔子最重要的一个角色就是作为一个教育家。台湾的教师节是9月28号,因为9月28号是孔子诞辰,所以这个是他们的教师节。咱们就拿子贡这个人来讲,子贡最能够体现孔子教育的成果。因为子贡本身就是个很聪明的人,他很能干,而且还是首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子贡跑来问孔子说,“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这个话说得很得意,他说,一个人贫穷但是不谄媚,富有但是不骄慢,你觉得这个人的状态怎么样?子贡说自己呢!他自己在家里边体会到了,自己做到了“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他觉得很有收获,跑去找孔子求证,你觉得这个怎么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孔子说,可以,这事行,我觉得这个境界不错。但是不如什么呢?“不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看到什么叫老师了吗?你那个境界是不错,挺好的,你已经进步了,但是它不如“贫而乐”。“贫而无谄”只是强制自己不去谄媚别人,你心中有一丝愤恨,你没发现吗?但是“贫而乐”,我虽然穷,但我每天依然可以高高兴兴,这是一种能力。我们讲《幸福的方法》的时候提到过这个。孔子天生就有着超强的幸福的能力,他决然于陈蔡,还照样能够弹琴,因为他有这个能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颜回比子贡强在哪儿?颜回“居陋巷”,然后“一簞食,一瓢饮”的时候,“回也不改其乐”,照样高兴,这就是孔子说的那个境界。贫富这个事不重要,贫富这事在社会生活当中只是你认为的重要而已,实际上它并不重要。一个扫大街的人很有可能比你快乐很多,你整天背着债到处跑,你陷入P2P骗局,你根本没有扫大街的人高兴。</p><p class="ql-block">所以“贫而乐,富而好礼”。有钱了以后,你别说无骄,你不要说我不骄慢就可以了,不骄慢是起码的呀,这是一个正常人就应该做到的。“富而好礼”,有钱了,好好学点东西,好好报点班,好好参加读书会,这叫“富而好礼”。所以通过孔子跟子贡的种种对话,你都能感受出孔子对子贡的这种教育。</p><p class="ql-block">孔子教育方法。第一个叫“有教无类”。孔子在历史上是第一个接受所有人来报名的。过去的教育只有贵族才能接受,普通的贱民是没机会接受教育的。而孔子门下的人既有贵族,你看季孙、孟孙这些贵族们的孩子也都是他的学生,然后也有贱民,根本没钱吃饭的人也有,还经常要孔子经常给他送点粮的人也有。然后有南方人,也有北方人,有比他小五十岁的学生,也有比他只小两三岁的学生。</p><p class="ql-block">子贡说,孔子的这个教育方法叫“正自身以待来者”,就是我把自己端端正正地放在这儿,每个人来了,我都照样教你,谁来都教。这叫“有教无类”。</p><p class="ql-block">这其实有一点像孔子的施政理念,当中有一条,他说,只要你“譬如北斗”,像北斗星一样地坐在那儿,朝南这么坐着,这个国家自然就安定了。把位置找准,整个就各安其位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个就是“因材施教”。这里边有一个故事:子路跑来问孔子,说“闻斯行诸”,我听到一个事,我就要去干吗?孔子说,“有父兄在焉,焉能闻斯行诸”。你爸跟你哥都还在,你怎么就能做呢?回去问他们去啊。子路走了,冉有又来了,就是求,冉有来问“闻斯行诸”,说我听到一个事,我就要去做吗?孔子说,那你还等啥啊?还不赶紧去?</p><p class="ql-block">结果旁边站着的学生就傻眼了,说这俩人问的问题一样啊,你怎么答案完全不同呢?孔子讲了,你看,子路这个人脾气特别急,子路整天莽撞,所以他问“闻斯行诸”啊,我让他回去问他的父兄,让他能够冷静一点。冉有这个人本身就已经够磨叽了,这个人本身就喜欢思虑,一天到晚地想很多遍,所以孔子说,要赶紧让他干,行动力是最重要的。所以孔子对他的学生是非常了解的,同一个问题,他能够给出不同的答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孔子把人分成了好几个层次。他说,一个普通人啊,你首先要学会做一个士。什么叫士呢?士这种人的标准,大概就是他在工作之余,愿意求道,愿意求知,愿意学规律。然后他知羞耻,他有事做不到,心里会羞耻,会焦虑,他愿意去学习。然后他办事能力强,给他安排的事他能够靠谱。然后口碑不错,乡里、家人都能够称赞他。这种人就能够被叫作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往上一层的人格叫作君子。君子是孔子经常提到的一个词。什么是君子呢?第一个叫“君子不器”,就是君子不能够像这个香炉一样,它就是一个香炉,就不能动了,这叫器质,就像一个器一样。君子也不能就是一个茶壶,是个茶壶就不能当碗用,你就只是一个茶壶。“君子不器”是什么意思呢?你是一个教授,但你同时也应该是一个父亲,你也应该是一个喜欢运动的人,你也应该是一个热爱社会公益事业的人。你像水一样没有形状,你注入到碗里就是碗的形状,注入到湖里就是湖的形状。这时候你才会发现人生存在多种多样的可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君子还要做到文质彬彬,叫“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什么叫作文质彬彬。一个人内在的东西很棒,但是外在根本不加修饰,表现得很粗鲁,这叫“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呢?