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打开法门寺地宫的大门,</p><p class="ql-block">伴随诸多封存大唐记忆的珍宝缓缓苏醒,</p><p class="ql-block">唐代人的风雅与追求尽收眼底。</p><p class="ql-block">金银璀璨,瓷器温润,琉璃奇异,</p><p class="ql-block">这些精美华丽的器物,体现着唐代社会的繁荣开放,</p><p class="ql-block">映射出唐人自由的精神世界,</p><p class="ql-block">更彰显着物质文明与精神信仰的融合共生。</p> <p class="ql-block">法门寺,又名“真身宝塔”,位于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宝鸡市扶风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距西安市区110公里,西距宝鸡市区90公里。寺庙占地面积120亩。法门寺始建于东汉末年桓灵年间,距今约有1700多年历史,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周魏以前称作“阿育王寺”,隋文帝时改称“成实道场”,唐高祖时改名“法门寺”。法门寺被誉为皇家寺庙,因安置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为举国仰望的佛教圣地。法门寺佛塔被誉为“护国真身宝塔”。1981年,宝塔半壁坍塌,经报请中央政府同意,1987年,重修法门寺真身宝塔,四枚佛指舍利与2499件大唐国宝重现世间;1988年依明塔原样真身宝塔复建落成,法门寺对外开放。法门寺分为两部分:唐代风格的旧址建筑群(法门寺院和珍宝馆)与新建文化景区。旧址建筑群包括铜佛殿、大雄宝殿和真身宝塔等建筑,整体采用以塔居中,殿在塔后的“塔庙制”布局设计。新建文化景区内则有法门寺塔、地宫、合十舍利塔以及法门寺博物馆等重要建筑。法门寺地宫是迄今所见最大的塔下地宫。宝鸡法门寺地宫其出土了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铜浮屠、八重宝函、银花双轮十二环锡杖等佛教至高宝物,法门寺珍宝馆拥有出土于法门寺地宫的两千多件大唐国宝重器,为世界寺庙之最。2018中国西北旅游营销大会暨旅游装备展上,入围“神奇西北100景”榜单。</p> <p class="ql-block">1981年8月24日,扶风的绵绵阴雨,使历经了372年风雨剥蚀且年久失修的法门寺明代真身宝塔的半边塔身轰然坍塌,另一半塔身却依然矗立,一时成为奇观。宝塔的倒塌,使宝塔下地宫重现世间,震惊了考古界,也改变了法门寺沉寂千余年的命运。1987年4月3日,2000余件大唐皇室重宝簇拥着举世无双的佛指舍利横空出世,使其成为“20世纪中国考古重大发现”之一。</p> <p class="ql-block">“地宫一开,便是半个盛唐”,法门寺地宫的发现,仿佛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盛世大唐的窗,让我们能够窥见那个时代的辉煌。富丽堂皇的金银器、千峰翠色的秘色瓷、奇异多彩的琉璃器、精美异常的丝织品等大唐宫廷器物,随舍利供奉于法门寺唐塔地宫的坛场之中,尽显大唐社会的风采神韵;缕缕茶香沁人心脾、丝丝酒香醇厚绵长、袅袅檀香古韵悠长……唐代多元包容的文化如同和煦的春风,不断吹拂着后人的心田,滋养着我们的精神世界。</p> <p class="ql-block">法门寺地宫尘封千年的瑰宝,为盛唐的技与美写下不朽注脚。鎏金浮光中,錾刻工艺如笔走龙蛇,缠枝莲纹在银香囊上舒展绽放,玲珑剔透的秘色瓷泛着“千峰翠色”,釉面如凝露含烟,印证陆龟蒙笔下“夺得千峰翠色来”的绝代风华。法门寺的珠玉琳琅,不仅是皇家崇佛的见证,更是唐代“工致天然”美学观的巅峰凝结。技艺在梵音中淬炼成诗,器物在晨钟暮鼓间沉淀为史。当来自大唐盛世的各类珍宝齐聚一堂,我们仍能触摸到那个时代——技以载道,美以通神,千年不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