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南京名医叶橘泉的有几个用草药,即单味药治疗疾病的案例。</p><p class="ql-block"> 1.解放前农村极端贫困,农民往往贫病相连。记得有一年我去乡里出诊时,一位病邀我顺便一诊。患者是中年妇女,病由黄疸后变成黑疸(黧黑),面目青褐色,胸满腹胀,大便顽固(秘结)。邻人悄悄说:“黄病变成鼓胀,怕是不治之症了吧?” 患者呻吟卧床已年余,因长期负担医疗费用,家中巳典卖一空,孤儿寡母,情殊可怜。故予以免费诊治,并送了几副药。稍稍好转后,教给他10多岁的儿子自挖蒲公英,每天大量(也就是三两、四两或者更多),煎汤喝。喝了一个多月,不花分文,竟然把这迁延一年7个月的慢性肝胆疾病给治好了。</p><p class="ql-block"> 这对我触动很大。蒲公英过去我也常用,而这次单味药大量单独用,竟有如此的威力!可见生草药单方对症使用,其力专效速。这就增加了我对中药的用法、剂量与疗效关系的新认识:单味使用剂量应增加,而复方则不然。根据我的经验,复方成人每日一贴药的总重量二三两已足够了。中药的定量问题希望有专人研究讨论之。</p><p class="ql-block"> 2.关于生草药(单味药),再举一例:野菊花治愈重症口唇疔。一位30岁左右的男性,鼻旁生一小疔,一夜之间肿胀蔓延面颧,口唇坚硬、紧张、疼痛,高热,神志恍惚。人都知道这是“疔疮走黄”,其实危险。我即采野菊花一大把,约半斤,煎汤,一天连喝数大碗。当夜即安静,次日退热,痛大减,不过一星期而愈。</p><p class="ql-block"> 3.还有一个20多岁的女性,患慢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带下(白带)痛苦不堪。半年多来,抗生素用了不少,时轻时重,已失去治疗信心。我介绍其自采新鲜车前草(10至20棵),煎水多量饮服,很快见效,连服一个月后未复发。</p><p class="ql-block"> 以上这些生动事例,不是偶然的一次、两次,而且是可以重复的。如野菊花还可用于湿疹的感染化脓,煎汤外洗,往往一扫而光;蒲公英也可治乳痈;车前草并能治泻痢等等,还有很多,不胜枚举。</p><p class="ql-block"> 这使我更深深地感到,中国医药学这一伟大宝库中,对人民有利的东西太多了!作为一个医生来说,不管经方、时方、单方、复方、内服、外用,只要效果可靠,就应该兼收并蓄,为人民保健服务。</p> <p class="ql-block">二,施今默常用单方或单位药出奇制胜。</p><p class="ql-block"> 1.如内蒙古蒙某妇患热痹,关节红肿疼痛,发高热,日夜嚎叫,当时众医均以风、寒、湿痹治之,而先生诊之曰此“热痹也。”处方一味紫雪丹以一钱顿服,日二次,服后痛解,即不嚎叫,但药力过后,疼痛再发,热已未退,先生加重紫雪,每次二钱,日二次。旋即高热渐退,疼痛大减,已能安卧。但某医认为紫雪不宜多服,病家随即停用。然药停后,热再发,痛有大作。患者家属再次求诊于先生,先生曰”药力不够耳”遂嘱用紫雪丹二钱,顿服,日三次。前后共服紫雪丹二两,并随痊愈。可见先生并非仅善用大方,而亦善用单方、小方,关键在于辩证准确,由善用药,故如浮鼓。</p><p class="ql-block"> 2.如某青年患腰椎增生,腰痛如折,行动困难,屡经中西医治疗未效。后求诊于先生,经四诊观察,断为肾虚所致。嘱其每日服枸杞子一两,一个月后,腰痛大减,行动自如。嘱其再服一个月,巩固疗效。此人今已50余岁,腰痛已未再发。每每言及,盛赞先生之高明。</p><p class="ql-block"> 3.又治民国初年,某议员上呕血,下便血,病情险恶,当时群医束手,后邀先生诊治,先生观前医诸方均以止血为主,并无少放。先生沉思:在中医理论,上病取其下,下并取其上,呕血宜降,便血宜升,而今上下俱病,升降均不相宜,当如何处置?先生认为上下俱病,当取其中,补中之药以吉林野山参为最佳,嘱其家人,急购老三参二两,微火炖煮,频频饮服,不拘次数,经一昼夜呕血,便血均止,人亦清醒,患者伏枕频频致谢。可见先生辩证准确,独具巧思,谙迹药药性,用当通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