就是他外在很好,外在很漂亮,然后外在的一切都弄得特别像模像样,穿西装、打领带、喷古龙水什么的,但是他没什么干货,这就变成了草包肚子。所以说“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孔子跟道家人物不一样在哪儿呢?孔子既<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讲究内在的修炼,还讲究外在的礼仪,</span>把这两个东西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君子的特征。在这时候,你才能够做到“君子坦荡荡”,然后“小人长戚戚。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群而不党,小子党而不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人的特征是整天“毁人之擅而以为辩”。他整天挑人的毛病,整天说别人的坏话,还认为自己的口才特别好;然后整天狡诈,骗人,他“以为智”,以为自己很聪明;然后他整天“幸人之有过”,他老希望别人倒霉,别人一倒霉他就高兴;然后“耻学而羞不能”,他就不愿意学习,同时他不会做,又觉得很丢脸。这种人就是纠结。你如果说你不会,你好好学它不就完了吗?别人做得比你好,你应该向人家学习,这是君子所为。小人所为是他做得好,我心里难受,我就不舒服,但是让你学人家,你又不学,这就是小人的特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孔子把人分成了四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种是“生而知之”。圣人生而知之,生下来就知道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这就是圣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种叫“学而知之”。君子学而知之。孔夫子就愿意学,他说,我这个人没别的,就好学,学而知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种人叫“困而知之”。被困住了,实在没办法了,怎么办?报个班吧。实在没办法了,参加读书会吧。这叫困而知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四种人叫“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困都困住了,生活变得好痛苦,一天到晚一脑门子的官司,但是都不知道通过学习来解决问题,这种人叫“民斯为下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孔子讲的“生而知之”的这种人,孟子后来做了一个阐发,叫“大而化之,之谓圣”。什么叫“大而化之”?咱们现在经常讲“大而化之”,好象这个人什么都不在乎,这是完全不对的。“大而化之”是德行啊,它能够充沛宇宙,它能够教化万民,用各种各样的东西去影响别人,这叫“大而化之,之谓圣”。孟子就是有这种大丈夫气概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阳明到了后来就专心学孔子。他说“圣人可学”,努力地学孔子这个人。因为他既不出世,没有怨弃这个世界,并没有说我去好好修炼,不要管这个世界,也没有沉迷在世界当中,一天到晚不去思考一些更伟大、更高尚的事,他把这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其实他是努力地做到了中庸这件事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孔子跟几个学生坐到一块儿,他就问,咱们今天坐这儿没事干,你们都说我平常不倾听你们,你们现在讲讲各自的志向吧?“言尔之志”,说说你们的志向。然后子路就先讲了,子路“率而起”,站起来就说他要干什么干什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后曾点也说了。曾点是曾子的父亲,曾点和曾参都是孔子的学生。曾点当时正在弹瑟,然后孔子问他半天,他没说话。然后他把最后一个音弹完,舍瑟而坐,把那个琴按住。你看,很淡定啊,孔子问他话,先弹完这个琴,放下来,他要欣赏完这个优美的乐曲,这就是正念哦,这就是保持在正念当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后来回答孔子的问题,他说,我的理想就是暮春之月。春天,吹点小风挺好的,然后跟“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就是跟一帮青少年朋友一块儿“浴于沂”,沂蒙山的沂,到沂水里边去洗个澡。回来以后,“舞雩之台上”,在一个高台上唱唱歌,聊聊天,然后觉得这就是我的人生志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听完四个学生的想法,孔子说“吾与点也”。这句话特别有意思,就是说我跟曾点很接近啊。大家都认为孔子是一个肩负着重大使命的人,但孔子说,他人生的理想其实就是能过这样平凡普通的生活。所以孔子也会跟老婆吵架,孔子也会闹各种不愉快,孔子也喜欢吃肉,孔子也喜欢喝酒,只是他不喝醉而已。《论语》当中专门有一章,叫《乡党》。这一章不记载别的,就只记载孔子的待人接物。孔子是怎么走路的,孔子怎么跟人作揖,孔子怎么跟人说话,这些东西对我们现实的生活都有着特别好的指导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