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p><p class="ql-block">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p><p class="ql-block">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p><p class="ql-block">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p><p class="ql-block">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p><p class="ql-block">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十六字令•三首</p> <p class="ql-block"> 对山的认知,莫过于毛主席这三首十六字令!在长征期间,红军从瑞金、长汀、于都等地出发,始终在重山峻岭中、大江大河间穿行、战斗。毛主席经过一年多(1934-1935)的反复推敲,终于有了这气势雄浑的三首小令。</p> <p class="ql-block"> 现在看到巍峨的山川,不自然地会想起这三首气势如虹、豪放博大、气韵天成的十六字令。因为那四十八个字,尽显山之雄伟险峻、接天连地、大地脊梁的特点,更显示出了观山者的境界、胸襟和抱负。</p> <p class="ql-block"> 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端,东临渤海,东北依燕山,西靠太行山,三面环山的天然地理优势和战略防御地形是定都重要因素之一。</p><p class="ql-block"> 北京的大山深处,掩藏着众多的古村落、古寺院、古道观。它们伴随着时代变迁,静静地见证着历史文化的积淀……</p> <p class="ql-block"> 这段时间,我主要去的地方是北京门头沟和房山山间的古寺、山村。开车穿越在属于太行山余脉的山中,眼前青山峻岭,不尽让我想起了毛主席的十六字令来……</p> <p class="ql-block"> 震撼于这些险峻巍峨、嶙峋奇峰的同时,我非常佩服我们的架线工人们。从小时候起,看着山顶上那一个个的电线杆、电缆塔,就好奇连路都没有,它们是怎么搭上去的?</p> <p class="ql-block"> 这些架线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是给人送去光明的使者!当然现在他们的使命更多了,信息信号的发射与接收、空中桥梁、传递能源能量……</p><p class="ql-block"> 当今社会,早已进入信息时代。架线工们的工作,为保障社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你不佩服吗?古有绝壁栈道、飞索,今有缆车、玻璃观景台……</p><p class="ql-block"> 山高人为峰!珠穆朗玛峰,世界第一峰,已被无数的人踩在脚。</p><p class="ql-block"> 人定胜天!红旗渠、挂壁公路,那些都可堪称“人间奇迹”!</p>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现在我们又见到了一个“人定胜天”的实例——三流水隧道!</p><p class="ql-block"> 三流水村与世隔绝百余年,属于北京房山区霞云岭乡。在“三流水隧道”开通前,这个四面环山的小山村人要想去乡里,就需要翻山越岭;买卖的东西都要靠人力背驮背扛……</p> <p class="ql-block"> 随着时代的进步,面对大山阻断的视线,看看外面缤纷的世界,对于三流水村人来说是一种愿望。</p><p class="ql-block"> 只为不再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就能与外面的现代花花世界见一面。1976年秋收后,时任三流水村党支部书记李志斌说出了自己凿山的想法,三流水村党支部成员一致通过,随之全村为了改变生存环境而动员了起来。</p> <p class="ql-block"> 一曲六百“愚公”开山凿洞的壮举拉开了序幕……</p><p class="ql-block"> 1976年深秋的一个早晨,村民唐桂生向刘玉明掌的钢钎打下第一锤。随后,村民们分组作业,昼夜不停,一锤接一锤的敲下去,就这样迈出了向大山要出路的第一步……</p><p class="ql-block"> 1977年,经专业人员做了专业测量,重新选定了洞口和方向进行开凿……</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79年霞云岭公社派出工程队自西向东开凿隧洞,接应三流水村的村民们……</p><p class="ql-block"> 1980年6月,山中腹地两方会师,一个小小口子的出现,让双方的人员欢欣鼓舞。随后,只能容一人通过的隧洞被凿出来了,这标志着历时4年的凿山行动成功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88年,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刘振先的一句“隧道拓不宽,我党籍不要了!”让村民们坚定了信念。三流水村人誓要将人行隧洞变为通车隧道,他们又义无反顾地拿起大锤钢钎开始凿山拓洞。四年过去,从西向东终于凿成了长度1080米、能通车的隧道。