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之旅(13)——幼童纷纷削发,难道都要出家?

动玲

2013年10月14号<div>清晨,金相玉质的金庙有幸又一次见到了北京的老夫老妻,并再次以自己超凡脱俗的靓丽身姿尽情地款待了这对痴情的回头客。没错,我们一大早就坐在了圣湖边发愣,两三个小时,心若止水,让神清气爽滋养全身。</div> 南门进,北门出,在金庙的西北方向我们不经意间进入一个三层回廊围成的“四合院”。没想到,这里居然是金庙免费食堂同气连枝的兄弟,不用花一个大子儿就能免费入住的旅行者宿舍!<div>这里能住2000多人,周边街道分散着还能住5000人,节假日极端人流高峰时金庙还铺地毯打地铺。</div> 吃住配套,这份规矩锡克教祖师在16世纪就立下了,并搞了朝圣者驿站,确保所有到访者"身有居所,腹有食粮"。这套规矩至今不曾怠慢。遵循“无人是陌生人”理念,2021年圣诞夜,金庙收留了200余名包括基督徒和穆斯林的流浪汉,管吃管住,传为美谈。 <div>入住的规则和就餐一样,绝对平等开放,无论国籍、宗教、性别、贫富,无需任何证件或费用,只要排队登记上了,都可入住三晚。特殊情况,另当别论。</div><div>2020年印度因疫情封国,32名滞留的法国背包客在此一下住了40天,感动得无可无不可,后组队参与食堂志愿服务加以回报。</div> 我们东瞧西逛,突然碰到两个同胞。她们说已经住了两天了,分男女区,每天有志愿者清扫和消毒卫生间,24小时热水淋浴,挺干净。<div>锡克教的大度尽显人性之光。据说有贫困绝症患者看中了这里的吃住和服务,竟然把这里当作临终关怀之所,在志愿者陪护下度过最后时光,死亡后遗体还能按自己信仰安排后事。</div> 出了金庙宿舍我们边往市中心走,边寻找吃点什么。在一个小餐馆前,一个脑顶梳着朝天厥的“弥勒佛”正在拉客,搞得不伦不类,不尊不敬。其实,就佛教在印度微不足道的地位而言,他多半不是弥勒佛,也没什么宗教意义,只是当地人眼中的一个“搞笑符号”或“吉祥符号”罢了。 啊,现烙的小饼,挺香。来两张!报纸包?有点埋汰。不管了,充饥要紧。何况兜里还有整瓶的黄连素呢! 小饼配可乐,不错!关键是一瓶可乐才合人民币五毛钱。 校服孩<div>今天的重点是看傍晚的印巴降旗仪式,此时尚早,按计划我们开始转着找“女子庙”——为一位被锡克教接纳的穆斯林女子立的庙。</div> &nbsp; &nbsp; &nbsp; &nbsp;喲,这里好不热闹,应该就是“女子庙”了。不对,不对,这分明是印度教的氛围,男人也没裹包头啊!但歪打正着的是,这里供奉的也是女人,叫“卡莉女神庙”,而且似乎正在过“卡莉女神节”。“女子庙”就这么鬼使神差地换成了“女神庙”,也罢,家里没人就是它了! 走过人群,雄狮守门。 它是印度教神庙的守护兽,也是卡莉的坐骑。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那对深邃的蓝眼睛,印度文化认为蓝眼睛能避免“邪眼”的侵害。 <div>哟,地上坐着一个小不点儿,脑袋光光。</div> 哟,这里又一个。脑袋也是锃亮,明显是刚剃的。 活脱脱一个小沙弥,甚是可爱!可他真削发为僧,在此出家吗? <div>哟、哟,边上还有正在又剪</div> 又剃的女孩。 一头秀发,连同小辫绳,三下五除二就落于一旁。莫不是她要出家为尼?好狠心的爹妈,你们是怎么想的?! “我不要!”可这由得了你吗?! 看这恐惧的眼神:该我了吗? <div>其实爹娘哪有什么狠心,爱还爱不过来呢!为了让剃度圆满,从爹娘到庙中人神都做出了努力。