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摄影:牛头</p>
<p class="ql-block">文字:刘勇</p>
<p class="ql-block">器材:vivoX200 Pro</p>
<p class="ql-block">地址:河池市宜州区四牌楼</p> <p class="ql-block"> 河池市宜州区的四牌楼,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历经三百年风雨,至今巍然屹立。它原名“会魁楼”,亦称“古钟楼”,是广西现存唯一一座四通钟楼建筑,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底蕴与文化价值,宛如一本镌刻时光的石书。</p> <p class="ql-block"> 坐落于宜州区第一中学东侧,四牌楼最初建于明代,于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71年)重建。它地处城中十字路口,四面通达,形成东、西、南、北四个门洞,内外贯通。整座楼高三层,底层以大型料石砌成,呈正方形,工艺精巧;二、三层则为木质结构的重檐楼阁,红漆圆柱,飞檐斗拱,古朴庄重。整座楼气势恢宏,巍峨高耸,曾是文人墨客吟咏唱和、挥毫泼墨的胜地。</p> <p class="ql-block"> 当暮色悄然漫过宜州的青石板路,四牌楼的飞檐正挑着最后一缕斜阳。砖缝间的青苔,浸润着三百年的风雨,木梁上的雕花纹路,仍清晰可见乾隆年间的凿痕。这座钟楼,早已将岁月酿成了故事,将时光凝成了诗篇。</p> <p class="ql-block"> 老一辈的宜州人说,它最初并不叫“四牌楼”。清乾隆二十五年,宜州城新街初成,工匠们在城中心立起这座楼阁,题匾“会魁楼”。彼时科举盛行,“会魁”二字,寄托着全城对功名的期盼,期盼学子金榜题名,从此楼走出栋梁之才。后来楼中悬钟,每日晨昏敲响,声传数里,百姓便称它为“古钟楼”。钟声报时、警示、贺喜,曾是宜州城最准时的节拍。</p> <p class="ql-block"> 这座广西唯一的四通钟楼,早已超越了砖瓦木石的范畴。它是一位会讲故事的老者,是一方镌刻记忆的石碑,是宜州人递给未来的一张文化名片。砖缝中的青苔仍在悄然生长,正如它所承载的历史与文化,从未停歇。当我们凝望它时,望见的不仅是一座楼,更是一个地方对根脉的坚守——唯有知道从何处来,方能更清晰地走向未来。</p> <p class="ql-block"> 最令人称奇的,是它“四通”的匠心设计。寻常楼阁多为封闭结构,而四牌楼却如被时光裁开四道口子,东南西北四向皆通。十字相交的廊柱,将楼阁架成空中的亭台。挑担的货郎从东边穿楼而过,赴考的书生自西侧拾级而上,连檐角的风,也顺着通道穿堂而过,带着街面的糖香与书院的墨气,交织成一幅生动的市井画卷。</p> <p class="ql-block"> 这种四通八达的布局,在广西再无第二座。它既不妨碍市井往来,又稳稳立于城中心,成为地标般的存在。它像一位慈祥的老者,敞开怀抱,将烟火人间尽揽其中,成为宜州人心中不可替代的坐标。</p>