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仲坪苍岩</p><p class="ql-block">美篇号:904316</p> 摘要 <p class="ql-block">本文探讨并试拟命名了一种新兴的修辞现象——"谐喻"。</p><p class="ql-block">谐喻通过谐音词字替换国人耳熟能详的成语或常用语中的某些字词,但因其保留了原字的读音与原词句的基本结构,使人们很自然地将联想到的原意,与所获得的新义,产生融汇,于是从回味中得到理解与谐趣。</p><p class="ql-block">本文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粗析了谐喻产生的背景,通过一些实例展示了谐喻的创意表达,试图从语法修辞学角度寻找将其列为独立修辞手法的依据,并讨论了正确使用谐喻的重要性。谐喻作为一种新兴的修辞方式,反映了语言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具有独特的表达效果和应用价值。</p> 关键词 <p class="ql-block">谐喻;修辞手法;谐音替换;语言创新;社会语言学</p> 一、社会发展催生谐喻 <p class="ql-block">语言反映社会文化,其发展与变迁总是与社会环境紧密相连。</p><p class="ql-block">谐喻这一新兴修辞现象的出现,正是当代中国社会快速发展的产物。如"盒"你心意(合你心意)、 "声"临其境(身临其境)、 "读"树一帜(独树一帜)、"碳"为观止(叹为观止)、 "骑"乐无穷(其乐无穷)、"酒"负盛名(久负盛名)、"灯"峰造极(登峰造极)、"筷"乐行动(快乐行动)等等。</p> <p class="ql-block">谐喻现象还出现在一些企业或产品的名称中,如<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货拉拉<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呼啦啦)、闲鱼(咸鱼)、每日优<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鲜<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每日优先)、"丰"巢(蜂巢)、"韵"达(运达)、顺"丰"(顺风)、<span style="font-size:18px;">"极"兔(捷兔)、</span>"盒"马(河马)、“蔚”来(未来)、书香门"地"(书香门第)等等。</p> <p class="ql-block">随着市场经济繁荣和消费文化兴起,广告、品牌命名等领域对语言创意表达的需求激增,催生了大量谐音替换的修辞实践。同时,互联网和新媒体的普及为语言的创新与展示提供了广阔的平台。</p><p class="ql-block">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谐喻的流行反映了当代人追求语言表达新颖、幽默的心理需求。在信息爆炸时代,人们需要更具吸引力和记忆点的表达方式,而谐喻恰好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这一需求。此外,城市化进程中不同方言的接触与融合,也为谐音创造提供了丰富的语音素材。</p><p class="ql-block">由此可见,谐喻既继承了传统修辞手法如暗喻、双关、借代的特点,又融入当代社会的文化特征,从而成为一种新型的修辞方式。</p> 二、谐喻举例与欣赏 <p class="ql-block">谐喻通过巧妙的谐音替换,创造出既熟悉又新颖的表达效果。以下是一些典型例证:</p><p class="ql-block">饮食健康领域:"胃预"绸缪(未雨绸缪)、"肠"治久安(长治久安)——将消化器官名称嵌入成语,既保留原成语的警示意义,又精准指向消化系统的健康问题。</p> <p class="ql-block">消费文化领域:"淘最"上海(陶醉上海)、"食"全"食"美(十全十美)——前者巧妙融入电商平台名称,后者突出食品完美,均实现了商业宣传与文化表达的融合。</p><p class="ql-block">传统文化领域:"饮"以为荣(引以为荣)、"衣"见钟情(一见钟情)——通过替换与饮食、服饰相关的字眼,为传统成语注入新的行业内涵。</p> <p class="ql-block">考古研究领域:"简"述历史、"牍"懂中华——以古代书写材料"简牍"为切入点,既保留了"简要叙述"、"读懂"的原意,又突出了历史文化载体特色。</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种谐喻不是替换文字,而是通过画面或其它方式,将原字转义,置换认知,这类形式或可看作谐喻的一种特殊现象。如:"影"形不离,原成语:形影不离,第一二字换序,"影"转义影视作品、"包"治百病,"包"转义背包或拎包、"分"享美好,"分"转义分类,指垃圾分类。等等。</p> <p class="ql-block">这些谐喻实例展示了几个共同特点:一是语音相似度高,替换字与原字发音相近;二是语义关联性强,新义与原义保持逻辑联系;三是应用针对性强,能精准地体现特定领域的表达需求。正是这些特点使谐喻成为一种有效的修辞方法。</p> 三、谐喻列为修辞的依据 <p class="ql-block">从修辞学理论考察,谐喻具备作为一种独立修辞手法的基本特征。与传统修辞格相比,谐喻最显著的特点是同时运用了语音关联和语义转换两种机制。它既不同于单纯基于语音相似的双关语,也不同于仅侧重意义转换的借代手法,而是二者的创造性结合。</p> <p class="ql-block">在语法层面,谐喻遵循汉语构词法和句法规则,保持了原表达的结构完整性。如"茶颜悦色"(察颜阅色),替换了两个同音字,整个成语的并列结构保持不变。这种有限度的变异正是修辞创新的表现之一。</p><p class="ql-block">从功能角度看,谐喻具有多重修辞效果:增强记忆点(利用熟悉形式记住新内容)、创造幽默感(通过意外替换产生趣味)、实现精准表达(针对特定领域调整语义重心)。这些功能是传统修辞手法难以完全涵盖的。</p><p class="ql-block">将谐喻列为独立修辞手法具有理论依据:其一,它有明确的形式特征(谐音替换);其二,它有独特的表达功能;其三,它在当代语言实践中已形成相当规模的应用实例。因此,修辞学体系应当承认并接纳这一新兴修辞现象。</p> 四、正确使用谐喻 <p class="ql-block">尽管谐喻具有丰富的表达潜力,但不恰当的运用也会产生负面影响。一些不当案例如下:</p><p class="ql-block">低俗化替换:"有痔无恐"(有恃无恐)——将严肃成语用于痔疮药品广告,虽能吸引眼球但降低了语言品位,可能引发公众反感。</p><p class="ql-block">牵强附会的替换:"鸡不可失"(机不可失)用于炸鸡店广告——语音勉强对应,但语义关联薄弱,难以建立有效联想。</p><p class="ql-block">过度商业化滥用:房地产领域泛滥的"园"来如此(原来如此)、"苑"望成真(愿望成真)——导致语言表达同质化,削弱了创新价值。</p> <p class="ql-block">文化误读风险:"食全食美"在跨文化传播中可能被误解为对"十全十美"成语的不尊重。</p><p class="ql-block">正确运用谐喻应遵循几个原则:一是尊重语言规范,不破坏基本语法结构;二是保持文化品位,避免低俗化倾向;三是确保语义关联,不能仅为谐音而谐音;四是小学的语文教学,应当有针对性地引入避免错笔字的相关课程;五是考虑受众感受,防止不当联想。只有遵循这些原则,谐喻才能真正发挥积极的语言创新作用。</p> 结语 <p class="ql-block">谐喻作为一种新兴修辞现象,是汉语在当代社会条件下的创造性发展。谐喻的普遍运用为修辞学研究提供了新素材,拓展了修辞理论的边界;从实践角度看,它为各领域的语言表达提供了新工具,丰富了汉语的表现形式。它既植根于传统修辞艺术,又融入了现代语言生活的创新需求,表现出丰富的表达活力和应用领域的适应性。总之,作为现代汉语的一个新事物,谐喻的发生、发展,值得关注与研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5px;">插图来自网络</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