</div><div>还认识这小丫头吗?在剃度前,爹娘和奶奶先带她来听这位祭司一通白活,听他念诵《婴儿护佑经》。</div> 几位被称为"梵音祖母"的庙宇世袭歌者正席地而坐,配合祭司,击鼓而歌。双面鼓一面低沉,传递着卡莉女神指引孩子灵魂的信号;另一面清亮,代表孩童的纯洁。双声调和,能稳定孩子情绪,鼓点节奏能对抗剃刀带来的不适感。 <div>歌手则以"祖母哄睡调" 的旋律,全身心轮番吟唱108首《幼童剃度护佑歌》,歌词诸如:</div>"剃刀是卡莉的金羽毛哟~(颤音,模仿卡莉舞动的频率)<br>扫去前世梦魇的尘埃~<br>小勇士莫抖呀(鼓点加重)<br>你哭声中开出无畏花~"<div><div>随着剃刀被美化为"女神羽毛",啼哭被赞为"勇气之花",剃度的疼痛被转化为神圣的体验,凝结成信仰的传承。</div></div> 也许真有安抚作用,小辫子一度听得昏睡过去。<div>说到此需要明确一下,这些幼童的剃度和佛教的剃度完全不同,佛教剃度是受戒出家,是有编号,入僧籍的严肃的僧伽资格认证。年龄限制正式的要20岁,小沙弥(预备役)也要6岁。印度教的正式剃度没有针对幼童甚至年轻人的。剃度者都是完成居家期,年龄50岁以上,履行完婚嫁和为父母送终的家庭责任后的遁世者才可进行。这里幼童的剃发行为其实属于民俗祈福,更接近生命礼仪而非出家象征。&nbsp; &nbsp; &nbsp; &nbsp;</div> <div>实际上,剃度前,祈福就在拜神,拜卡莉女神中开始了。这座卡莉女神庙有两尊卡莉女神塑像,一红一黑,黑的恐怖狰狞,燃烧业障,为毁灭之夜,万物消散;红的圆润丰腴,状如孕母,为创造之昼,万物新生。二者相互颠覆,对立统一,构建了印度教的终极生存智慧。</div><div>娃娃弱小,无法一上来就面对黑卡莉,带他们拜,要从立在庙门处的这尊红卡莉开始。</div> 此庙很小,构建却甚为用心,众神安排,多有护佑生命之意。 印度教中的“孙大圣”名为哈奴曼,作为一只能征善战的神猴,它通常以肌肉发达,力大无穷,能搬山填海,无所畏惧的形象出现。但在女神庙中,却以女相出现。这并不意味着哈奴曼变为女性,只是借用“神性超越性别”、“女神能量润物无声”和母亲形象的温柔,保护和安抚幼童。 <div>庙中神灵,多以女性姿态出现,有的看上去神通广大,比如这位虽无三头,却有六臂,且善使各种法器。</div> 不过多数还是母亲相,温柔相。 <div>这组女神群雕,白玉为体,冰清玉洁,象征着纯洁和永恒。信徒每日为她们涂抹檀香膏、点朱砂、描眉画眼,展示生命过程的璀璨,形成“天国乐宴”的沉浸场景。这既表明了信徒自己的敬爱之意,也暗喻着母亲的美丽、温柔和慈爱,以此增加对儿童的亲近感。</div> <div>她们以群像形式弹唱歌舞,对应印度古典音乐的36种调式,以音律的节奏,代表宇宙的和谐振动,象征着创造力和灵性觉醒,用音乐和艺术之美,调和黑卡莉的狂暴和毁灭性的能量。昭示印度教核心哲理:毁灭是创造的起点,艺术是灵魂的解脱之道。</div> 五兽柱有特殊的用途,比如寡妇再婚要拜谁,高龄产妇要拜谁。若孩子出生时脐带绕颈三圈,进庙就要直奔五兽柱,手触马腹,以解“命结”。 此为林伽,信徒浇水,模拟恒河降临,意为礼敬湿婆。 <div>我等国人不晓印度哲学,在此多有误读。常以林伽和约尼对应人体,用“生殖崇拜”解释一切。印度教经典强调,林伽乃意识之形,约尼乃创世之基。浇水要口念“此水汇自恒河(宇宙之流),洗净无明,唤醒内在觉性。”</div><div>印度教认为“器官说”等同于把基督教十字架简化为“死刑工具”,把佛教佛塔简化为“坟墓堆”,把道教太极图简化为“精卵结合”。印度高法在1995年明确裁定:“林伽是宇宙象征,禁止用生殖器理论亵渎。”