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两年,大埔发生的大事件近半与这个村有关

忆茶阳风物

细览《大埔县志》•大事记,惊讶地发现1926-1927年间,大埔县共记载的17个大事件中,竟有8个与太宁村直接相关。太宁村位于大埔县的北部,毗邻福建永定,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背景的村庄。它不仅在地理位置上占据重要地位,更在历史上扮演了革命斗争前沿的角色。以下摘录部分事件:<br> <b>民国十五年(1926):</b><br> 春,太宁组织了大埔县第一个农民协会,并开展了“二五减租”运动。 <br> 8月11日,太宁乡等地农会会员数百人,协助北伐军进攻永定县城,获得北伐军奖旗一面,奖旗上写着“十五年秋后,我军入闽,道经太宁,深得乡人之赞助,特送此旗,以作纪念”。<br> <b>民国十六年(1927):</b><br> 春,太宁农会利用春节拜年,向群众募款及向祖尝摊款购枪七八十枝,随即成立大埔县第一支农民武装队伍“太宁农民自卫军”。<br> 2月9日,太宁、青溪、散石里等农会1000余人举行孙中山逝世两周年纪念大会,会后,到县府请愿,高呼“实行二五减租”、“合理摊派军饷”、“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等口号,声势浩大,县长被迫接受农民的合理要求。<br> 4月,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即“四•一二”政变),大量屠杀共产党人。中共大埔党组织与闽西特委商定,5月上旬在高陂、茶阳两地同时举行武装暴动(高陂暴动因洪水暴涨未进行),并成立了国民革命军大埔县人民革命政府,同时联合太宁和桃源等地农民武装力量成立大埔农民自卫军独立第一团。<br> 5月,中共附城区委在太宁成立。<br> 8月21日,“八一”南昌起义军从福建永定进入大埔,县工农武装进入县城。23日,成立县工农革命政府,起义军前委委员饶龙光为政府主席。起义军驻县城2天后,顺江而下,向潮汕进发,留朱德率领3000余人在三河坝阻击国民党军。<br> 9月8日,茶阳商团主任萧雨史纠集大埔商团向县城反扑。工农政府转移到太宁农村。<br> 对照《中国共产党大埔县地方史》(第一卷)、《大埔县组织史资料》、《大埔党史资料选编》等官方史书记载,1926-1927年是中国近代史上风云变幻的两年,国民革命从高潮走向低谷的关键时期。在这期间,大埔县太宁村在进步知识青年饶龙光、张高友、饶炳寰等的带领下,成立首个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军,与国民党政府和土豪劣绅进行了一系列斗争。他们推行“二五减租”,发动农民到县城茶阳大游行,迫使国民党大埔县政府减租减息;支援北伐军攻打永定县城,在战火中成长;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时任中共大埔部委书记的饶龙光将县委迁至太宁,指挥全县工农运动,先后两次举行武装暴动,建立了大埔县第一个红色政权;八一南昌起义军入埔后,李立三、彭湃指导成立大埔县工农革命政府,饶龙光任主席;三河坝战役期间,太宁组织了三百人的运输队运送粮食到三河坝战场,同时派农军镇守县城,维持治安,镇压反动派。起义军撤离大埔后,县委、工农革命政府和农军均退入太宁继续斗争。<br> 回望这段历史,太宁村的光辉岁月令人肃然起敬,它见证了无数革命先辈的热血与牺牲,成为了大埔乃至整个梅州地区革命斗争的重要篇章。如今,太宁村正以其独特的红色文化和绿色生态资源,推动乡村旅游和农业现代化,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激励着后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作者饶超然,虎山中学高级教师,梅州市红色文化研究会理事)<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太宁村门牌楼</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县委机关旧址太宁义训堂(饶龙光故居)被列为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太宁村被列为广东省红色村党建工程示范点</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太宁乡农民协会通讯《太宁月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