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朋友圈”其实是你一部分社会生活生态的展示。生态环境既有生机勃勃的草长莺飞,也有暗流涌动和天雷滚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人们通过不超过九张图的九宫格图片配以文字描述一些日常的生活动态、技能分享、正能量故事和创意生活等内容。用具体的行为包括但不限于炫耀、广告、抱怨、发泄和低调等模式,来表达或传递内在的性格、需求和心态。而那些把自己裹藏的很好的,特殊情况除外,除了可以说明他们极度的克制能力和边界感之外,更多的暴露了自私冷漠的一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朋友圈”如果按照“出勤”频率划分,体制内跟体制外做比较,“高下立见”。体制内,绝大多时大多默不出声,偶有历史重大政策性纲领做个转发,其它时空空如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朋友圈”如果按照人物性格外向和内向看,外向型性格人的“出勤率”显然高于内向型人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然,“朋友圈”类型如果非要用最朴素的方法做个划分,男女是最好不过的了。男人除了那些逗比之外,专业技能知识型为多,居家好好男人其次,还有那些什么也干不了的能解决疑难杂症的家伙。年轻漂亮的女性日常打卡内容通常很丰富,吃喝玩乐自是不必言说,其它内容五彩缤纷,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中老年妇女内容多以志怪小说主题为主,除了法律禁止的,基本在此序列基本可见端倪,而外五县瑜伽裤不在此列讨论。纵观,男性出勤低于女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此可见,在体制内内向型的男人那里,基本是块不毛之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然,按照幸存者偏差的逻辑谬误,这样的结论难免保证大概率的正确性,“朋友圈”似乎也无需正确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