</div> 生命总是需要滋养的。 这祭司手中挥动的可不是蝇搜,而是白牦牛尾拂尘。在印度,拂尘是古代王室婚礼中侍女为新嫁娘执掌的仪仗,轻轻晃动它是为了给上面那位现代女性——圣拉丽塔营造尊贵的氛围,她被尊为宇宙的新娘。&nbsp; 圣拉丽塔1932年 生于普通婆罗门家庭,婚后成为家庭主妇,1948年徒手挡子弹救幼童,首次展现神迹。1965年在卡莉女神庙冥想时身体悬浮离地7日,目击者超百人,被尊为活女神。2011年去世时,女神庙白玉女神像流泪三日,轰动阿姆利则全城,信徒尊其为“圣”,为其塑像。<div>此后,村妇拜她,希望可以像她一样提升自己的“神性”;考生拜她(戴眼镜象征文化),希望获得好成绩;老人拜她(老妪形象),躺她脚下,口念她独创的往生咒,“死非终,银辉渡舟向新晨”,看清轮回真相,练习死亡,对抗年龄焦虑;母亲带幼童拜她,获取“生命续航祝福”。</div><div>从进庙拜红卡莉到拜圣拉丽塔,幼童获得众神的反复加持,能量储备得到提升,这让母亲能较为安心地带孩子走向剃度,并在削发点红(在孩子额头画第三只眼符号)后,前往拜见位于全庙制高点的黑卡莉。</div> <div>黑面金眸,口吐长舌,眼瞪滴血,这就是卡莉女神的恐怖相——黑卡莉。</div><div>信徒们相信,"可怖即慈悲"。信徒认为,黑卡莉体现了神性最本真的容颜:狂暴,只因深爱着必须被摧毁的你;杀戮,只为让那不死的新生破茧而出。孩子削发意味着黑卡莉帮助孩子驱除“邪眼”,清除前世业障,让孩子获得智慧健康,步入人生新阶段。</div> 拜过黑卡莉,就步入一条隧道。 接着还要钻过这低矮的通道。女神庙用这种煞费苦心的设计宣告:“伟大不在云端,而在你膝盖摩擦大地时的灼痛中;神性非需仰望,而在脊椎逐节苏醒的脆响里。” 年近耄耋,在此居然也从容不迫,匍匐而过。 <div>钻出幽暗的通道,眼前就是一亮。一位祭司正在火盆中燃烧檀香树脂,香烟徐徐。大家都手捧香烟,一个劲儿地往自己脸上、身上撩,他们说这是女神的气息,吸入烟雾如同瑜伽调息,吸收 “卡莉的生命力”。</div><div>家长认为将烟雾扇向刚剃度的孩童头顶,还能用烟雾替代头发“遮盖囟门”,防灵魂逸出,最起码能消毒裸露的头皮。</div> 如此好事,俺岂能错过?!入乡随俗,摟点福气入怀。 <div>带着卡莉女神赠予的福气,我们走出庙门,来到一个绿草茵茵的花园。看到“歪果仁”大驾光临,小松鼠欢呼雀跃,奔走相告。</div> 当地人携家带口来此休闲玩耍,园内一派祥和的气氛。谁能想到这里曾发生过血腥的大屠杀呢? 这里就是在印度非常有名的札连瓦拉园。 1919年4月13日,2万印度平民在此集会,抗议英国的殖民统治。英国指挥官在没有任何警告的前提下,向人群疯狂射击,造成上千人死亡。这就是臭名昭著的阿姆利则屠杀,又称札连瓦拉园屠杀。 现在园内建筑的墙上仍保留着当年的累累弹孔。<div>屠杀的消息传开后,整个印度陷入巨大的震惊、悲痛和愤怒之中。 印度国父圣雄甘地认为这是“魔鬼般的”行为,彻底放弃了对英国“善意”和“合作”的希望,发起了规模空前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20-1922),标志着印度独立运动进入一个更激烈、更广泛的阶段。这次惨案成为英国殖民统治的转折点。</div> 园内的广场中央的烈士纪念碑上刻有1202名确认的遇难者名字,供后人凭吊和铭记。 <div>札连瓦拉园现在成为印度重要的国家伤痛记忆纪念地。</div> 是啊,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