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的阿尔泰》全书十四万余字,分为两辑,共收录二十四篇文章。我利用十天闲暇时光读完此书。书中,作者以细腻笔触勾勒出阿尔泰的绝美风光。她所呈现的阿尔泰的生活图景——与牧民围炉夜话、在星空下漫步、在寒风中劳作,用近乎极简的方式,诠释着对生命与土地的热爱。这种纯粹而坚韧的生活态度,深深震撼着我。</p> <p class="ql-block"> 看到《摩托车穿过春天的荒野》这个标题,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草长莺飞、繁花遍野的春日盛景。可翻开书页,眼前的画面却陡然一变——原来作者坐着摩托车,正穿行在广袤无垠的戈壁滩上,肆虐的狂风如同猛兽般呼啸着。</p><p class="ql-block"> 书中一段描写尤为生动:“中途休息的时候,对着车上的后视镜看了一眼,吓了一大跳——发现自己少了两颗门牙!再定睛一看,原来是门牙变成黑色的了……全是给风吹的,沾了厚厚一层土,口水一浸就成了黑色。嘴唇也黑乎乎的,僵硬干裂。”</p><p class="ql-block"> 这戏剧性的误会,让我差点以为大风真能吹落牙齿,也切身感受到戈壁滩上风沙的威力。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所谓“穿过春天的荒野”,分明是一场与风沙的艰苦搏斗。但作者却用云淡风轻的笔触将这段经历娓娓道来,字里行间不见半分抱怨。这份直面困境的从容,以及在极端环境下依然保持的豁达心境,着实令人敬佩不已。</p> <p class="ql-block"> 翻开《木耳》,扑面而来的是五六年时光交织的人间烟火,以及数十个鲜活人物共同书写的生存史诗。文中的木耳,从隐匿山林不见踪迹,到突然铺天盖地涌现;销售从无人问津的滞销困境,逆袭为五百元一公斤仍供不应求的抢购热潮;采摘队伍也从形单影只,迅速膨胀成漫山遍野的人群,最终又随木耳的骤然消失归于沉寂。这跌宕起伏的故事,看似写菌菇兴衰,实则勾勒出底层劳动者与命运博弈的坚韧群像。</p><p class="ql-block"> 作者笔下,采耳人”揣几个馍,腰里塞一张塑料纸,带着一只天大的编织袋就敢进林子。而且一进去就好几天不出来,晚上把塑料纸往结满冰霜的草窝里一铺,裹着大衣躺倒,一晚上就捱过去了。”作者那句“疯了一样能吃苦”,道尽了生活重压下迸发的惊人生命力。</p><p class="ql-block"> 更令人动容的是作者家人的经历。寒冬腊月,为了多采些木耳,他们悄悄启程,在山林中跋涉十多天。归来时,”脸都冻烂了,手上全是冻疮,又仲又硬,裂了血淋淋的口子,拿出来的木耳很少很少。”面对此景,作者仅淡淡写下“看得令人心酸”,没有冗长的诉苦,没有愤懑的抱怨,平静的文字背后,是一颗饱经沧桑却依旧强大的内心。这份直面生活苦难时的隐忍与豁达,实在让人望尘莫及,也让我深刻意识到,自己与这般强大的心境之间,尚有漫长的路要走。</p> <p class="ql-block"> 《我的阿勒泰》宛如一幅色彩浓烈的边疆画卷,为我展开了一个充满野性与温情的独特世界。“一个孩子,连夜跑了近十公里雪路,跑来解释一个根本解释不清的事情”。“女的舍不得车,就连夜步行三四十公里的山路,在山下的村子里找来几个男人,回到出事故的地方栽了这桩子,才把车拖了上来。”这些没有刻意渲染的文字,却带着直击灵魂的震撼力,阿勒泰人的执拗与坚韧,在字里行间熠熠生辉,让我为之深深动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