</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92年10月,30多辆挂着红花的车排成车队,开进三流水村。据说那一刻这个隧道的名字是“云峰隧洞”。</p> <p class="ql-block"> 三流水村数百村民,历经十六载岁月,终于结束了眼见四面山的环境。至今,虽然还只是一条单车道,且隧洞里面未通电,但这条隧道彰显了三流水村民们的新时期“愚公”精神,诠释了三流水村民们不达目的不回头,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定意志。</p> <p class="ql-block"> 这条隧道,成为了三流水村民们走向新世界的康庄大道!也让三流水村以外的人们,通过这条隧道走进了三流水这个被群山包围、风景优美、现实版的“世外桃源”!</p> <p class="ql-block"> 北京公交开通了“远山呼唤三流水线”,每天两趟,往返于霞云岭和三流水村两地,全程单一票价,三元。</p> <p class="ql-block"> 看到这里你一定好奇,三流水村的先民怎么进到这样(四面环山)的环境中且生存下来的?</p><p class="ql-block"> 我也好奇,但没有害死我的猫!我在百度上没有找到答案,在“今日头条”上看到了一篇题为“北京一公里长深洞后竟住了近千人,与世隔绝160年,现在什么样?”的文章……</p> <p class="ql-block"> 文章中有提及三流水村的历史,大概是这样说的:1860年前后(清朝末年),那时候中国乱成一锅粥,太平天国运动、洋人入侵,再加上地方土匪横行,老百姓日子不好过。房山一带当时也受了不少灾,村子被抢被烧的不少。</p> <p class="ql-block"> 一些人为了活命,只能往山里跑,三流水村的祖先就是这么来的。最早可能是几户人家,带着点粮食和工具,翻山越岭找到这块地方,觉得这儿偏僻、安全,就扎下了根。</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答案,各位看客能满意吗?</p> <p class="ql-block"> 先人们进来后,就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生活,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而此环境内有山有水,山是四面全是,水有三条溪流(三流水村以此得名)。那谁还管是清朝还是民国呀!这似乎满符合陶渊明《桃花源记》中那片“世外桃源”的。</p> <p class="ql-block"> 特殊的地理位环境,养育了逃难而来的先民。由于远离了战乱,人们生活稳定了,人口也迅速激增。如此一个小山村,人口数量多时达到上千。村中许多人从未踏出过小山村一步,直到1976年……</p> <p class="ql-block"> 这个洞,不知道是不是1976年村民们没有经过专业测量,就在山腹开凿的那个壮举实存。其实这个洞离现在的隧道真不远……</p> <p class="ql-block"> 三流村种植的果木林树以梨树、核桃为主,每年三月后,梨花开遍满园香。红肖梨享誉京城,成为了国宴佳品。</p> <p class="ql-block"> 在去五台山时,知道了五台山有三大怪,其一就是“石头垒墙墙不倒”!在这里,三流水村的墙(隧道开通前)应该全是就地取材,用山岩山石垒的。长久的应该有百多年了吧?</p> <p class="ql-block"> 去了三流水村,我感觉这里的生态环境是越来越好。易风化滑脱的山体,都被金属网围挡起来;村里路灯等公共用电多采用太阳能;修缮的新房屋顶大多都是与山岩颜色相近的复合材料制成。</p> <p class="ql-block"> 可能是生态环境太好了,我在三流水村某处的院墙排水口处,见到了长有1米2、3,粗有小儿手臂般的蛇出没。这让我在后期村中游时,远离了石墙、草地。因为这是近些年来在野外首次见到蛇。</p><p class="ql-block"> 今年恰是乙巳蛇年,愿遇蛇吉祥!</p> <p class="ql-block"> 村口有一长方形卧碑。题有:清松岭隧道碑记。我感觉这碑记有意义,也说明该隧道曾用过多个名字。特将原文复录于此:</p> <p class="ql-block"> 清松岭隧道碑记</p><p class="ql-block"> 浩浩太行 莽莽山岭 大山巍峨</p><p class="ql-block"> 阻滞众生 南北攀坡 东西跨峰</p><p class="ql-block"> 脚掌磨穿 绵绵无情 八十年代</p><p class="ql-block"> 改革春风 唤醒村民 学习愚公</p><p class="ql-block"> 立志十载 凿开隧洞 千米坦途</p><p class="ql-block"> 破崖穿岭 入川出山 终告成功</p><p class="ql-block"> 童心欢颜 地动歌笙 以志相传</p><p class="ql-block"> 示警后人 不忘党恩 前赴后踊</p><p class="ql-block"> 世纪初年秋</p> <p class="ql-block"> 大山陪伴着三流水村人,青山绿水养育了三流水村人,三流水隧道让六百新时代“愚公”被史册铭记!愿三流水村的明天会更好!</p><p class="ql-block"> 谢谢大家观赏!凿隧洞的内容是参考“三流水隧道”两端宣传栏介绍整理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布衣崔 25.6.2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